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45個字 閱讀時長:5分鐘
中產先生 | 洞見時代 發現價值 講述生活

印度的野望。
今天的一個大事:

關於中印邊界問題,其實在10月份金磚峰會的時候,就釋放出訊號了,而背後不出意外,其實也是美國某人迴歸之後的地緣再平衡。
這次我們從印度的角度出發,分析這些年它的內外政策,以及它真正的野望,國內這些年在某些大V的忽悠下,對印度誤解太深了。
來看下另一面相對真實的印度。
– 1 –
大家之前對印度的印象,主要源於社交媒體上各種搞怪的圖片和驚悚的社會新聞,近些年來從搞笑又轉向偏負面。
主要改變就是2020年的邊界衝突,這塊不展開。
為什麼印度突然在2020年搞事情,表面看起來是為了配合美國的印太戰略,甚至可以說是為了配合當時美國某人的選情。
但是,印度跟G7國家不一樣,它首先是一個大國。
大國意味著,對外是有自己的戰略考量的,不會完全倒向一方,
而是根據自己的戰略利益來做戰術上的靈活調整。
這一塊莫迪老仙堪稱高手。
美國從奧巴馬開始就開始積極的重返亞太,所以從印度這邊來看,美國這條大腿肯定是要抱住的,抱住美國大腿幹嘛呢?
地緣利益換取產業轉移。
印度加入世貿比中國早,但是因為內部各種問題,全球化第三波的產業轉移紅利主要是被中國吃掉了。
所以,第四波產業轉移一定要抓住,怎麼抓住,就是抓住美國,讓美國把印度作為中國的平替,如意算盤打得很響。
大家想想2018年之後發生了什麼:
貿易摩擦、全球化逆轉、脫鉤斷鏈、產業轉移…
這一波產業轉移中,印度賺得盆滿缽滿,在產業鏈和供應鏈方面取得了重大的進展。
當然一些做法,你可以認為有些粗糙,良品率還有些不足,但是不能否認進展很快。
但即便如此,印度對外沒有完全跟著美國走,比如在對待鵝烏衝突的問題上,印度完全以自身利益為出發點,原油買的如火如荼。
所以,主動改善對華關係,一點也不意外。
– 2 –
印度為何要改善對華關係呢?
一方面,印度戰略第一步已經達成:
地緣交換產業,目的已經達成
。
另一方面,戰略第二步要開始了:
印度準備要復刻中國專心搞建設。
內部搞經濟建設,最需要一個穩定的外部環境,省去國防支出全力發展經濟,同時外資也能安心進來投資。
這點可以參考中國,加入WTO之後,就跟鵝永久解決了邊境問題,周邊也擱置爭議,共同開發。
由此可見,莫迪老仙真的野望不小。
說到莫迪,這幾年大家對他的汙名化很嚴重,其實他相當厲害。
除了對外長袖善舞,他把一個相當鬆散的印度搞得比較有凝聚力,為了凝聚國家認同:
又是登月,又是申辦奧運。
大家總說印度一盤散沙,無法集中力量辦大事,我看這種觀念也應該更新一下了。
何況印度人口已經超過中國,而且人口結構相當年輕化。
產業轉移紅利,人口結構紅利,凝聚內部力量,再加上穩定的外部環境,搞經濟建設的要素都集齊了。
過幾年很可能就是全球第三大經濟體了,不能再小看印度。
– 3 –
結語
當然,印度的野望還不止於此。
除了經濟上可能成為第三大經濟體,在地緣上也一直想當全球南方國家的頭頭。
全球南方是指一種發展迅速的發展中大國,包括印度、巴西、南非、墨西哥、越南……它們不但在承接產業轉移中佔盡紅利,在全球地緣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
可見印度的野望真的不小。
最後,中印關係持續幾千年,不能被一時的波動所幹擾:
是不是也能從印度的崛起中分一杯羹呢,就像目前的越南一樣。
拭目以待。
就這樣。
上面也著急。
上週兩場重磅會議開完,市場反應令人意外,外資又開始炒作:
只定性不定量,有方向沒數字。
從週末開始,就陸續解讀和放風,甚至今天還有知情人士傳出了具體的刺激數字,創下有記錄以來的最高水平。
這是高層放了一個風,還是外資挖了一個坑?
可以繼續閱讀:上面也著急。
就這樣。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