律師業務大洗牌:低中高階分類已死

來源 | 智合研究院
當地時間2月10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行政令要求美國司法部暫停執行《反海外腐敗法》(FCPA)。
這一訊息很快重新整理在了不少外資所和“紅圈”所律師的朋友圈:作為一項成熟業務,FCPA給他們貢獻了相當一部分收入。根據知名博主“敏大是一隻柯基”的說法:不少專案外所拿大頭,紅圈所拿中頭,律師幹苦力,為各大律所的合規團隊貢獻了不少創收。有的合夥人還戲稱FCPA專案是 ‘印鈔機專案’。
既“涉外”,又以美國為主,這項條線清晰且收益可觀的業務,一定程度上符合“高階業務”的身份標籤。只是,政治巨手一揮之下,便似乎要倏忽間陷入停滯。
拋開原本躊躇滿志打算長期從事FCPA的萌新律師何去何從不談,這又引出了另一個問題:當海外政治風向都能一鍵清空律所的金庫,那些關於業務如何分三六九等的傲慢標籤,是不是也該被扔進碎紙機了。
早該結束了,約定俗成的“階層遊戲”
儘管從未有明文規定,但每個法學院畢業生可能都聽過前輩的諄諄教誨:"做IPO的是金領,搞離婚官司的是藍領,至於蹲看守所門口發名片的……大概算靈活就業人員。"
客觀來看,律師行業長期存在著一套心照不宣的業務分層邏輯
低端業務常被視為律師執業的“底層基石”、萬金油律師的首選優選,比如基礎的合同審查、簡單的民事糾紛調解等。這類業務,門檻低,工作量大,收費低廉,往往是年輕律師、小律所的“主戰場”。律師們埋頭苦幹,耗費大量時間精力,卻只能賺得微薄報酬,是行業“食物鏈”的底端存在。
高階業務則頭頂光環,身處金字塔尖。諸如複雜的跨境併購、大型智慧財產權訴訟、高階商業談判等,技術含量高、專業要求嚴、收費昂貴。能涉足其中的律師,無不是業內資深大咖、知名律所合夥人,他們憑藉深厚專業功底、豐富執業經驗、廣泛人脈資源,為企業巨頭、跨國公司保駕護航天價交易、棘手官司,動輒收取天價律師費,是行業仰望的“高收入階層”。
中端業務夾在兩者之間,處理一些常見但不算簡單的公司法務、常規訴訟案件等,收費中等,專業要求中規中矩,是眾多中小律所、有一定經驗律師的“主陣地”,默默支撐起律師行業的“中部脊樑”。這種分類模式在過去的市場環境下似乎執行良好,不同層級的律師和律所都能在各自的業務領域找到自己的位置。
這套分類的本質,是行業對資源分配與身份認同的隱形標尺,這種鄙視鏈堪稱法律界的"五行相剋":非訴瞧不起訴訟,涉外俯視本地,公司業務碾壓個人客戶。某紅圈所合夥人曾調侃:"我們按小時費率和西裝價格劃分業務段位。"
當然,熨得再挺的西裝,也扛不住市場的西北風。隨著市場格局的分裂和重組,這種“階層固化”正被現實瓦解。
凜冬之下,“活著”比“體面”重要
整個2024年,律師行業的“寒冬期症狀”更明顯了,市場環境越發嚴峻和複雜多變——就像飯局上最受歡迎的祝酒詞不再是"業務高階化",而是樸實無華的"苟住別死"。
比如供給過剩:從業人數像吹氣球般瘋漲,全國律師人數突破75萬,增速屢創歷史新高,但案源的增速卻遠遠跟不上。法律專業畢業生年年創新高,大批非法律專業人才也跨界湧入,考取法律職業資格證,試圖分一杯羹。
再如多道競爭:法律諮詢公司等泛同行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它們以更靈活的運營模式、更低的成本結構,搶食法律服務市場份額。同業競爭趨於白熱化,業務高階還是低端的標籤,變得越來越不重要。
或如客戶變化:企業法務預算收緊,某央企招標檔案中甚至明確要求“同類業務報價不得高於市場均價的70%”。盈收壓力之下,小律所、年輕律師不再幻想一步登天,承接高階業務平步青雲,而是俯身深耕基礎業務,挖掘其中潛在價值,用薄利多銷積攢口碑、積累資金;大律所也不得不放下身段,拓展中低端業務版圖,以量補價,維持營收穩定。業務高低端的劃分,在生存面前,淪為笑談。
顯然,客觀趨勢面前,主觀意願無足輕重。管他高階低端,能變現的就是好端。
通解:找準定位、選對賽道
在成都某看守所門口,刑事律師老王可能每天舉著“取保候審諮詢300元”的牌子蹲點。同一城市,某紅圈所刑事團隊的負責人李律師或許剛簽下一單受賄案,律師費600萬元。
這種差異的根源顯然不是業務型別:同為刑事辯護,誰更“高階”誰更“低端”?
當然,也可以拿客群和業務細分找補,但一個難以辯駁的事實是,律師個體的收入更多受制於身份定位,而不是業務高階還是低端: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在“拉案-辦案-跑腿”的基本分工體系中,你的定位是哪一種?
這是個大競爭的時代,與其糾結業務檔次,不如想清楚自己能吃哪碗飯:
擅長交際、人脈廣的律師,可將重心偏向“拉案子”,憑藉敏銳市場嗅覺、卓越溝通能力,挖掘潛在客戶,為律所、團隊輸送優質案源,以提成、分紅等形式獲取豐厚回報。
精於法律專業、庭審應變能力強的律師,專注於“辦案子”,打磨專業技能,將複雜案件抽絲剝繭,用專業勝訴率贏得客戶信賴、同行尊重,口碑相傳,案源滾滾。
至於仍困在“跑腿”環節的律師,與其於行業內卷的負面資訊流裡持續內耗,不如早些擁抱技術,更高效地完成證據收集、文書送達等基礎工作,為辦案律師減負,也為自己爭取更多學習成長的空間。
至於未來,只需記住:律師個人的定位和能力決定了其在行業中的價值,而非所從事的業務是高階還是低端。
有人專攻企業家涉刑案件,靠的是頂級學府教授組成的專家論證團;也有人深耕社群,靠的是和轄區派出所民警二十年擼串交情。當寒冬來臨,後者可能反而會因為"剛需賽道"也活得挺滋潤。
DeepSeek:撕掉標籤的“破壁者”
最後談談AI:如果說大環境的變化是分解高低端業務體系的土壤基礎,那DeepSeek的出現應該算是給這套鄙視鏈的終結一拳。
原因無他:當人們發現AI已經能清晰明瞭地拆解問題並將推理過程原原本本地呈現給你,當AI在碼字撰文乃至吟詩作賦上的質效超過了9成真人——如果再進一步解決掉資料庫時效性和幻覺/編造問題,律師的唯一優勢是不是就只剩下矽基生命所不具備的人格溫度和情緒價值了?
所幸,盲目的恐慌並不多,畢竟人類對於“工具”仍有著幾萬年使用經驗所延續下來的掌控力。許多清醒的律所管理者已經意識到,AI對於機構運作的提效必然指向整個業務分類和執行流程的變化——智慧系統完成海量合同條款比對、風險點標註的時間以毫秒計,律師只需稍作稽核、補充個性化建議,服務質量不降反升,效率卻提高數倍。
如果不將業務分類轉向更體系化、務實的維度,依據業務價值、技術含量、創新程度等多指標綜合評判,如果不能順應潮流,學習並掌握AI技術應用的主動權,那在未來業務競爭中逐漸被邊緣化也註定會是個時間問題——即便守著傳統高階業務的資源或人脈優勢,也因效率低下、成本高昂,在長期競爭中難敵善用AI的同行。
未來律所的核心競爭力,不是業務檔次,而是將技術嵌入工作流的深度。
律師界的"寒武紀大爆發",來了
綜合以上分析不難看出,律師行業“低中高階業務”的分類模式,已然過時。從傳統分類的約定俗成,到行業寒冬期的失靈危機,再到特朗普一紙行政令的啟示和DeepSeek等新生代AI的衝擊,這套老舊分類法已經越來越難以適應當前的市場環境和發展趨勢。
或許,我們期待已久的這個傳統行業的“寒武紀大爆發”,已經不遠了。
在這個即將到來的新時代,請謹記以下三條建議:
1. 拋棄"逼格幻覺":能幫客戶在直播間避免法律翻車,或許比起草華麗的英文協議更有價值。
2. 重構能力座標系:與其糾結業務段位,不如算清自己在"案源-專業-執行"鐵三角中的生態位。
3. 擁抱科技平權:不久之後,會用AI的初級律師,可能比二十年經驗但堅持手寫答辯狀的老法師更抗週期。
一句暴論:行業寒冬期,最先凍死的往往是那些穿著"高階"皇帝新衣的人。畢竟市場很現實——它從不為情懷買單,只對生存智慧頒獎。
畢竟在這個時代,真正的"高階"或許是——活下來,並且活成別人付費學習的案例。
END
關注智合
和百萬法律人同行

責編 / 吳夢奇Scott


編輯 / 顧文倩Aro

分類 / 原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