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不健康的關係,來源於你的每一次討好

大家好,我是社長,老梁。

討好,應該是社交中最快拉近彼此關係的方法,只要你能夠在關係最初以一種低姿態的方式去構建關係,就可以快速的把關但其實這個方式也只能適用於構建關係的最初,而如果是不能夠靈活的運用“討好”,就很可能在嚐到了“甜頭”後,一直使用這一種方式來構建關係,最終你就會給對方製造出一種錯覺“廉價感”在大多數人的信念裡,討好是唯一能夠構建出和諧人際關係中的捷徑。然而,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恰如其分的使用“討好”。

因此,討好型社交看似是捷徑,其實是給自己鋪墊了一條最難走的關係之路。
那為什麼說討好是一條最難走的路?
           討好型社交的最後,是心生怨氣
很多人都存在一個誤區,誤以為在關係中做一個好人、迎合者,就可以減少關係中的矛盾或衝突,而關係就能夠在自己的委曲求全中,和諧地走下去。
但實際上,真的這麼簡單嗎?你也真的能夠做到一如既往地無私奉獻嗎?
一定不能,因為這段關係是不平衡的,看似暫時和諧的關係,不過是透過不斷犧牲自身利益來替代。
而當一個人在不斷犧牲自己的權益,還換不來理解和回應,並被關係中的另一方理所當然地享受,不斷地索取,甚至將這樣的關係模式成為習慣後,只要你哪裡稍微沒做到位,沒達到對方內心的預期,便會被斥責。
那麼,作為不斷付出的這一方也必然會心生怨氣。
但這條路是你的選擇,彼此的相處方式已經成型,如果此刻不去討好,關係也必然破裂。
所以,討好型社交看似是捷徑,可以暫時避免關係中的衝突。但其實這也是在選擇隱忍與埋沒問題,當不滿與憤怒在內心發酵,等到忍無可忍時爆發出來,毀滅性更大。
因此,這看似是選了最簡單且輕鬆的路,實則當你迴避真實的自己,壓抑自己真實的感受,最終它還會變成一條最難走的路。
討好型社交,是卡在了錯誤的信念裡
說實話,其實很多人並不想用討好的方式去構建關係,但就是無法做到不去“討好”。
為此,自己也很心煩,那到底你在怕什麼呢?是怕關係破裂,怕對方生氣,還是怕失去朋友被孤立?
假如這些關係一直在消耗你,失去關係甚至能感覺到解脫,最壞的結果也不過如此,但你為什麼還是不能遵循自己的本心?
是否因為害怕自己不去討好,就會再次體驗早年的創傷?
什麼意思?這就不得不提到討好者的心態是如何形成的:
離不開個人與重要客體之間的關係模式,也就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相處方式。
黃仕明老師在他的影片裡說,父母和孩子的關係是一種映象的關係。假如父母一直以消極的狀態面對自己的孩子,孩子不願意看到父母一直都是糟糕的,就會認為是自己哪裡做的不夠好,才讓爸爸媽媽一直不開心。

德國心理治療師海靈格曾將孩子稱為“家庭中的救世主”,也就是說,每個孩子天生都會有一種傾向,用犧牲自己的方式來平衡父母的關係。
所以孩子會為了讓父母變得更開心,更愛自己,就會去努力的迎合父母。如,孩子會認為,父母的開心快樂都是自己的責任,如果不開心快樂,那一定是我做到不夠好。如果我足夠優秀、足夠聽話、足夠可愛,爸爸媽媽就不會這麼消極。
於是,當一個孩子從小就卡在這種負面的信念裡時,就會常常去做一些違背自己的真實感受,而迎合他人喜歡的事情。
因此,當這種只尊重別人的意願,違背自己真實感受的事情,積累得足夠多時,你就會成為一個越來越無意識照顧別人的人。
而這樣的客體關係模式,也會在長大成人後,帶入到與其他人構建關係的方式裡。

為什麼討好者的心態很難改變即便是知道這麼做不對,但還是會忍不住去照顧,去迎合。
原因就是,當你拒絕後,對方一不悅就會勾起早年時在父母那裡體驗到的崩潰感。
因此,為了避免自己再次體驗那種糟糕的感受,你就會在關係中扮演著一個老好人的形象,讓關係維持住表面看上去的和和氣氣。
長此以往,會讓你越來越遠離真實的自己,沒辦法作為一個獨立的人,去與這個世界很好的構建連線。
那如何才能改變這種信念?
           明白討好,等於是
       向對方傳達“我不如你重要”
當你只使用討好的方式構建關係時,其實是在向對方傳遞一種感覺:我不夠好,我不如你重要。
這種投射,源於內心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夠重要,認為只要對他人不斷地付出,就能夠證明自己在這段關係中是有價值的,就會獲得他人的喜愛。
但事實上,當一個人的自我價值感走向自證,將自我價值的評定標準交於外界時,就一定會接受到一個否定自我的答案。
因為你失去了人生主體性,將自我活成了客體化。
所謂客體化就是,會過度在意別人看法,明明是自己的人生,但卻會將自己擺在“他者”的角度,如果自己哪一點沒做好,就會不停地進行自我批評、指責和打壓。
這樣的心路歷程也是在向他人傳遞一種“我不如你重要”的資訊,當你不愛自己,不將自己的感受與意願放在首位,也就等於在教關係裡的他人隨意地對待自己。
討好並不會構建出真實且和諧的關係,相反會構建起虛假的、自我內耗的不健康關係。
        用真實的自己去和對方碰撞
               你才會獲得尊重
終其一生,我們都想要活出自己。
無論哪一種情緒情感,如果總是處於壓抑,憋著的狀態,長此以往,自我的生命力也會處於被卡著的狀態。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一個人要想活出自己獨有的生命力,就必然會傷害到別人。
正如個體心理學家阿德勒看來:真正的自由,就是能夠擁有被別人討厭的勇氣。
當然,我們不是要去追求傷害誰或故意的被討厭,而是按照你的方式生活。
其實關係的本質就是如此:你越是忍讓,越是大度,越會將關係推向深淵。不僅你痛苦,對方的心智也不會成長,也無法更好地經營彼此的關係。
但當你能夠活出真實的自己,不再委曲求全。用真實自己去和對方碰撞,有不滿也不憋著,有什麼不開心就直接地去表達,對方也能更快更好地接收到你的喜怒哀樂,並在這種真實的關係之下更好地瞭解你。
當你們都把真實的自我都呈現出來時,才可抵達真正的親密。
願我們都能破除討好者的心態,抱持住真實的自己,活出生命力!
安利時刻
這幾年,我經常被問30+歲不想上班,想做副業,但找不到方向? 怎樣把個人技能和經驗變成個人事業?如何做個人品牌IP?
想都是問題,做才有答案。
於是我組建了「事業第二曲線」成長交流群,現在已經有500+多個夥伴在啦。後續在群內,你可以獲得【副業/個人事業/個人品牌/自媒體IP/一人公司】等心法、經驗,以及更多個體新職業賽道和機會等
限時領取,事業第二曲線工具包:✅《100個新職業隱藏新機會》✅《個人品牌定位診斷和測評解讀》
這個群更適合,以下人群:中高層管理者、央國企公務員等體制內、職業轉型者、自媒體IP、個人品牌青年,副業/創業者,不想上班的人。
加下方老梁社長的微信,即可進入“第二曲線成長交流群”,申請暗號:第二曲線。

作者:曉萍
來源:曉萍萍萍
編輯:kiki

點個在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