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小哪吒打敗獅子王,中式美學的絕活還有這個

當哪吒腳踩風火輪,以不斷重新整理票房奇蹟重塑中國電影全球座標,海外觀眾也驚歎於“蛟龍入海”的東方奇幻,極具中式美學魅力的神魔故事,又在全世界火了一次。
但今天想聊的,不是票房奇蹟,不是人物弧光,不是東方元素技術與藝術珠聯璧合的視覺盛宴。
相較於觀影人次2億這個數字,或許少有人知道,儲存在佛教藝術巔峰之作——敦煌壁畫中最初的哪吒形象,既沒有混天綾,也不踩風火輪,而是以佛教護法神的身份,靜靜守護在毗沙門天王身側。

敦煌毗沙門天王和哪吒像
也少有觀眾留心到,《哪吒2》在建築美學上的卓越思考。
將敦煌壁畫、永定土樓等傳統元素與賽博朋克結合,重構東海龍宮的視覺體系。

以陝西漢中天師堂為原型的玉虛宮,用潑墨山水做基底,瓊樓玉宇雕樑畫棟中融入“高處不勝寒”的哲學隱喻。

哪吒故鄉陳塘關建築群,則參考了唐宋時期民居樣式,塊狀結構和樹木分佈等細節,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如《哪吒2》海報上那句“國漫邁出一大步,依然是起步!”哪吒IP為重構傳統文化開了一個熱鬧的好頭。

而在中式傳統美學的朝聖中,以千年文脈為筆墨,最值得駐足探尋的朝聖地,必定有“敦煌”,有“絲綢之路”。荒蕪沙漠中的山丘,沉睡千年的藏經洞……不僅是二維地圖上的地理座標,更是東方哲學的物化形態,雕刻在磚塊上的敘事智慧。
電影導演們也早有意識和實踐探跡絲路文明,用影像啟用文化遺產。
第五代導演陳凱歌導演、張藝謀攝影的《黃土地》,以近乎人類學考察的鏡頭,解剖了傳統地域文明儀式基因,完成一次“尋根”。翠巧被迫出嫁,嗩吶聲與哭泣聲構成刺耳的復調,撕裂黃土高原的寂靜。

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集體跪拜龍王求雨,鏡頭從仰視神像轉為俯視蒼生。

這些既不是獵奇式的民俗展覽,也不是純碎的文化批判。而是將傳統儀式、人物形象符號化,共同構成了具有思想重量的民族文明矛盾性本體。
張藝謀導演的《紅高粱》則以十八里坡為舞臺,用漫山遍野、無拘無束的紅,呈現民族勃勃生機、奔放的生命力。

再到第六代導演陸川的《可可西里》,讓高原的惡劣環境成為最殘酷的敘事者,以紀錄片式的手法記錄人在絕境中的掙扎。這種去戲劇化的手法在萬瑪才旦的《氣球》中延續,藏地牧民的生育困境與飄向天際的紅球,構成對生命輪迴的哲學隱喻。

從哪吒腳下燃燒的風火輪,到西部戈壁的黃土沙粒,我們可以看到,越是堅守民族文化基因,越是能衝破時間與空間、神話與現實的結界,讓東方美學在銀幕上涅槃。
因此,這個春天,我們以“絲綢之路”為課題,梳理了一些方向展開探索:以電影為媒介,文化是如何沿絲綢之路傳播的?電影敘事是如何橫跨歷史、文化,提煉民族精神的?怎樣理解電影敘事與建築遺產的關係?如何透過電影來講述建築遺產故事?
並設計了這次絲路電影遊學課程。關於重新發現電影美學與敘事,我從中獲得一些啟發,相信也對你有幫助。下面是詳細課程介紹。
雎安奇帶你從建築遺產角度
破解東方文明中式美學密碼
電影導演、藝術家,也是世界當代電影重要作者之一雎安奇,是我們認為最適合講這門課的人。
作為與賈樟柯,王小帥,婁燁等共同被媒體稱為"獨立電影七君子"的電影創作者,他的作品參加過超40個國際影展,也曾於法國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紐約古根海姆美術館等國際頂級藝術機構展出。處女作《北京的風很大》入圍第5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成為日後中國實驗電影里程碑之作。

2019年,開始拍攝文獻紀錄片“中國建築遺產三部曲",這是全球首部以中國建築遺產保護為主題的紀錄電影,也是迄今規模最大的關於中國建築遺產歷史的文獻電影,彌補了中國文化遺產的影像空白。
2022年,完成三部曲首部影片《樓》,入圍第四屆海南國際電影展,第二屆三聯人文城市獎、2022年度中國紀錄片學院獎、第30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等。

對於即將開啟的《電影遊學工作坊》,他也如何啟發電影創作等一系列問題,也給出了清晰直給的探索思路——發現、發展、發達,也稱「三發電影學」:
發現,是化繁為簡,意識的革命;發展,是化虛為實,切身的實踐;發達,是化蛹為蝶,創作的蛻變。
在他的創作理論與實踐體系中,創作者發現並分析自我,並基於自我認知勾勒出新的創作觀念的可能性,是一部作品有獨立意識的充要條件。
因此,這次學習不會給你速成的創作公式辦法,但一定能讓你認識自我、發現自我,進而掌握更多元創作型別、經驗、方法。
7天絲路遊學+作品創作
帶你解構西部電影美學敘事
為了讓你在有限時間,更多可能在民族地理密碼中找到敘事原子,我們選擇了7 個地理座標,每個地方都誕生過經典西部電影,或在地區考古學斷代上,有重要的文化標尺意義。
漢代疏勒古城,石城子遺址,是迄今為止新疆地區發現的唯一一處年代準確可靠、形制基本完整、儲存狀況完好、文化特徵鮮明的漢代古遺址。2013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探尋這裡,對尋根新疆各民族文化和中原文化交流交融,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
木壘草原坎兒井,被譽為綠洲文明的起源,位於天山以北古絲綢之路大通道上,至今已有2000多年曆史。
坎兒井作為荒漠的守護者,千百年默默流淌,滋潤這片廣袤大地。探尋這裡,不僅可以穿越時空,看見新疆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同時將千年戈壁草原的遊牧文明盡收眼底。
還有北庭都護府,唐朝在西域的最高軍事指揮機關,也是至今天山北麓儲存在完整的古代城市遺址。吉木薩爾幹佛洞、車師古道、天山天池。
七天遊學行程,雎安奇導演將帶你逐個探跡,對於如何解碼文明基因,從絲路沿線風土人情、歷史建築特點中抓取創作靈感,如何在創作過程中找到自己的定位與風格,一些可能困擾你許久的老問題,他會給你足以啟用廣闊思維和想象力的新思路和紮實解答。
下面是七天詳細行程和學習安排。
這門課適合誰
學完收穫什麼
獨立影像創作者、學生、導演、攝影師……有可能是每一個需要掌握講故事技術的人,如果你是需要找到獨立創作風格的年輕電影人,這門課程會對你有很大啟發。
絲綢之路,是民族文化多樣性交流與融合的見證者,也是凝結古代建築智慧和瑰麗中華傳統文化的寶庫。如何正確探尋絲路足跡,真正看懂絲綢之路?雎安奇導演會從創作的底層邏輯帶你梳理,從建築遺產角度,解密中華文明基因,看見建築背後的文化傳統與美學追求。
你會更深刻理解電影藝術正面臨的藝術與技術的迭代更新,以及在過程中明確自己的創作方向,明白什麼樣的敘事和美學是有價值的,未來的創作該朝著怎樣的方向努力。
你會獲得一次完整的創作實踐體驗,並在課程結束後,繼續完善自己的作品。優秀作者作品有機會經由雎安奇導演和益起硬創推薦給各大電影節。獲得作品更多展示機會。

加入遊學,掃碼報名↑
課程原價9500元/人,早鳥價8800元/人,老學員價8600元/人,三人拼團價8500元/人。在傳統與現代的角力場上,西部電影正如耐旱、根系發達的胡楊樹般,以頑強的生命力生長出獨屬於東方的影像詩學。創造個人化風格的中式美學影像語言,是對創作者至關重要的事。這個問題,我們想幫你解決。遊學時間暫定在3月10日-16日。希望你來。

作者 | 輕舟

排版丨Amethyst
「注: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豆瓣及網路,
若有侵權請主動聯絡我們。」

益 起 推 薦

更 多 課 程 介 紹   |   專 業 幹 貨 分 享
關 注【 益 起 映 創 學 堂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