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多重內卷疊加|《財經》社論

在從中央到人民群眾一片反內卷呼聲下,新能源汽車價格戰喘息稍定,人們又目睹了外賣大戰的狼煙四起。
無論出於什麼樣的理由,有著什麼樣的說辭,外賣大戰不會不被人們視為一種變相的價格戰和內卷。其所透過補貼降價刺激拉動的瞬時消費需求,也很難說是健康的、可持續的。
更令人擔憂的是,這可能會導致服務業產能的過剩,從而加劇已有的實體經濟產能過剩。要知道,想滿足這種外賣大戰的訂單和配送需求,並不是件容易的事。不僅僅是商家多做幾單、外賣小哥多送幾單那麼簡單。其間涉及大量算力的調配、大資料的管理和大模型的運用,更涉及大量的技術密集型人力資源的投入和後臺研發費用。這些都需要鉅額的開銷。但由於鉅額的補貼,這些投入至少短期內會處於一種“血虧”的狀態。
這是一場輸不起的戰鬥。為了滿足這種非正常的脈衝式極值需求,需要算力和人力等的一定冗餘度和鉅額資本撥備等,這些都是不得不承受的代價,而這些資源原本應該有著更好的去處和更經濟的使用場景,尤其在經濟壓力持續的當下。
這些年所謂網紅城市和網紅景點的炒作式運營往往也是如此,為了瞬間的極值需求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維繫和提升城市的各種承載能力,而一旦脈衝回落,一地雞毛式的大量浪費難以避免。
同樣的劇目也發生在一些網紅商品上,在資本的加持下,一會兒“雪糕刺客”,一會兒“豪華拉麵”,令人眼花繚亂,實則不過是口紅經濟效應和資本輪動炒作的由頭。一旦噱頭用盡、熱度劇減,跟風者甚至被炒作者本身,往往血本無歸,徒留賽道一片狼藉。當下一些所謂能提供情緒價值的所謂“情緒資本主義”的商品炒作經營模式,能否擺脫終究會被多情但易移情別戀的消費者拋棄的宿命,還有待時間加以證明。
消費需求被刺激的另一面是被透支。歷史早已證明,靠刺激拉動的需求難以持久,可持續的需求離不開可持續的收入增長,而這又意味著真實的經濟增長、收入分配製度的變革和持續的社會保障投入等一連串事件。刺激拉動消費的現象頻出,恰恰反證消費力的總體低下,以及相關各方不願久久為功踏實提升人們的收入水平,反而沉迷於短期頻頻刺激的拉動,背後急功近利的心態值得警惕。
上述現象在某種程度上無疑也會加劇所謂索洛悖論,即由於IT技術效應的滯後和難以傳統的統計方式對服務業效率的提升加以量化,導致人們對加大技術投入能否一定帶來生產率的提升產生質疑,進而影響對資訊科技投資的信心。
此外,當前也需要關注包括AI、具身智慧和低空經濟等前沿領域的“內卷式”投資競賽。要想在前沿領域和高精尖行業跟上節奏乃至脫穎而出,需要巨大的軟硬體、系統和人才投入。低空經濟、無人配送、無人機滅火、AI製藥、黑燈工廠等等,都需要大筆投資和反覆測試,才能把場景建立、資料跑通、模型理順。而且還要假以時日,才能具有規模經濟效應。
在這一過程中,各地政府一定要充分考慮自身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人才儲備和資金實力,能否投早、投小且投長,以及是否有實力打造、提供和運營高精尖技術落地不可或缺的場景,進而是否有潛在足夠的市場需求接住這些場景。
在這些方面,一味對標美國相關行業並不現實。美國所擁有的是以美元估值的全球資本市場,在一定意義上可以割全世界的韭菜來支援自己大力出奇跡。我們更應考慮的是DeepSeek這種更為節約和經濟的創新模式。
此外還需要考慮的是各種對新技術的炒作可能會導致新盧德主義出現,即面臨就業壓力的群眾對科技進步的厭憎和牴觸。蘿蔔快跑在武漢的遭遇就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在人口紅利和後發者模仿趕超優勢等有利因素不復往日充沛的情形下,如何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創新驅動發展道路,兼顧製造業轉型升級和就業挑戰,統籌科技創新和服務業效率難題,避免多重內卷迭加,實現各種資源配置的效益最大化,值得各方勠力求解。

責編 | 張生婷
題圖 | 視覺中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