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哪吒 2》爆火,票房一路狂飆,又讓咱們的小哪吒成為大家熱議的焦點。這個古靈精怪、三頭八臂的小傢伙,在大銀幕上威風凜凜,可你知道嗎,哪吒的身世背後,藏著一段跨越千年、穿越國界的傳奇故事。今天,咱們就來深挖一下哪吒從印度教、佛教一步步走進中國傳統道教的奇妙歷程。
哪吒的 “進口” 身份
哪吒可不是土生土長的中國神仙,他是個 “進口貨”,原型來自古印度佛教裡的 “那吒俱伐羅” ,是北方毗沙門天王的太子,妥妥的佛教守護神。在印度神話裡,他和《羅摩衍那》裡的夜叉哪吒俱伐羅以及克利須那神有點淵源,這幾位可都是力量超強的童神,還都有打敗巨蛇的光輝事蹟。

佛經裡的哪吒,神通廣大,“四天王,臣於帝釋,統領世界。四天太子,即哪吒之類,能驅鬼神” ,智慧也非凡,“金剛透匣誰能用,惟有哪吒第一機。舉目便令三界靜,振鈴還使九天歸” 。他還有個超有戲劇性的故事:析肉還母,析骨還父,然後在蓮花上為父母說法,妥妥的傳奇人設。
唐代高僧惠琳的《一切經音義》裡還記載了兩卷有關哪吒的佛經呢,不過可惜,這兩卷經書現在已經找不到了。
漂洋過海後的形象蛻變
南宋以前,哪吒是以佛教夜叉守護神的形象存在,外貌那叫一個兇惡、忿怒,畢竟要降妖除魔嘛,得有威懾力。而且他三頭八臂、九隻眼睛,拿著降魔金剛杖、八瓣繡球、戟這些兵器,看著就不好惹。

但到了南宋,哪吒的形象開始 “改頭換面”。元雜劇裡,雖然還保留著三頭八臂這些特徵,可兵器裡刀、劍、槍、弓箭等中國化元素越來越多。再到神魔小說《西遊記》,哪吒徹底變成了咱們熟悉的清秀童子模樣,殺龍王三太子、剔骨還父、荷葉再生這些故事,讓他的形象一下子立體起來。
而真正給哪吒定了如今形象基調的,是明代萬曆年間成書的《封神演義》。這裡面說哪吒是靈珠子轉世,從肉球裡蹦出來,一出生就自帶乾坤圈和混天綾。拜太乙真人為師後,又是殺三太子、打龍王,又是自殺後被太乙真人用蓮花重塑身形,還得了火尖槍等一堆法寶,最後三頭八臂助武王伐紂,這才成了我們現在心中的哪吒。

哪吒在中國的 “本土化” 之路
兩漢之際,佛教傳入中國,那時候中國主流是儒家和本土道教,佛教一些理念和中國傳統倫理衝突,不太受重視,哪吒和父親關係不和的設定,也不被國人認可,蘇轍還寫詩說 “北方天王有狂子,只知拜佛不拜父” 呢。
不過哪吒這形象轉變,有點 “躺贏” 的意思。唐代時,他父親毗沙門天王受到推崇,國內到處建寺廟,還有他率領神兵退敵護國的傳說,哪吒也跟著被關注。中唐以後,名將李靖被神化,到了南宋,李靖和毗沙門天王合二為一,成了 “毗沙門託塔李天王”,哪吒自然就成了李靖的兒子,完成了從佛教夜叉神到中國本土正神的重要轉變。

之後,道教開始 “收編” 哪吒父子。北宋時,道士口中出現 “哪吒哪吒” 的咒語,到明代,《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裡,哪吒被封為元帥,編入道教神仙譜系。《西遊記》裡,李天王和哪吒成了玉皇大帝座下戰將,不過這時候哪吒還有點 “外道內佛”。直到《封神演義》,哪吒成了道教靈珠子轉生,徹徹底底成了中國本土道教神,武器也變得充滿中國風,和父親的故事也改成了闖禍後為不連累雙親盡孝自殺,之後父子和睦,徹底完成本土化。
清代時,人們已經把哪吒當成中國本土正神了,都快忘了他原本是 “外來戶”。而且哪吒除暴安良、守護平安,鬧海還有鎮水災的意味,地方傳說裡還能治病救人,再加上那可愛的紅肚兜男嬰形象,太符合農耕民族的喜好了,所以民間對他的崇拜一直延續到現在,四川江油和臺灣地區的哪吒廟,香火可旺了。

從印度佛教護法神到中國本土道教小英雄,哪吒的身世就是一部生動的文化融合史。下次再看《哪吒 》的時候,是不是感覺這個小英雄身上的故事更豐富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