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手,也是好事一樁

《愛樂之城》
一段關係的破裂之所以讓人痛苦,不只是因為傷害,還因為愛過。
這“愛過”裡有我們的天真與憧憬,有毫無保留的付出和信任,有情到深處的犧牲和依賴,還有曾經把對方視作人生的那份執著。關係破裂,無異於一場心理世界的天崩地裂。
分手對不同的人、不同的關係來說,挑戰維度和強度都不一樣,因為每個人的安全基地、認知體系和自我等與親密關係繫結的程度不一樣,每一位前任、每一段關係給的資訊和反饋也不一樣。
當一個人的人格和心理都穩定又獨立,分手造成的痛苦會比較有限。而且,一個人如果在一段關係被真正地被看見、接納和愛過,也真正地看見、接納和愛過對方,這就好比自我的一些部分被對方點亮過,自己也曾點亮過對方。
那即使分手了,兩個人其實都變得更完整了,也成為了更好的彼此,痛苦消散之後,留下的更多是自豪、意義和感恩。
親密關係是一面鏡子,會照出一部分自我的樣子,鏡子破裂時,碎片也會把一段感情和自我本來的樣子折射出來,是極佳的探索自我和創造自我的機會。今天的文章,將藉助心理學博士曹雪敏的《分手心理學》,破除關於分手的迷思,重拾自我與愛慾。

講述 | 曹雪敏,心理學博士、心理諮詢師
01.
如何在碎鏡中重識自我與關係?
在分手這件事情上,不同的依戀型別感受和表現不一樣。
安全型依戀的安全基地穩固,不依賴感情關係。所以,分手並不會摧毀Ta們對愛的信念和繼續去愛的勇氣。Ta們往往拿得起,也放得下。對安全型依戀來說,分手是一種選擇、一段經歷,Ta們對未來人生的憧憬並不會因此受巨大的衝擊。
但焦慮型依戀不是這樣。Ta們在感情裡常常患得患失,極度渴望伴侶的關注和回應。這些可能都加速了分手,而分手又會讓Ta們陷入更大的崩潰。
分手後,Ta們很可能會不停地給對方發訊息,反覆地回憶過往的點點滴滴,想要找到“愛還在”或者“愛消失了”的證據。哪怕對方已經明確表示不想繼續了,Ta們也很難接受這個結果。甚至可能會突破底線去挽回對方,然後陷入一段權力不平等的感情關係裡。
如果挽回不成,還容易長時間陷入自責、怨恨和焦慮中。對焦慮型來說,分手彷彿世界末日般的災難,而自己無人可依、無家可歸。
而回避型面對分手看起來會平靜很多。Ta們或許很快就能繼續按部就班地生活和工作,夜深人靜的時候,偶爾也會想起過往,但很快又會把思緒壓下去。
對迴避型來說,分手是一種解脫,幫助Ta們掙脫了親密關係帶來的緊張和不安,但也加深了Ta們的孤單和迷茫,讓Ta們的感情世界彷彿再次被冰雪凍住了。
很多人分手後會把痛苦跟感情和對方聯絡起來,有的甚至會誤以為“我這麼痛苦是因為我離不開Ta、我還愛Ta”,於是繼續投入。但其實不一定,痛苦、依賴也許和對方無關,而是和自我有關——我們的依戀型別影響了我們對分手的認知和感受。
也正因如此,分手後我們的感受、想法和表現,恰好是一個讓我們更深入也更全面地體察自己的依戀型別的機會。在充分了解自己依戀型別的基礎上,我們也能慢慢看見並療愈背後的創傷,試著學習和自己的依戀型別相處。
比如,擁有安全型依戀的人會更善於求助,因為Ta們相信Ta人的善意,也更不怕被拒絕。如果不是安全型依戀,在瞭解自己的依戀型別及其影響後,在下一次需要求助的時候,或許可以試著跟自己說:
“我知道我現在不願求助,可能是我的依戀型別在告訴我‘別人不可信,不會幫我的,我會被拒絕的,拒絕太可怕了’。但這些不一定是事實,我或許可以帶著這些想法,挑一個友善的物件來試一試。”
幾次嘗試之後,有了一些成功經歷,也許就能真正地體驗到“Ta人可以信賴”“我不一定會被拒絕”,或者“我即使被拒絕了,依然能好好地存活”。在新的嘗試和體驗中打破不合理的信念,也正是重識自我、重建自我的關鍵步驟。
《稍微想起一些》
另外,要注意的是,雖然一個人的依戀型別相對比較穩定,但不尋常的伴侶和感情關係也會影響甚至改變我們的依戀型別。
比如,當一段關係權力不平等,弱勢方很容易變成焦慮型依戀。當伴侶有人格障礙,偏執型人格障礙也可能會催生焦慮型依戀,邊緣型人格障礙和自戀型人格障礙都容易催生極端的迴避型依戀或焦慮型依戀。
北大學子牟林翰精神虐待女友包麗致死的案例就是這種情況。在扭曲的伴侶和關係的影響下,包麗的依戀型別越來越偏向焦慮型。她時刻身在被拋棄的恐懼中,不惜以傷害自己為代價向對方證明自己的愛,乞求對方不要離開,最終甚至被剝奪了生命。
從更普遍的情況來看,焦慮型和迴避型在一起很容易彼此加劇,焦慮的更焦慮,迴避的更迴避。因為迴避型需要空間,而空間對焦慮型來說意味著“不愛”或者“不夠愛”。
迴避型越主張要空間,焦慮型就越感覺自己不被愛,於是更焦慮。為了確認愛,焦慮型可能會想盡辦法來消除空間,而對迴避型來說,這樣的做法意味著自己的空間被侵佔,於是也就更迴避。
可如果和安全型在一起,加上好的方法和努力,焦慮型和迴避型都有可能慢慢靠近安全型。因為安全型更善於愛的互動,相對更能做到全然的接納和回應,讓我們感受到穩定的關注和愛的流動,這會為我們提供新的關係體驗。
在這樣的關係體驗中,我們的自尊會被滋養,關係會成為我們的安全基地,而我們自身的安全基地也在不斷擴大,而這些都是安全型依戀的核心。
換句話說,我們在塑造關係,關係也在塑造我們,而分手會讓我們和關係都現出原型。分手後,如果很長時間都走不出來,或者是分手揭開了我們原本就存在的隱秘的創傷,或者是我們經歷了一段並不健康的親密關係。
以瓊瑤小說《窗外》中,江雁容和康南的分手為例。
被迫分手後,康南一蹶不振,陷入重度酗酒和抽菸中。但這痛苦並不只是源於這場分手,而是因為康南和前妻也曾被迫分手,前妻又在被逼改嫁前自殺。這是他身上原本就有的、未被療愈的創傷,和江雁容的分手又一次觸發了這個創傷。
只是他曾經的救贖方式是投身於教書,工作是他的避難所。但和江雁容的師生戀,讓他失去了工作、失去了避難所,他承受不了痛苦,於是只能在酒精和菸草中麻痺自己。
江雁容分手後雖然也痛苦過,但她走出來了。相比康南,分手帶給她的創傷相對更輕、更少。
因為江雁容和康南在一起幾乎是因為她在家裡被父母排斥,渴望關注和接納。也就是說,她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在親密關係上一度是焦慮型依戀,而康南給了她關心和接納,也給了她自由和尊重,發自內心地欣賞並肯定了她寫作的才華。
這種尊重、欣賞和肯定救贖了江雁容,讓江雁容擁有了關於愛的安全基地,讓她從焦慮型轉向了安全型。如前所說,安全型依戀者對未來的人生憧憬並不會受毀滅性的衝擊。
《窗外》
從小說描述來看,康南很可能的確愛過江雁容,他無數次點亮過江雁容,也讓江雁容因為這段關係變得更完整、更強大了。而江雁容很可能只是迷戀著康南,她想要的是康南的愛和這穩固的安全基地,但因為年齡、閱歷和性別視角等緣故,她沒有真正地讀懂過康南,所以也不曾真正接納和愛過康南。
另外,自尊感會被關係影響,關注、接納和愛都會提升我們的自尊感,讓我們在愛和被愛中踐行自我尊重的行動。
康南提升了江雁容的自尊,他當眾肯定了江雁容的才華,認真回應江雁容的困惑和痛苦,被江雁容的內心和外在吸引。這一切都讓江雁容體會到了作為一個人、一個女性的存在感和價值感,也是在這個過程中,江雁容認同了自己的才華,也接納了自己和弟弟妹妹的不同。
但康南的自尊卻因為這段師生戀徹底崩塌了,他因為年齡和職業身份受到了鋪天蓋地的道德指責,還因此失去了工作。這也是為什麼分手後,康南的狀態要比江雁容糟糕很多。
當江雁容和康南身在愛和關係的漩渦中時,Ta們不一定能注意到這些,而正是分手,把Ta們的自我和關係本來的樣子暴露出來了。
假如Ta們能在這場分手中重新認識自己和關係,或許能獲得更多的成長,尤其是康南——看到自己過往的創傷,意識到自己本就搖搖欲墜的自尊和人生意義感,然後嘗試自我療愈、自我修復。
從小說中的虛構人物回到現實中的我們自己,我們也可以借分手這件事來觀察自己有沒有把自我價值、人生意義建立在別人的肯定上,又在多大程度上擁有穩固的自我價值感和人生意義感。
如果分手後長期一蹶不振,因為對方不愛了而懷疑自身的價值、人生的意義,那麼或許需要試著找回自己,試著應對自己的無能感,調整自己對“人生無常”和“毀滅”的絕望感,重新找尋人生的意義感等等。
先點亮自己,讓自己成為能發光、也在發光的人,再考慮要不要投入一段感情。
和《窗外》描述的不一樣,現實生活中的師生戀因為年齡和職業,有著天然的權力不平等的屬性,一般來說都是相對低位的學生更受傷,這也是我們需要特別警惕防備的。
另外,也有一些師生戀在結婚以後,隨著一方的衰老或事業滑坡,權力顛倒,曾經的低位者越來越不滿,曾經的高位者因此遭受嫌棄,最終走向離婚。
《鋼琴教師》
02.
分手,為什麼會發生?
a.那不是愛,只是迷戀
在《窗外》的故事中,江雁容對康南可能只是一種迷戀。
迷戀往往開始於被對方某個突出的特質強烈吸引,比如出眾的外貌、獨特的才華等,更像是一種瞬間被點燃的激情,滿腦子都是對方,迫不及待地想要靠近。但這種感覺本質上來說,只是自我情緒的高度投入,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幻想和渴望。
而愛不同,愛是一種更深層次的情感連線,是對彼此優點和缺點的全盤接納,願意為對方的幸福去付出,即使要犧牲自己的利益也甘之如飴。
從表現來看,迷戀狀態下的人容易在對方面前刻意展現最好的一面,也期望對方時刻完美。一旦發現對方不符合自己的想象,熱情可能就迅速消減。而且,迷戀狀態下的人在關係相處中,更多在追求享受浪漫的刺激。
但愛會讓兩個人自然地袒露自己的脆弱與不足,當激情淡化,依然能從彼此的陪伴中感受到溫暖與安心。
總之,迷戀有很多幻想,很大程度上是自私、利己的,而愛包容了很多真實,彼此之間也有更多的無私和利Ta。
在《窗外》的故事裡,江雁容對康南有很多完美的幻想,比如可以抵禦世俗的壓力給她一個港灣,可以瀟灑地不管不顧地帶她走,可以總是包容她、指引她。但這些,康南其實做不到。
於是,江雁容會失望、會猶豫。所以,故事的結局——當江雁容再次見到變得邋遢、破敗的康南,她的幻想破滅了,她在恍惚中選擇了直接離開。
迷戀讓人暫時進入了一個異空間,在這個空間裡,自我、對方和愛情都是完美的。當其中一個人不願意或者沒有能力從異空間走出來,而另一個人已經出來了,就很可能導致分手。即使兩個人都待在空間裡,那現實和時間本身也會摧毀這段感情。
舉個例子,作家李敖在書裡寫過,他和胡因夢結婚後113天,因為看到胡因夢便秘無法接受,提出了離婚。這可能只是李敖用來挽尊或者調侃的理由,不是真正的原因。但無論如何,他會這麼寫,都反映出他其實沒有愛過胡因夢,最多隻是迷戀。
現實生活中,受到性別偏見和浪漫主義愛情文化的影響,很多“愛”的底色都只是一時激情的迷戀,再加上缺少關於愛的認知和能力,迷戀也沒有機會發展為愛,於是就很容易陷入“幻想-失望-分手”的惡性迴圈。
b. 透過分手才能滿足需求
分手,可能是因為這段關係無法滿足一方或雙方的需求,而分手可以。或者分手可以獲得滿足的可能性。
以焦慮型依戀為例。在沒有覺知依戀型別的影響前,當關系走向穩定,相處減少,也沒那麼激情時,焦慮型會感覺自己找不到“愛的證據”。而分手或許迎來挽回,“挽回”對焦慮型依戀來說也是一種“愛的證據”,這證明對方捨不得、仍然愛著自己。
另外,分手又或許可以讓Ta有一段有更多激情的新戀情,“愛的證據”又會回來,這便滿足了Ta們內心的情感需求。
《曖曖內含光》
在諮詢中,我會把親密關係裡的需求分為三個類別來協助來訪者處理關係議題。
第一種是保底需求,不滿足關係就會破裂,但滿足了也並不會加分。比如對一些人來說,忠誠或基本的物質保障是保底需求。
第二種是核心需求,滿足了會讓你對關係更滿意,會大幅度加分。比如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把情緒價值的滿足視為核心需求。
第三種是中獎需求,類似彩票中獎,不中是常態,但如果中了會非常驚喜。
每個人這三類需求都不一樣,如果想找分手的原因,可以試著按這三個類別分析,如果說不清對方或自己的需求,那可能是瞭解太有限了,沒有看見過真實的自己和對方,所以也沒法用彼此想要的方式來愛與被愛。
加拿大社會學家約翰·李把愛情分成了6種風格,激情型、遊戲型、友誼型、佔有型、利他型和實用型。當愛戀風格不一樣,也很容易導致分手,背後也是因為彼此對愛和關係的需求不同。
比如,遊戲型的需求是當下的快樂,而實用型的需求是長期的務實。當遊戲型和實用型在一起時,遊戲型只想追求開心,不想承擔責任,只想滿足當下,也不怎麼考慮未來。
實用型在這樣的關係中,或者越來越疲憊,家務、財務規劃、老人孩子的照料等全由一個人承擔;或者越來越沒安全感;或者開始試圖改變遊戲型,讓遊戲型感到壓力和不開心。最終,種種矛盾便會導向分手。
總之,當需求差異太大,同樣的關係很難讓兩個人都感到滿足,就很容易導致分手。
c. 公平和滿意度正在面臨重整
心理學發現,親密關係存在兩種形式,分別是交換關係和共有關係。
交換關係格外關注公平,付出就期待同等的回報,如果為人不自私,自己得到時也會試圖回報,追求兩不相欠。這看起來很平等,但秉持著這一想法的人們,很可能只有在認為自己能獲益的時候,才會關注回應對方的需求。
交換取向有時候會比較隱蔽,比如對方想要交換的是你的外表、金錢、生育價值等等。Ta一開始的確一直在付出,但當Ta對交換過來的這些東西習以為常的時候,或者覺得你失去了交換價值的時候,就可能提出分手。
這也是為什麼一些人會覺得伴侶變了,其實沒有變,只是最開始沒發現Ta的真面目,日久才見了人心。
與交換關係相對的,是共有關係。共有關係往往表現為,兩個人都不計較付出和回報,也渴望對伴侶的需求做出回應,認為對方的幸福就是自己的幸福,這也是愛存在的表現。
共有關係並不是不在意公平問題,只是更關心長期總體上的公平,相信兩個人都在意彼此的付出和需要,都會為彼此的幸福和長遠發展考慮。不像交換關係,每時每刻都在計算公平問題,好比“不見兔子不撒鷹”,缺乏長期的信任和等待的耐心。
如今,尤其是女性主義崛起後,親密關係中公平的幻象被打破了,不公的現實顯露了出來。社交媒體上的知識和其Ta人的故事,或者自己正在經歷的現實,也讓更多的人意識到,很可能只有自己在堅持共有關係,而對方一直是交換關係。
這時候,既可能是共有關係的這一方因為不滿而提出分手,也可能是共有關係的這一方要求公平,結果另一方感到不滿而提出分手。
更復雜的挑戰在於,當我們帶著對公平的關注,再次嘗試踏入一段關係時,很可能會很難全然享受彼此的付出和給予,暫時、細微的不公都會讓我們警鈴大作,讓關係往交換取向傾斜,喪失了一部分澆灌愛的養料,增加分手機率。
不過我覺得,如果彼此有愛也都願意成長,那也沒關係,度過這段磨合,愛的地基反而會更牢固。
d. 分手不等於不愛
愛是彼此成就,當分手更有助於成就時,那分手也是愛的行動。對我們自己來說,如果愛對方,但自我卻在愛中迷失了,不愛自己了,那分手也是一種找自己和愛自己的行動。
而且,如果再疊加我們其Ta人生角色的愛、職責和價值觀,以及環境的影響,即使兩個人之間有愛,關係也不一定能圓滿。反過來也是一樣的,關係圓滿,也不一定是因為愛。
愛能成長,是人的偉大,也是人生的一種幸運。
《愛樂之城
03.
分手後,該怎麼辦?
不管分手是誰提的、是怎麼發生的,只要我們曾經真心實意地期盼過白頭偕老,或者承諾過愛你一生一世,分手便是一種喪失——喪失了愛與被愛,喪失了某種人生狀態,也喪失了某種人生可能性。
但喪失中也可以創造意義,需要從分辨自己的動機開始。有時候,我們的決定不一定是為自己而做,有可能是為別人而做。
心理學的自我決定論將人的動機分為自主動機和受控動機。前者是指,我這麼做是因為我想做,是出於重視和享受,情緒比較積極。而後者是指,我這麼做是為了別人的期望或者其Ta人的需求,是不得不這麼做,情緒比較消極。
換句話說,自主動機是自由的選擇,而受控動機是被綁架的選擇。從時間維度來說,自主動機是為了未來,而受控動機卻是為了過去。
舉例來說,因為父母催促而結婚,結婚後很多時候就是鬆了一口氣的感覺,像終於完成了任務、擺脫了催促一樣,而這口氣一鬆,後續也就沒更多的動力了。
但如果是喜悅更多,還有希望感和新的憧憬,那就是自主動機,這意味著我們正在做的事、想要達成的目標是我們自己的期待,也是我們自己想要的未來。
自主動機有我們的積極情緒和價值觀,能給我們帶來意義感,還能帶來更多的動力,讓我們即使遇到困難,也能主動堅持。自主動機也帶來創造力,實現一個自主動機很可能會帶來更多的自主動機,讓我們對未來也會有更多的想象。
有的人分手後想要挽回,是因為想要愛和幸福,覺得對方依然是自己想要的人生伴侶,這是自主動機,挽回的過程中會主動成長,也會為了幸福繼續努力。
但有的人分手後想要挽回,只是因為不服氣,或者難以忍受分手的煎熬,這是受控動機,Ta並不會為了挽回去努力改變,一旦複合很可能又回到原來的樣子。
所以,如果你在分手後有複合的想法,在行動之前要先試著問問自己:“我究竟是出於自主動機想要複合,還是出於受控動機?”如果是出於後者,那麼即便複合成功了,破鏡也很難重圓,只是暫時消除了當前的痛苦,而痛苦會在未來捲土重來。
分手的確讓我們失去了一些東西,但“失去”其實也是一種“得到”,因為分手讓我們的人生有了一部分“空”,我們得到了機會在這部分“空”裡實現自我創造。
而要實現真正的自我創造,我們要先靜下心來,體察自己的情緒和想法,識別出這些情緒和想法背後的動機,並判斷這些動機究竟是自主動機還是受控動機,然後嘗試放下那些受控動機,努力實現那些自主動機。
當我們實現了一個又一個或大或小的自主動機,我們就在分手的喪失帶來的那部分“空”裡,創造了獨屬於自己的意義。於是,我們也就可以讓曾經以為的“壞事情”,變成人生開啟新篇章的“好事情”。
*本文整理自看理想節目《不愛了:無限人生書單第18季》第8期,有編輯刪減,完整內容可點選下方圖片,進入“看理想”小程式收聽。
音訊編輯:ruicen、粥
微信內容編輯:布里
策劃:看理想新媒體部
封面圖:《曖曖內含光》
商業合作[email protected]
投稿或其他事宜[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