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的敘事

文 | 清和 智本社社長 
5月25日,我帶小朋友去會展中心參加低空經濟主題的無人機展,現場非常火爆。我們走進一個展廳,小朋友指著一個無人機電機跟我說,這裡面有大量的銅線。我問他,你怎麼對銅線感興趣。他說,前兩天看科普書,書上說,銅的導電性僅次於銀,是第二好的金屬導體。
這句話啟發了我,可以嘗試從銅的導電屬性這一微觀視角,看看這個世界經濟正在發生什麼。今年銅價大漲,為什麼?與電有關的需求決定了銅的需求。美國這輪人工智慧浪潮刺激算力、電子、電力投資增加,中國又大量投資電動車、光伏、風電、電池、電器、無人機等含“電”量高的產品。
本文從銅的角度分析宏觀經濟轉型。
本文邏輯
一、人工智慧浪潮與美國經濟轉型
二、新舊動能轉換與中國經濟轉型
三、供給需求約束與經濟轉型難題
【正文6500字,閱讀時間15',感謝分享】
01
人工智慧浪潮
與美國經濟轉型
如果把這輪人工智慧浪潮拿掉,如今美國經濟是什麼水平?
這輪美股大漲,主要是“七巨頭”(蘋果、亞馬遜、Aphabet、Meta、英偉達、微軟和特斯拉)貢獻的。去年,標普500指數整體上漲24%,七巨頭上漲了75%,拿掉七巨頭的標普493指數只上漲了12%。七巨頭總市值增長了4.6萬億美元,貢獻了標普500指數的新增市值的80%左右。今年,七巨頭的總市值達到13萬億美元,是日本、法國和英國三國股市市值的總和。
七巨頭業績增長同樣驚人的,而且持續擴大與其它分股公司的盈利差距。在今年第一季度美股財報季中,七巨頭利潤同比大幅增長48%,遠遠跑贏標普500指數總體利潤增幅7.1%,而剔除七巨頭的標普493指數的利潤增速為負。華爾街分析師們最近還將七巨頭2024年的每股利潤預期較1月末上調了8%,而標普493家成分股公司的每股利潤預期被下調2%。
在實體上,這輪AI浪潮刺激了美國投資率走出2008年以來的長期低迷區間。全球50%生成式AI初創公司在美國,他們吸引了全球70%的投資。不僅如此,人工智慧浪潮刺激了與之相關的裝置、資料、算力和電力投資大幅度增加。
IDC最新資料顯示,2022年全球人工智慧IT總投資規模為1288億美元,2027年預計增至4236億美元,五年複合增長率(CAGR)約為26.9%。“木頭姐”ARK研究團隊今年釋出的《Big Ideas 2024》報告預測,預計到2040年,AI領域硬體的投資規模將達到1.3萬億美元【1】。
根據OpenAI團隊發表於2020年的論文《Language Models are Few-Shot Learners》,訓練1次1746億引數的GPT-3模型需要的算力約為3640 Petaflop/s-day。根據TrendForce統計,GPT-3訓練時大概用到了20000個英偉達A100 GPU晶片【2】。
自Chat GPT問世以來,微軟、谷歌、亞馬遜、阿里、騰訊等大型網際網路公司都在大規模擴張算力。以英偉達為代表的算力提供方成為了最大的贏家。資料顯示,英偉達2025財年第一財季營收為260.44億美元,同比增長262.12%,高於市場預期;淨利潤為148.81億美元,同比增長628%;毛利率78.4%,同比增長13.8%,再創新高。
大規模的資金投入,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算力效能和技術。英偉達創始人兼CEO黃仁勳在近期的公開演講中透露,首款Blackwell晶片GB200將AI計算能力較8年前的Pascal晶片提升了1000倍之多,這一增速幾乎超越了摩爾定律在其鼎盛時期的表現。這讓市場感到興奮,助力英偉達市值無限逼近蘋果和微軟。
不過,大模型是耗電大戶,也是耗銅大戶。“AI的盡頭是算力,而算力的盡頭是電力”,而電力的盡頭就是銅。
OpenAI團隊曾在其《AIandCompute》分析報告中指出,GPT-3有1750億個引數,訓練過程使用了大約1287兆瓦時(128.7萬度)的電力,這相當於美國約121個家庭一整年的用電量。
摩根士丹利預測,在2024年-2027年,全球AI資料中心對電力的需求將以18%的複合年增長率增長。AI資料中心的銅需求或將從2023年的每年20萬噸-50萬噸增長至2027年的50萬噸-120萬噸,複合年增長率達到26%。
根據Woodmac的資料,全球範圍對銅的需求,第一大、第二大分別為電力(28%)、建築(27%),其次為交通運輸(12%)、機械(11%),家電等其他消費品佔比為22%。顯然,這輪AI浪潮對電力、算力的需求,帶動了對銅的需求。
我們可以從銅這個微觀視角,看美國這輪AI投資,進而理解近兩年美國宏觀經濟的韌性。
當下,美國聯邦政府推動製造業迴流,半導體、算力、電子裝置等投資推高了製造業投資。尤其是在Chat GPT問世後,資本拋棄特斯拉轉AI,馬斯克著急推動無人駕駛,試圖拉回資本。
美國這輪人工智慧帶動的投資率上升,類似於90年代克林頓時期。1993 年克林頓上臺後,提出建設“資訊高速公路”,網際網路及IT裝置的投資快速增長。而在IT裝置投資的刺激下,1993年5到1995年1月銅價上漲了70%。
如果不時間稍微拉長一點,你會發現,這輪AI浪潮可能跟2020年全球公共衛生事件密切相關。該事件爆發後,美國失業率大幅度攀升,美股爆發歷史性股災。美聯儲果斷救市,將聯邦基金利率降低到零,實施無上限量化寬鬆政策,美股逆勢反彈。同時,聯邦政府大規模融資,實施紓困法案,給普通家庭發放大約2.1萬億美元的紓困基金。
這一大筆錢幫助美國大量家庭度過短期居家失業的困難期,他們迅速將這筆錢轉化為購買力,大量採購電子裝置用於學習、生活、工作或重新找工作。當時,電子裝置供不應求,全球缺晶片,iPad一度斷貨。對電子裝置的需求暴漲相當大程度上刺激了IT裝置、算力和資訊科技相關投資大幅度增長。而第一個爆發的新技術便是元宇宙,即受線上會議的刺激。第二個新技術便是內容生成式AI,據瞭解,2022年OpenAI團隊為了ChatGPT奮戰了一整年,日夜兼程。全球公共衛生事件客觀上製造了市場對電子化、智慧化的迫切需求,以及聯邦政府給普通家庭提供了大量購買力,二者刺激了這輪AI浪潮。在美聯儲快速加息後,資本轉向預期收益率更高的先進技術投資領域。
很難想象,如果聯邦政府未向普通家庭提供2.1萬億美元紓困基金,還能否掀起這輪AI浪潮。這是財政政策的新思路,我將其稱之為財政資金市場化。過去,產業政策主張財政直接投資或補貼新技術,由此帶來的產能過剩問題備受關注。這輪財政資金市場化的經驗表明,以轉移支付的方式直接將財政資金髮放給普通家庭,進而轉化為購買力,對技術創新的拉動可能更有效。
以上是美國AI浪潮與銅的敘事。
02
新舊動能轉換
與中國經濟轉型
中國是銅消費大國,去年消費量達到1610萬噸,佔全球59%,同比增9.8%,遠高於全球銅消費同比增速的4.6%。
與美國AI浪潮拉動不同,中國銅的敘事來自新舊動能轉換,尤其是新能源汽車、電力和儲能、電氣電子及電子裝置等新動能,對銅的需求大幅度增加。
在中國,對銅需求最大的行業是電力(46%)——比全球高18個百分點,其次是家電(14%)、交通運輸(12.3%)建築(8.2%)【3】。
銅與螺紋鋼價格走勢,過去比較一致,但今年以來出現背離,可能跟新動能(新能源)和舊動能(房地產)對銅的需求差有關。
螺紋鋼的主要需求是建築(基建和房地產),但是房地產投資持續下降,嚴重拖累了螺紋鋼的需求。儘管房地產下滑也導致了對銅的需求下降,但是,以新能源為代表的新動能投資大幅度增加,填補了房地產下滑帶來的缺口。資料顯示,去年,廣義新能源行業對銅的需求,同比增長52%,佔中國銅消費量的19%。
與燃油車相比,新能源汽車的電子裝置含量明顯更高。緊湊型燃油車的電子成本佔比不到15%,混合動力轎車超過40%,純電動轎車達到 65%。新能源汽車的含銅量大大超過燃油車,汽車電池、銅線束,電機銅杆需要大量的銅材料。通常,混合動力電池銅耗為60kg/輛,純電動汽車為83kg/輛,電動車的用銅量是燃油車的4-5倍。
過去幾年,中國持續大規模投資新能源汽車。2022-2023年,汽車製造業投資同比分別達到12.6%、19.4%。2021-2023年新能源汽車產量分別達到367.7萬輛、705.8萬輛、958.7萬輛,同比增速分別為152.5%、96.9%、35.8%。
除了新能源汽車,光伏、風電和儲能的投資增長也拉高了對銅的需求。光伏中的太陽能電池板,風電中的發電機、渦輪機、線束線纜和變壓器,都需要消耗大量的銅材料。據國際銅研究組織(International Copper Study Group)的報告顯示,光伏發電每兆瓦的產能需要約1.5噸銅,單MW 陸風/海風電站耗銅量為3.5/9.6噸。
東北證券釋出的報告(《銅行業深度報告:需求高成長&供給強約束,銅或中長期維持高景氣》)分析,2022-2025年,光伏用銅量從127萬噸增至531萬噸,複合年均增長率約33%;風電用銅量從36萬噸增至63萬噸,複合年均增長率約20%;新能源汽車用銅量從78萬噸增至171萬噸,複合年均增長率約30%。銅的新能源需求佔比或將從2022 年的9.6%上升至 2025年的19.1%和2030年的31.4%【4】。
另外,2022-2023年,中國大力投資與電相關電產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同比分別增長19.3%、23%,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分別同比增長42.6%、32%,計算機、通訊和其他電子裝置製造業分別同比增長18.8%、9.2%。
所以,我們可以從銅這個微觀視角,關注中國新舊動能轉換的趨勢。
從2014年到2020年,借債投資模式成為中國經濟的主要模式,其中開發商投資房地產和城投開發土地為主要動力。大量財政和金融資源集中到土地和房地產中,房地產貸款佔新增貸款的比例最高峰時期達到45%。到2021年,政策轉向緊縮房地產流動性,防範房地產泡沫風險和系統性金融風險,房地產市場急轉直下,以開發商和城投企業為核心的借債投資模式也就此終結。
當房地產舊動能式微,經濟增速自然下降,於是新舊動能轉換提上議程。所謂新舊動能轉換是經濟增長模式的調整,用全要素生產率替代過去的依靠土地、資本和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堆積形成的數量型增長。
何為新動能?
一般認為,依靠技術創新驅動的產業為新動能,如新能源、新基建、新制造、新技術產業,現在講用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近些年,一些經濟學家主張換馬換賽道,測算“新三樣”為代表新產業,其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值可以替代房地產。這可能形成了新能源幻覺和房地產錯覺。
過去三年,新能源撞上了世界石油危機帶來“潑天富貴”,新能源汽車和儲能出口大規模增長,幫助中國一舉奪得全球最大的汽車出口國。這是中國汽車乃至工業史上的標誌性事件。
不過,隨後汽車業開始進入艱難的去產能去庫存週期,價格戰打響,行業利潤下降。資料顯示,今年一季度,汽車行業產能利用率同比下降7.1個百分點至64.9%,是2020年一季度以來的最低水平。4月份,交通工具價格同比下降4.3%,汽車製造業價格同比下降2%。
過去幾年中國汽車反彈主要受出口尤其是新能源汽車出口拉動,火熱的出口盛宴容易讓人忽視了國內汽車需求持續下降。汽車銷量的巔峰在2017年,當年達到2888萬輛,之後連續三年下降。2021年在出口帶動下汽車銷量開始復甦,直到2023年才超過2017年的水平,達到3009萬輛。不過,如果扣除出口522萬輛,2023年國內汽車銷量只有2487萬輛,不及2018年的2687萬輛。如果出口無法大規模消化產能,國內汽車需求又持續下降,汽車只能降價去庫存。由於近些年國內新能源汽車滲透率持續上升,今年一季度已經達到31.1%,燃油車的市場空間進一步縮小,不得不大幅度降價銷售。
自2008年以來,中國出現過兩次比較大的產能過剩、庫存去化週期,分別是2014年和2024年。這兩次都有一個兩個特點:一是前期遭遇經濟危機(分別是2008年金融危機和2020年全球公共衛生事件)而政府大規模投資;二是後期隨著全球救市效應遞減而出口需求回落。
對此問題,經濟學界的討論聚焦兩點:一是政府如何避免過度投資;二是如何提振國內需求。如果國內最終消費不足,出口一旦下降,大規模投資容易過剩。
近兩年,討論似乎有所進步,即政府能否將更多的財政從固定資產投資轉向家庭消費,從對物的投資轉向對人的投資,從空間投資(基建、房地產、園區工廠)轉向時間投資(養老金、醫療、教育)。
要實現新舊動能轉換,表面上是生產效率提升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變化,根本上還是需要圍繞著收入分配進行有效的制度改革。
03
供給需求約束
與經濟轉型難題
不管是美國自發秩序形成的AI浪潮,還是中國政府主導的新舊動能轉換,都加大了對電子、電力、電氣和電的投資需求,最終指向導電性第二好的金屬銅。這就是當前全球銅的宏觀敘事。
不過,這輪全球經濟轉型都會遇到難題,約束條件不同。
自2021年以來,美國經濟的特徵是需求過熱、供給不足,表現為通脹。今年上半年通脹呈現粘性,美聯儲維持高息不變,實施預期管理。通脹預期具有“自我實現”特徵(Carlson 和 Parkinson,1975),美國可以透過改變市場主體的通脹預期,影響其消費和投資行為,進而壓降真實通脹。5月下旬以來,通脹預期有所回落,推動原油、黃金、銅價格下降。所以,短期內,隨著美國通脹、經濟增速和需求回落,包括原油價格、貴金屬價格都可能下降。
但是,就中期來看,美國需求端依然強勁,瓶頸在供給端。當前,市場對美國中期通脹還保持謹慎,很多人懷疑通脹能否迴歸到2008年以來的低通脹時代。如果通脹無法迴歸低位,那麼美聯儲不得不維持較高的利率水平。
影響美國中期通脹回落的因素:
一是過去兩輪寬鬆政策釋放了過度的流動性,尤其是全球公共衛生事件期間,聯邦政府將美聯儲的注資轉移到普通家庭,當前市場並不缺流動性,家庭部門不缺購買力。
二是供給不足,1990年以來的全球化三大支柱,即以歐美日為核心的全球技術和資本供應鏈、以中國為核心的全球商品供應鏈、以俄羅斯沙特為核心的全球能源供應鏈,遭遇衝擊,供應不暢。近些年,全球地緣政治風險加劇,不僅持續影響石油、黃金、貴金屬供應的穩定性,東歐和中東風險推升油價、電價,紅海危機推升運價,南美風險推升有色金屬價格,還導致亞洲新興國家的官方、個人投資者增持這類投資品。
在這輪AI浪潮中,供給緊張從算力傳遞到電力,再傳遞到銅等上游有色金屬。
電力緊張,實際上是能源緊張,主要是石油供應危機導致的。俄烏戰爭後,歐美國家與俄羅斯石油供應脫鉤,全球油價、天然氣價格和電價一度大漲,尤其是歐洲。這場戰爭大規模投入輕量型無人機和電子通訊裝置,這一方面引致以無人機為主的電子裝置需求大幅度增加,推升有色金屬價格;另一方面導致國際武裝力量發起突襲的成本大幅度下降,散點攻擊的可能性增加,中東和非洲的地緣政治風險上升,進而影響運價和油價。如今,全球能源供應依然不穩定。
當前全球能源緊張局面還跟歐美國家長期左派執政有關。過去,左派政府過度打壓化石能源,大力推動清潔能源,發展光伏、風電等綠電。這導致石油勘探、開採、煉油和管道的投資大幅度下降,核電站被大量關閉,同時綠電供應跟不上、不穩定,而且成本高。光電、風電和潮汐發電都有周期性,一旦送電不足到達一定閾值,導致整個電網崩潰。而且,光電、風電裝置成本佔比達到80%-90%,耗銅量遠超火電水電。
頁岩氣革命後,美國不缺油氣,從能源淨進口國成為淨出口國。也因此,美國戰略上撤出中東回到太平洋,但中東起事影響全球能源價格,尤其是歐洲,同樣波及美國。
如果拜登繼續執政,還將延續上述能源政策,能源供應緊張能解;如果特朗普上臺,聯邦政府將推動化石能源供應,能源、電力和銅供應緊張一定程度可以緩解。
有電就有銅,再看銅的供應。
全球銅供應非常集中,智利、秘魯、剛果金合計儲量佔比達到44%。其中,智利探明儲量最大,為 1.90 億噸,但礦山老化,產量在2018之後連年下降。秘魯因政局不穩,產量在2019年見頂後下降。剛果金近些年供應量快速增長,但因政局問題供應可持續性無法保障。另外,全球銅資源品位下滑自2012年之後持續下降,這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銅的供應【4】。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近些年銅價格持續上漲,超過2012年的巔峰水平,但是全球對銅礦的投資卻遠低於當時的水平(相當於60%)。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業內普遍認為,全球銅資源已經被充分挖掘,投資者對探礦缺乏信心,2017-2021年新發現專案增加的銅資源量僅560 萬噸,還不到一個季度的全球銅需求。主要原因可能是,銅存量集中在政局不穩定的國家,投資者望而卻步。
美國AI浪潮,看似一場從黑色系轉向有色系的革命,但有色系的能源支撐還是黑色系。如果能源和有色金屬的價格維持較高,電力和算力成本較高,一定程度上將約束這輪AI革命。如果不想讓大模型被電、銅卡脖子,那麼美國需要放開化石能源約束,或者改進技術降低耗算力電力消耗。
中國經濟轉型的難題跟美國不同,儘管銅的供給也不足,但主要還是在需求端,即最終消費的有效需求不足。這是一個資源配置的問題,中國把更多的儲蓄轉化為投資,而不是消費。更多的投資與更少的消費,最終容易導致需求不足、產能過剩。
過去,中國投資模式,主要是地方政府借專項債、城投債投資基建和房地產,底層資產就是房地產和土地。如今,政府調整投資模式,抑制地方政府過度借債和投資,中央政府加槓桿,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投資。從底層資產的角度來看,政府試圖用國債替換之前的土地和房地產,以穩定金融系統。
但是,國債、超長期特別國債的抵押資產又是什麼?國債是稅收,超長期特別國債是專案投資收益,根本上依賴於經濟增長。如何才能促進經濟增長?關鍵是破解約束條件,這個約束條件是最終消費有效需求不足。
表面上看,投資需求不足,大量資金滯存銀行,政府發超長期特別國債,相當於把儲蓄轉化為投資。但實際上,投資需求不足根本上是最終消費需求不足。在過去工業化、城市化時代,人口向城市集中,需要工作和居住,需要大規模投資空間(基建、房地產、園區工廠)。但是,如今進入後工業化、城市化,疊加老齡化少子化和人力資本提升時代,我們需要從空間投資轉向時間投資(養老金、醫療、教育),將更多的財政從對物的投資轉向對人的投資,從固定資產投資轉向家庭消費,提升普通家庭收入是根本出路。
一個供給約束、需求過熱,一個產能過剩、需求不足,二者結合不就完美了嗎?
看似完美的答案,其實是問題本身。
參考文獻
【1】Big Ideas 2024,ARK,2024.2;
【2】通訊行業專題報告:應用端百花齊放,硬體側本固枝榮,馬天詣、謝致遠,民生證券,2023.4;
【3】有色金屬銅行業研究:蓄勢待發正當時,楊鳴龍,方正證券,2023.4;
【4】銅行業深度報告:需求高成長&供給強約束,銅或中長期維持高景氣,曾智勤,東北證券,2023.1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