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歲男孩騎行被撞身亡事件:不成熟的父母,是孩子最大的災難

作者 | 可樂媽
來源 | 男孩派

(ID:boy666)

這幾天,熱搜上的一則新聞一直牽動著所有人的心:
河北容城縣,一父親帶著11歲的兒子在公路上跟團騎行,結果兒子不慎摔倒,被對面正在行駛的一輛小汽車碾壓。
現場影片中,只見父親正跪在被撞的兒子身旁崩潰大哭,重複著:“堅持住,別嚇我啊。”
另外一名男子則抓著汽車司機,企圖讓他跪地道歉。
但不幸的是,年幼的男孩經搶救無效,最終身亡。

這個訊息公佈後,全網悲慟,更多的細節也隨之浮出水面:


首先,被撞的男孩今年只有11歲。
但按照我國相關法律規定,12週歲以下的未成年兒童是不能在道路上騎腳踏車的,他本就不該出現在騎行團中。
其次,從後車人拍攝的影片來看,當時一行人的速度疑似達到了每小時37千米。
男孩明顯跟不上這樣的速度,在父親身後喊了好幾次“慢一點”。
但父親卻沒有放慢速度,直到悲劇發生。
最重要的是,這並不是父親第一次帶著兒子騎行,有網友爆料,早在之前,就有好心人提醒過他注意孩子的安全。
而這位父親卻回懟道:
“跟你有關係嗎?”
“這種事還輪不到你管。”
事情發生後,有人指責父親心大,不該讓不滿12歲的孩子跟著成年人一起在大馬路上騎行,實在太不負責任了。

但也有人說,逝者已逝,再怎麼苛責也換不回孩子的生命,父親只是個沒了孩子的可憐人。


我也是一名母親,家有差不多大的孩子。
將心比心地說,孩子發生意外,最悲傷絕望的莫過於他的父母了。
我相信如果這世上有後悔藥,這位父親一定會傾盡所有買下,重返孩子摔倒前的那一刻,無論如何都要帶孩子遠離這段致命公路。
但,世上從來都沒有後悔藥。
除了惋惜和痛心外,我們更應該意識到,作為父母,我們天然肩負著怎樣的責任。
而不成熟的父母,對一個孩子的傷害又究竟有多大。

01

守望孩子的平安和健康,是父母基本的責任。
央視網曾報道過這樣一則真實事件:
2021年的中秋節,深圳一家人中午在外面就餐,回家後,父母雙雙出門,獨獨把3歲的女兒忘在了車上。
直到女孩的哥哥很久沒看到妹妹,四處尋找,父母這才意識到不對。
最終,當這家人開啟車門,發現孩子時,她已經在高溫如火爐的車內,被困了三個多小時。
只見女兒渾身大汗,面色蒼白,嘴唇卻被憋得黑紫。
還沒送到醫院,就失去了生命。
更讓人感到憤怒的,是女孩的父母,之所以將女兒遺忘在車內,竟然是因為要去打牌。
就這樣,女孩在經歷了三個小時煉獄般的折磨,喝光了車上的三瓶水後,萬分絕望地走向了死亡。
事實上,父母是孩子的第一監護人。
孩子未成年時遇見的任何兇險,父母都有不可推卸的監護責任。
而不成熟的父母,將孩子帶來人世間,給了他們生命,卻又將他們推向絕境。
還記得作家馬原嗎?
兒子馬格出生後,先天患有心臟病,需要手術介入治療,並且根據醫生的建議,越早手術,效果越好。
但作為父親的馬原,卻堅定地拒絕了專業醫生的建議。

在他看來,心臟怎麼能動呢?


不僅如此,他還帶著兒子去了雲南西雙版納定居,這裡雖然風景優美,卻海拔極高。


以至於馬格的心臟病越來越嚴重了:
他臉色發生,胸骨凸起,心率一度超過130次每分鐘,連站在他身邊的人都能聽到他急速的心跳聲……
就這樣,直到2022年兒童節當天,13歲的小馬格一頭栽倒在衛生間的地上。
又因為居住在交通不便的山上,一小時後,120才到達。
這時,小馬格已經永遠地閉上了雙眼。

為人父母,每個人的條件和能力不同,無法要求所有人都能給孩子提供富裕的生活。


但至少,我們該負起監護的責任,護著他們平安健康長大。


02
網上有個提問:“一個人走向成熟的標誌是什麼?”
有個回答獲贊上萬:“學會駕馭自己的情緒,而不是一味受它驅使。”
可在現實生活中,不成熟的父母,往往就像一個行走的炸藥桶,稍不順心,心中的怒火就將家庭炸得四分五裂。
曾看過這樣一則新聞:
父子二人因為生活不順在酒桌上發生爭執,竟然朝著對方身上互潑白酒。
伴隨著兩人激烈的爭吵,最後父親竟用打火機點燃了兒子,但因距離太近,下個瞬間父子倆就都燒成了火人。

最終,父親被送到醫院搶救無效死亡,兒子也被嚴重燒傷。


就像作家劉娜說的:


“抱怨、指責、羞辱、咄咄逼人、惡語相向,都是扣動情緒的扳機,把子彈射向自己最愛的人後,並經由他們的肉體,最後刺傷我們自己。”


為人父母最重要的一課,莫過於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之前,南京醫生掌摑幼童毆打老人事件,曾引起了全網熱議。
事情的起因,是醫生魯某某的兒子小魯在幼兒園被同班同學小T打傷了。
於是當天晚上,魯某某就帶著妻兒去對方家裡“討說法”,但因為小T沒有及時道歉,魯某某的情緒便突然爆發,先是起身“啪”扇了小T一巴掌。
又在爭執中,一把將小T的爺爺推倒在地。
後來經過醫院鑑定,小T“面部、外耳挫傷”,聽力受到了一些影響,小T爺爺則是腿部骨折。
魯某某則因涉嫌故意傷害,被刑事拘留了。
情緒失控下的一記巴掌、一個推搡,看似是替孩子撐腰,可實際上不僅葬送了自己的職業生涯,還讓孩子失去了爸爸的陪伴和完整的童年。
情緒像水。
穩定時是靜水流深,能夠滋養孩子;不穩時則像驚濤駭浪,能讓一個家庭瞬間分崩離析。
只有當我們自己先穩住了情緒,才能有條不紊地面對孩子成長中的種種問題,春風化雨,劈山鑿河。
03
作家劉娜曾分享過一段自己把兒子弄丟了的經歷:
那一年,兒子五六歲。
有一天傍晚,劉娜和兒子一起在河邊散步,兒子正騎著平衡車,飛快地穿梭在人群中。
沒想到,一轉眼,兒子就不見了。
這一刻,劉娜徹底慌了。
她一邊發瘋似的尋找,一邊不斷向身邊人求助,但卻始終沒有看見兒子的身影。
好在10分鐘後,她接到了兒子打來的電話。
而這,正是得益於劉娜每次出門前囑咐兒子的話:
“如果和媽媽走散了,請記得向旁邊值得信賴的、某個具體的人求助,比如,警察,商場工作人員,飯店老闆等。”
所以,這一次,當兒子發現媽媽沒有跟在自己身後時,他找到了河邊經營漁船的一位老人。
向老人借了手機,並聯繫到了媽媽。
正如事後劉娜所總結的:
“為人父母,不可能永遠沒有疏忽,一直緊緊把孩子攥在手中。
但識人性,習方法,得智慧,是我們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生一個孩子容易,難的是,心懷愛意和耐心,陪伴他健康長大。
而後者,就需要我們平日裡用智慧,教會孩子規避風險。
在網上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媽媽帶著6歲的小男孩去小區旁邊的商店裡買東西,小男孩一個人站在店外玩耍。
這時,一箇中年男子走過來親切地和男孩搭訕,看到男孩沒有拒絕後,便又想拉住男孩的小手。
然而,剛才還一聲不吭的男孩突然大喊著“救命”、“救命”。
叫喊聲吸引了周圍人的注意,男子見狀趕緊跑開了。
後來,經警察查明,那個男子正是一個罪大惡極的人販子。
而孩子之所以突然喊“救命”也是因為平時爸爸媽媽經常對他說:“如果你不知道一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就可以大聲地喊救命。”
正因如此,男孩才能免遭毒手。
事實上,每一場看似遙遠的意外,都可能降臨在自己身邊。
誰也無法預測明天和意外,哪一個先到來。
所以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用負責和智慧,提前築起一道高高的防線,讓孩子平安走向希望和明天。

04

有句話說得好:
“父母是根,孩子是那樹上的果實。
假如根基不穩,沒有足夠的營養,果實自然不可能飽滿、甜美。”
選擇成為父母,也意味著,你選擇了責任。
為人父母,我們可以不成功,但卻不能不成熟。
點亮在看

,與所有父母共勉。

本文來源於男孩派(ID: boy666dj)關於養育男孩的乾貨,這裡都有;關於養育男孩的苦甜,這裡都懂;家有小男孩,歡迎關注男孩派。

預約直播

孩子沉迷網癮,成績下降怎麼辦?
孩子天天打遊戲,屢教不改怎麼辦?

孩子手機不離手,越鬧越僵怎麼辦?


你需要這節“如何破除手機依賴”的家長課
深挖根源. 針對性強. 實操性強. 簡單高效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