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和朋友約飯,聊起她剛結束的那段關係。
我有些疑惑,因為她的這一任看起來比前幾任都要好——每次見面都安靜地聽我們說話,表現得禮貌得體,很有耐心。
「並不是的,他的『耐心』是一種讓我不斷懷疑自己的方式。
每次爭吵,他都冷漠得像個旁觀者,哪怕我快崩潰了。他確實不發火、也不說重話,但他讓我越來越覺得自己很敏感,總是把情緒放得太重。甚至當我需要他回應時,他只會說『冷靜一下,別再鬧了』。」
朋友的語氣有些疲憊,並進一步解釋道:「我沒有鬧,我只希望他能稍微在乎我在想什麼,聽我說說話。」
然後,我突然明白了她說的「冷漠」——那種看似理智、平和的態度,實際上是一種無聲的控制。會讓人始終不確定自己到底是不是錯了,還會在一段關係裡越來越為對方讓步,否定自己的感受。
如果你在親密關係中也有過類似的感覺,那麼你並不孤單。很多人都經歷過這樣一種困惑:一方總是掌控著關係的情感走向和決策,留下另一方在不平等的位置。
這種不對等,往往不像顯而易見的爭吵那樣容易察覺,它潛藏在日常的互動中、微妙的冷漠和回應的缺席中。久而久之,它可能演變成一種權力失衡,影響到你們的關係走向。
如果不加以注意,這種不健康的權力互動模式可能會在不知不覺中滋生問題。

圖片來源:《無法成為野獸的我們》

當關系中出現這些
「試探性行為」
警惕對方可能正佔據權力高位
輕度:微妙的權力試探與暗示
通常表現為一些看似無意的言辭或行動。
這些行為表面上並不會引起太大沖突,甚至可能被認為是關心或體貼,但本質上卻在無形中設立了權力不對等的基礎。長期累積下去,可能會影響你的自信、判斷力和自主性。
-
模糊的決策讓步
Ta 可能會表現出「隨便你決定」或「你看著辦吧」的態度,給你一種完全由你決定的選擇自由,但實際上你真的決定以後,ta 又會開始挑刺。
因為 ta 與其說是給你選擇自由,實際上卻隱含著讓你來承擔所有決策責任的暗示,以便於 ta 能逃脫揹負責任,且高高在上的指責你。
-
輕微的否定與暗藏的批評
哪怕你是對自己的事情做了決定,ta 也要跳出來留下一句「你真的覺得這個選擇好嗎?」,輕飄飄的話語就這樣讓你內心中感受到了一絲被質疑。
久而久之,你開始懷疑自己做的許多決定。
-
表面的關心,掩蓋對私密資訊的窺探
比如,ta 可能會用「你最近怎麼了?是不是有什麼不敢告訴我?」的方式,表面上顯得關心,卻暗含著 ta 希望控制你的情感和心理空間,剝奪你隱私的權利。

圖片來源:《凪的新生活》
-
透過他人或外界標準施壓
有時候,ta 會引用「別人都這麼做」或者「大家普遍這麼看」的說法,來讓你感到自己似乎在某種程度上必須迎合外部規範或社會預期。
這種行為雖然看似是簡單的分享經驗,卻在不經意間施加了外部壓力,迫使你開始傾向於順從,而忽略自己的獨立想法。

圖片來源:《凪的新生活》
中度:有意識的情感影響與決策控制
更加明確地體現出一種權力動態,許多行為不再是偶然或微妙,而是有意識地引導或操控。
常見的:權力高位者透過情感上的牽制、質疑對方判斷,來逐步削弱對方的獨立性和決策權。
-
反覆質疑與否定對方的選擇
Ta 開始經常質疑你的決定,如「你怎麼又想得這麼淺薄」、「你還打算這麼做?」這種頻繁的質疑行為本質上是在暗示你的選擇缺乏價值,降低了你在關係中的決策權力。
-
情感冷暴力與情緒控制
比如,當 ta 不滿時,可能會選擇冷淡對待你,或者以「我現在不想說話,你自己冷靜一下」的方式來給你施加壓力。
這種情緒的反覆無常讓你感到困惑與不安,不知如何應對,從而在情感上變得依賴 ta 的情緒波動,事事以 ta 為中心。
-
透過「強調自己的權威」來控制決策
Ta 可能會透過「我比你更瞭解」或者「我經驗更豐富」來不斷強化自己的權威性。
這種行為讓可能讓你不自覺地將自己定位為較低位,產生依賴感,放棄獨立判斷,甚至有時候會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

圖片來源:《再見愛人》
-
透過隱性威脅迫使對方順從
你發現在這段關係裡,越來越頻繁地聽到「如果你真的愛我,你就應該……」或「我這麼做,都是因為愛你,你應該……」。
類似的話看似是在提出請求,其實不斷在向你施加情感上的壓力,迫使你迎合 ta 的期望。
重度:情感勒索與控制
在重度權力不對等的關係裡,會出現非常明顯的情感勒索和控制的特徵。
高權力者不僅透過威脅和情緒波動來掌控對方的行為,還透過全面削弱對方的獨立性、決策權和情感自主權來維持自己在關係中的絕對主導地位。
-
冷暴力和威脅性情緒控制
在這種層面,冷暴力的情緒操控方式變得更加極端和有目的性。比如,「你做錯了,我就生氣了」,或者「你不聽我的話,我們就分手吧。」
這種情緒威脅迫使你不斷調整自己的行為,以避免遭遇情感上的懲罰。

圖片來源:《慾望都市》
-
情感勒索:全面壓制對方的選擇與獨立性
Ta 透過「如果你真的愛我,你就必須……」類絕對化的言辭強迫你做出某種行為,哪怕這與你的真實意願相沖突。
比如,要求你放棄自己的個人興趣、朋友關係,甚至職場發展,以便 ta 獲得更多的控制。每次提出這種要求時,高權力者者都會把自己與對方的“愛”聯絡在一起,使得對方感到無法反抗。
-
利用情感債務來迫使對方順從自己
這是一種典型的情感操控行為,高權力者會反覆提到自己在關係中為對方做出的犧牲,以此迫使對方無條件回報。
例如:「我為了你犧牲了這麼多,你竟然不理解我,難道不該對我有所回報嗎?這種行為實際上是透過製造情感上的「債務」來壓迫對方,迫使其順從。

圖片來源:《好久沒做》
簡而言之,若這些試探性的權力行為在你和ta的關係中多次出現,並且沒有得到適當的溝通和調整,那麼這意味著一方正在試圖透過這些方式來掌控關係的動態,使自己能處於權力的上位。

為什麼 ta 們想要主導關係中的權力?
-
不安全感和控制慾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首當其衝的一個原因其實是源自內心深處強烈的不安全感。
根據依戀理論,焦慮型和恐懼型依戀的個體常常會表現出過度的依賴和控制行為[1][2]。Ta 們很害怕失去與他人的情感聯結,尤其是在親密關係中。
一旦感受到威脅或不確定性,這些人往往透過控制來穩定關係,進而增強自己的安全感。透過在關係中佔據主導地位來減少情感上的脆弱感,避免面對可能的失落或被拋棄的恐懼。
-
低自尊和需要證明自我價值
Ryan 和 Deci 提出的自我決定理論認為,個體的動機來源於內在的需求,尤其是自主性、勝任感和歸屬感[3]。
對於一些低自尊的人來說,控制他人有時是為了滿足自身的勝任感和控制慾,彌補 ta 們對自我能力的懷疑。Ta 們透過主導關係中的決策來驗證自己的重要性和價值。這種行為是 ta 們內心對自我價值缺乏信心的反映。

圖片來源:《The Bachelor》
-
早期家庭關係的影響
家庭中的互動模式會深刻影響個體的行為和認知方式。許多成年人在早期的家庭環境中經歷了角色顛倒(明明是孩子卻必須扮演大人的角色)或控制性的互動模式,可能無意識地將這些模式延續到成年後的親密關係中。
簡單來說,如果在成長過程中,孩子始終處於一個被控制的環境中,ta 們可能會形成“權力鬥爭”式的關係模式。成年後,ta 們會在戀愛或婚姻中尋求支配權,以彌補童年時期因缺乏控制而感到的無力和焦慮。
-
權力的舒適感和支配欲
並不是所有試圖在關係中佔據高位的人都出於不安或自卑,有些人對掌控本身就有更強的偏好。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不同個體對權力的需求程度存在差異,有些人天生更傾向於影響和主導他人,而平等的互動模式反而會讓 ta 們感到不適。
研究表明,這可能與人格特質相關,比如黑暗三連徵(馬基雅維利主義、亞臨床自戀和亞臨床精神病)得分較高的人,更容易在關係中追求權力,以確保關係始終處於自己的掌控之中[4]。

圖片來源:《小丑》
除此之外,也有些人單純認為,關係的本質就是由一方主導另一方,ta 們並不覺得自己的控制行為有什麼問題,而是將其視為理所當然。這種思維模式讓 ta 們在親密關係中自然而然地站在高位,並習慣於按照自己的意志推動關係發展。

一旦權力失衡長期存在,
註定是一場災難
權力的長期失衡會讓關係逐漸偏離健康的軌道。一方的掌控意味著另一方的壓抑,這種動態在情感、心理和溝通層面都會留下痕跡。
首先,長期處於低位的一方,往往會因為缺乏決策權和表達空間而積累不滿,最終可能以衝突或冷漠的方式爆發。
與此同時,ta 們的自我價值感也會受到影響,逐漸習慣於順從,甚至在關係之外也表現出更低的自信。研究表明,幸福的關係建立在雙方都能在重要問題上做決定的基礎上,當決策權過度傾斜時,個體的主觀幸福感會降低[5]。

圖片來源:《阿黛爾的生活》
其次,溝通上的不對等加劇了情感的疏離。當一方始終主導關係,另一方的需求往往被忽視,久而久之,溝通變得不再透明,雙方也不再真正理解彼此。這不僅削弱了親密感,也容易讓關係變得更具攻擊性或防禦性。
更重要的是,這種模式會固化為習慣,使雙方陷入不健康的依賴和控制迴圈。
研究發現,在日常決策中分享權力的伴侶,往往能找到最有利於關係發展的方式,而非簡單地爭取勝負。權力的平衡不僅能促進相互理解,還能增強雙方的自尊和關係滿意度[5]。
換句話說,一個健康的親密關係,不是某一方贏得更多的掌控權,而是雙方都能在其中感到自由、安全,並且被尊重。

想要避免權力失衡,
最重要的是「預防」
權力失衡往往是潛移默化的,在長時間的互動中,雙方可能未曾察覺到已經發生了微妙的變化。想要避免這種情況,關鍵在於「預防」,而不是等到問題變得棘手才開始補救。
1.定期聊聊“關係近況”
就像身體需要定期檢查,關係也需要時不時來一場“健康評估”。
不只是聊工作、聊朋友,更可以問問:「我們最近的溝通是不是還算平等?有沒有哪件事讓你覺得有點被忽視了?」
這樣的交流能讓雙方意識到微妙的變化,在小問題變成大矛盾之前,就有機會調整。
2.警惕那些看不見的操控
有時候,權力失衡並不來自刻意的控制,而是一些不易察覺的模式。
比如冷暴力、情緒勒索、過度迎合,甚至是「我為你好」的隱形操控。健康的關係不是靠誰讓步更多,而是彼此都能清楚表達需求,而不是用情緒去試探或施壓。
3.不必事事平分,但重要的決定不能缺席
關係中的平衡,並不意味著所有事情都要五五開,而是雙方都能在重要時刻有話語權。
有些時候,一個人更擅長做決定,比如誰更懂理財,誰更有安排旅行的天賦,適當分工沒問題。但如果某一方在所有事情上都主導,而另一方只能被動接受,那就該停下來想想:這個模式真的對彼此都好嗎?

圖片來源:《大豆田永久子與三名前夫》
如果關係權力已經失衡,怎麼辦?
如果已經不小心走進了失衡的模式,最直接的辦法是:調整互動方式,讓關係慢慢迴歸平等。
-
嘗試表達自己的需求:如果你總是被動接受,不妨試著在一些小的事情上主動表達自己的想法,比如今晚吃什麼、週末去哪兒,讓自己逐漸適應更有主動權的感覺。
-
改變溝通方式:避免用“你總是這樣”的指責,而是換成“我希望我們可以……”的方式,讓對方更容易接受,而不是直接陷入防禦。
-
調整日常互動的節奏:如果一方長期掌控大部分決定,可以嘗試讓彼此都參與進來,比如輪流做決定,或者讓對方在原本不擅長的領域嘗試一下自己的想法。
當然,你始終也有選擇離開的權利。請記住:一段健康的關係,不是靠一個人犧牲自己去成全,而是兩個人都能自在地做自己,同時讓彼此的生活變得更好。


今日互動
你經歷過權力平等的關係嗎?
你們是怎麼做到的?

References:
[1] Fraley, R. C. (2019). Attachment in adulthood: Recent developments, emerging debates and future directions.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70(1), 401–422.
[2] Mikulincer, M., & Shaver, P. (2010). Attachment in adulthood: Structure, dynamics and change. Guilford Press.
[3] Ryan, R. M., & Deci, E. L. (2000).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the facilitation of intrinsic motivatio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well-be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 (1), 68–78.
[4] Borráz-León, J. I., Scrivner, C., Schultheiss, O. C., Lee, R., & Maestripieri, D. (2024). Couple dominance, dark personality traits, and power motivation. Top Italian Scientists Journal, 1(1).
[5] Körner, R., & Schütz, A. (2021). Power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How positional and experienced power are associated with relationship quality.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38(9), 2653-2677.
本文關鍵詞:權力、平等、權力失衡
歡迎大家在 KY 賬號內搜尋你需要的科普,如果沒提到,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
圖片源自網路,侵權請聯絡
搜尋文章丨心理測試丨招聘丨轉載丨合作 請戳選單欄
作者 / 純純

合作請聯絡:[email protected]

編輯 / KY主創們

我們同時提供專業的心理服務
包括:即時諮詢、心理教練、心理諮詢等
歡迎使用知我心理小程式或知我心理APP

點亮 紅心,讓我們愛得更「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