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敗山海關之後李自成最大戰略失誤

 / 子
沒有提前制定好在滅亡明朝之後如何處理和關外清朝的關係、沒有解決好吳三桂的歸屬問題導致大順軍遭遇了山海關之敗。
山海關之戰後,天下的形勢就已經非常明朗,明顯是清朝拿到了書寫歷史的主動權。但當時李自成手中也並非是一把爛牌,如果操作得當,還是能夠大有可為,在清朝和南明的夾縫中縱橫捭闔。
李自成之所以沒有打好手中的牌就是因為他沒有集中力量守住山西
1644年四月二十一日,李自成率領的大順軍在山海關和吳三桂率領的關寧鐵騎以及多爾袞率領的清軍進行決戰,由於實力差距太大,大順軍戰敗,李自成率領殘軍退回北京。
這個時候大順軍已經沒法守住北京只能做戰略撤退,所以,在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匆忙舉行了登基典禮之後就正式從北京撤出。當時,李自成已經在西安建國,其之所以在北京舉行登基典禮就是向天下人宣示大順朝的合法性,表示自己遲早還會回來。
實事求是的說,李自成這張牌打得絕對正確,因為,他需要從政治層面來彌補山海關軍事失敗造成的個人威望下降
在大順軍撤出北京之後,多爾袞也於五月初二進入北京。當時,多爾袞雖然派出軍隊追擊李自成,也分別在慶都(今河北望都縣)和真定打敗大順軍,但清軍畢竟已經人困馬乏,加上清朝此時最重要的任務是穩定秩序,所以清軍就於五月十二日退回了北京。
這個時候,李自成最正確的做法就是,集中優勢兵力,守住山西,只有守住了山西,陝西才是安全的陝西是安全的,大順朝河南和湖廣的根據地的安全就能保證,李自成就還有在亂世中作為的可能
因為,清朝畢竟屬於異族,且人數非常有限,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將天下收入囊中。所以,李自成就應該緊抓清朝剛入關穩定秩序之際,做好山西的防守工作。
山西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就不多說了,高歡坐鎮晉陽建立了霸府,李淵在太原起兵奪取了天下,李存勖從山西俯衝而下問鼎中原,所謂得山西者得天下就是因為山西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強悍的武力基因。李自成也是因為拿下了山西才順利滅亡了明朝。
所以,只要打好山西這張牌,局勢就還大有可為,起碼可以緩解失敗的速度。
但李自成在撤出北京之後卻直接回了西安,直到五月中旬的時候才對山西的防務做了如下安排:由制軍將軍張天琳率領一萬多人鎮守大同地區;由陳永福率領一萬兵馬鎮守太原;劉忠鎮守長治;以右營大將袁宗第率領萬餘軍隊屯於臨汾掛甲莊;以劉汝魁鎮守河南衛輝府一帶。
可見,李自成雖然對山西的防務作出了安排,但反應速度畢竟太慢,且沒有派出大順軍中的權威人士坐鎮山西,統籌指揮。這就導致,大順軍在山西本來就立足未穩,如今在遭遇兵敗且防守力量不強的情況下就很難抗住清軍的進攻。
更重要的是,李自成在山西任命了一批明朝降官,這些人在巨大的變局面前都在觀望,如果大順軍處於不利局面,這些人馬上就會投降清朝,後來事情的發展也驗證了這一點,大部分明朝降官又轉身投降了清朝
至於李自成為何非要先回西安則可能是,西安是大順朝的政治中心,李自成坐鎮西安能夠起到穩定後方秩序的作用。但西安政治的穩定是建立在山西軍事的穩定的基礎上的。
而且,李自成在敗退時還應該及時放棄甘肅、寧夏和青海,收縮兵力,集中對付清軍。因為,以大順朝當時的實力和所處的情勢根本不可能守住這麼廣闊的地帶,還不如收縮兵力,穩住核心地帶的秩序。
總之,李自成對於山西的防務不僅反應遲鈍,且沒有作出合理的安排。
直到七月份的時候,李自成才規劃反攻,令田見秀、高一功和趙光遠統領夷漢番回馬步兵三十萬從西河驛過河;令權將軍劉宗敏率軍十萬過河從平陽北上;李自成親自率軍三百五十萬從長安出發。
三路大軍計劃先攻寧武、代州、大同、宣府等地,然後再克北京、山海關,進而撫平遼左。
對於上述安排,戰略計劃可能是真實的,但統兵數量絕對是誇大的。因為,大順軍在巔峰時期也就一百萬左右,李自成的軍隊數量明顯是使用了“號稱”的傳統做法。
大順軍計劃再次東征
圖源/劇照
只是,李自成雖然做了詳細的戰略計劃,也在物資層面做了充分的準備,但再次東征的戰略卻根本無法落地,因為,由於山海關戰敗導致大順朝內部嚴重不穩,李自成的主要精力都用在了對付那些明朝降官,根本不可能外出拓地。
所以,對於東征這件事,李自成當時只做了相應的戰略規劃和物資準備,並在軍事上進行了區域性嘗試,比如,大順軍曾經一度東出固關,佔領了井陘縣城,也曾一度由陝北攻入山西,但大規模用兵卻始終沒有成行。
清朝卻是反應迅速,在初步穩定了北京局勢之後,就出兵不斷蠶食山西和山東,為平定中原做準備,在九月中旬的時候就已經佔領了整個山西北部。十月初三,清軍又攻克了太原。
自此,大順朝不僅無法落地東征的戰略,就是防守西安也成為了不可能。
在軍事上不斷開拓的同時,多爾袞還及時將順治皇帝由瀋陽接到了北京並舉行了登基典禮,向天下宣示了清朝統治中原的意志。
隨著清朝在政治上站穩了腳跟,同時又在軍事上完成了對山西和山東的大範圍蠶食,多爾袞認為,大規模用兵、平定天下的機會已經成熟,於是就派出了兩路大軍外出拓地:令英親王阿濟格和吳三桂、尚可喜率兵八萬先攻陝北,然後南下攻取西安;令豫親王多鐸、孔有德、耿仲明率軍南下,攻取江南。
從用兵戰略上我們就能看出多爾袞的手筆之大,他是要同時解決李自成的大順朝和江南的弘光朝廷,一統天下
但在大順軍主動進攻河南懷慶並擊殺清朝任命的懷慶總兵金玉和之後,多爾袞又及時調整戰略,令多鐸先救懷慶,然後攻潼關,最後和阿濟格南北夾擊西安。
在清軍到達懷慶並擊退大順軍之後,多鐸就率軍於十二月二十二日進抵潼關,準備攻取潼關。
清軍的南北夾擊直接讓李自成陷入了兩難的境地,鎮守潼關不是,援助陝北也不是,由於無法作出決策,李自成甚至在洛川逗留了十多天,期間全是各種利益的權衡和糾結。
二十九日,潼關之戰正式打響,大順軍先是劉芳亮出戰,不利,李自成接著又出戰,失利。當時阿濟格也已經佔領陝北正在向西安推進。
李自成面對清軍的南北夾擊遂作出了陝西必失的判斷,於是就帶著主力回了西安。1645年正月十二日,潼關被清軍攻克,而李自成在十三日回到西安之後就直接放棄了西安,從藍田、商洛地區向河南轉移。
可見,在丟失山西高地之後,大順軍就始終處於被動的地位,生存空間是不斷被壓縮
在李自成放棄西安之後,那些以明朝降將為主力的駐紮於西北各地的大順朝將領也都及時投降了清軍,分別為:寧夏節度使陳之龍;蘭州總兵鄭嘉棟;四川節度使黎玉田等。
可見,大順朝的敗亡屬於一個連鎖反應,山海關之戰導致山西嚴重不穩,在失去陝西之後又導致西北各地都投降了清朝
這個時候,李自成其實還有自救的機會,那就是做好河南和湖廣的防守,在清朝和南明之間縱橫捭闔。但李自成卻作出了武力奪取南京、取弘光朝廷而代之的戰略
這個戰略本身沒錯,如此大順朝就可以與清朝形成南北對峙之勢。再說,大順軍不是清軍的對手,但對付南明的軍隊卻是綽綽有餘。而且,佔據江南半壁,大順朝相比清朝還有經濟優勢,是可以和清軍打消耗戰的。
只是,這個戰略是建立在其後方河南、湖廣的根據地穩固的情況下才可實施的,因為,一旦其後方不穩,就會立刻影響到前方的軍事。
當然,清朝也志在江南,在佔領西安之後多爾袞就命令多鐸按照原計劃繼續進攻南明弘光朝廷。
清朝也志在江南
圖源/劇照
也就是說,李自成必須和多鐸搶時間。但由於大順軍撤退是拖家帶口,所以行軍速度就非常慢,在正月二十九日到達河南內鄉之後甚至進行了長時間的休整,直到在三月十八日面對阿濟格的追兵才不得不啟程。
可以說,李自成是沒法搶在多鐸之前奪取南京的。
這個時候,李自成就更要穩固其湖廣的根據地,只要湖廣不失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其敗亡的趨勢。但李自成此時還想著南京,將湖廣所有的軍隊都集合了起來共計二十萬準備東下奪取南京。
如此做法只能是,前方軍事必然不順利,後方由於防守空虛也會被清軍給佔了。
果然,在李自成一味東下的過程中後方就被清軍趁機給佔了,東下的大順軍也不斷遭遇清軍的攻擊。四月下旬,清軍攻入大順軍設在江西九江四十里處的大營,此戰,大將劉宗敏和軍師宋獻策以及李自成的兩個叔叔被清軍所俘。
面對根據地丟失,遭遇兵敗,南京又被多鐸搶了先的不利局面,李自成的選擇面已經非常窄,最終決定穿過江西西北部轉入湖廣南部,但他自己卻在湖廣通山縣九宮山下遭到當地山民的攻擊,被殺
這裡必須說明一下,李自成當時之所以被山民所殺,原因是他脫離了大部隊,身邊只有義子張鼐和二十八名士兵,山民根本就不知道他是大名鼎鼎的闖王。和張獻忠一樣,李自成缺乏作為統帥的自我防護意識。本質來說,這也是判斷一個軍政集團是否成熟的點。
隨著李自成被殺,大順軍也就基本退出了歷史舞臺,清朝成為了左右歷史走向的主演。
只能說,李自成的敗亡是從他沒有重視關外清朝的對手、沒有解決好吳三桂的歸屬問題,進而遭遇山海關之敗後就已經註定,接著又因為沒有守住山西,最終只能陷入極其被動的局面,被不斷壓縮生存空間,進而滅亡。
而且,沒有死在正面戰場也是李自成人生的一個遺憾。

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別不是智商或財富,而是思考問題的層次。掃碼關注理想島,提升認知維度。
▼長按二維碼 關注理想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