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iPhone15到iPhone16資料遷移的全部要點

本文要點:針對資料量較大的使用者,從 iPhone 15 系列遷移資料到 iPhone 16 系列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坑。
如果你的遷移已經完成,無論順利與否,那麼都可以忽略這篇。如果你不是 iPhone 使用者,也請忽略這篇文章。
有的網友可能說,這個遷移不是很簡單的嗎?就把兩個手機放一起,根據提示操作幾下,一會兒就輕鬆完成…如果你留言想說這樣的話,趁早滾一邊去。
如果每個人都很順利,還用我再說嘛?‍‍‍‍‍‍
根據我的觀察,有不少使用者在資料量比較大的時候,比如超過 300 GB,需要特別長時間才能遷移完畢。‍‍‍‍‍‍‍‍‍‍‍‍‍‍‍‍‍‍‍‍‍‍‍‍‍‍‍‍‍‍‍‍‍‍‍‍‍‍‍
從舊手機把資料轉移到新手機上,有三種方式:
  • 無線方式
  • 有線方式
  • 備份恢復‍‍
所謂「無線方式」,指的是透過 iOS 自帶的「快速開始」功能根據提示進行資料遷移,需要的前提條件是兩臺手機連線到無線區域網,並且藍牙已開啟。如果順利的話還好,如果不順利…那就麻煩了。這個方式的問題是 Wi-Fi 無線網路往往速度不穩定,面對大資料量的時候很痛苦。
所謂「備份恢復」這個方式,指的是把舊手機的資料全量備份到電腦上,然後恢復到新手機上。這個的缺陷是你需要有個足夠大儲存空間的電腦。如果你的手機資料已經用了 500 GB,那要求你電腦上至少有這麼多空間。‍‍‍‍‍‍‍‍
備份恢復的方式也包括備份到 iCloud,然後驗證相關資訊後等待從雲端下載資料。這個方式資料量如果比較小沒問題,一旦資料了有點大,就會遇到各種莫名其妙的小問題,折騰得讓人懷疑人生。蘋果的天才們我看是做不好 iCloud 這個產品了。如果你使用 iCloud 從來都很順利,那麼,祝賀你。
還有的網友特別喜歡動點小心思:這手機裡相簿資訊我都備份好了,只需要遷移微信聊天記錄就行了嘛,然後就開始折騰微信聊天記錄的遷移。這裡提醒一下,如果是透過無線網路直接遷移微信聊天記錄,大多數時候也會很慢。這是因為可能存在大量的碎片化的小檔案,而這些小檔案透過網路傳輸,無論如何都快不起來。如果你非要遷移微信聊天記錄,強烈建議使用微信官方的能力把資料備份到電腦上,然後選擇匯入恢復的方式。
目前綜合下來看,最快的方式是透過有線直連兩部手機,透過這根線進行資料傳輸,傳輸速度最快,相對來說,比較穩定可靠。
有的網友問,就用 iPhone 自帶的那個 Type-C 的線直連麼?那根線支援 USB 2 的傳輸速度,不算快。‍‍‍‍‍‍‍‍‍‍‍
下圖這根傻大黑粗的線叫「雷靂 4 (USB‑C) Pro 連線線」,蘋果官網價格是 486 人民幣。除了那些專業的數碼博主,可能也就池建強老師這麼不差錢的人才會去買。

‍‍‍‍‍‍‍‍

當然,也有顏值高的線,比如下面這根:
這個價格對我來說,還是可以接受的。主要是這根線拿到手裡的確挺好看,而且收納起來非常方便。‍‍‍‍‍‍‍‍‍‍‍‍‍‍‍‍‍‍‍
這個帶貨並沒有商業收入。只是順手做個人情。如果還覺得貴,那麼去網上找找,肯定有更便宜的,但是不是真的能確保傳輸速度,看運氣。‍‍‍‍‍‍‍‍‍‍‍‍‍
弄了一根線,然後這事兒就結束了?別高興太早。還有個注意事項是,需要確保在傳輸的過程中,真的是靠有線連線在傳資料。雖然兩部手機用線直連,但是有的時候 iPhone 會莫名其妙地走無線。至於原因,不得而知。可能蘋果總部那些天才們(白痴)就根本沒考慮到這些特定情況。‍‍‍‍‍‍‍‍‍‍‍‍‍
注意事項:一開始就把兩臺手機用線直連。要不到了兩臺手機連到一個無線網路後就晚了。當然,可以重來一遍。
注意事項:兩臺手機都要充滿電。否則,可能會眼睜睜看著資料沒傳完,手機沒電關機了。
兩臺手機用線直連後,令人哭笑不得的是,你會發現 iPhone 16 新手機開始給 iPhone 15 充電了。這時候如果再想找個無線充電器給 iPhone 15 充電,似乎就根本沒用。有線充電的優先順序高於無線充電,我不確定充電電壓足夠大是否會改變。
當然,倒是可以給 iPhone 16 用無線充電器充電。只是要處理手機可能過熱的問題。所以,兩臺手機開始遷移的時候,最好是裸機,不要套手機殼,能更好散熱。
下面是重點:如何確認兩部手機是透過有線傳輸資料的呢?提前把手機卡放到新手機裡,把源手機(舊手機上)的 Wi-Fi 關掉來個釜底抽薪,確保要麼別傳資料,要傳資料只能透過資料線傳輸。這一點很容易被忽略。在新手機上完成人臉錄入的環節後,正常情況下會看到一個特定的小動畫,顯示兩部手機用一根線直連。‍‍‍‍‍‍‍‍‍
最後,附贈一個清單,希望對大家有點兒用:
說明:這個截圖是 Things 的產品介面
這份清單是我可能遇到的相關問題,順手記錄更新了一下,不一定每一條都對你有用,僅供參考。
最好就是不折騰,我本來用的 15 系列,電池電量不給力,非常的糟心。再加上,或許值得體驗一下 eSI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