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部門都在談“使用者”,但每個部門口中的“使用者”基本不是同一回事。市場部認“都市悅己中年姐姐”(廣告公司想的),產品部認“頭部縣城銀髮族”(券商研報裡的),運營部則盯著 A3 人群標籤做極致測試……這種割裂感在組織內部並不罕見,而問題的本質只在於,不同部門所感知到的“時空”是不一致的:· 看十年趨勢的人看不見資訊流前的即時選擇· 盯十天資料的人不關心社會結構變遷的暗湧· 談使用者場景的人算不清戰略資源的長期回報而破局點也恰在於此:真正有效的“使用者畫像”,應該是一個立體的結構,是多張欄位複雜的 Excel 表格,而非一句話概括。那些在創造持續增長的團隊,早就不滿足單純回答“使用者是誰”,而是在構建“業務場景-使用者畫像”系統來對抗長期與短期的打架、宏觀與微觀的衝突。

粼粼實驗室覆盤了在諮詢專案裡的經驗,並結合團隊成員過往在甲方內部的經歷,提煉出由三個部分構成的「使用者畫像體系」——它就像地球的內部結構,穩定性自內而外遞減,即地核層的結構最持久,地幔層次之,地殼層最不穩定。
一、地核層:社會結構變遷中的“慢變數”
有些觀點認為,僅具備人口統計學特徵的使用者畫像沒有意義,事實並非如此。一些在社會和時代變遷中所誕生的“新人群”,往往會給行業帶來新的機遇。例如在麥肯錫《2024中國消費趨勢調研:預期謹慎存在潛力》的報告裡,“三線富裕中老年”這個群體就相當亮眼:其消費信心指數在所有群體中排名第二,除了子女相關開支,這個群體在家庭用品、家用電器和傢俱上的支出佔比最高,為此,有品牌針對縣城頭部家庭的各種家居場景開展特定的調研,為創新開發做準備。又如近年猛漲至全社會佔比 20% 的“一人戶”,正是寵物經濟蓬勃發展的重要基石。

這揭示了一個關鍵真相:不同人群在年齡增長和社會變化的過程中,會發生“角色”的轉變,人生進入完全不同的階段(例如從單身貴族到新手爸爸),長期生活狀態發生變化(例如從撫養子女到子女獨立,有更多可支配時間和收入),這可能會為某些行業帶來新的市場紅利。這是品牌在做長期戰略規劃時需要留意的,提前預判,才可能實現跨時空套利。適用邊界:企業戰略層考察未來 3 至 5 年的賽道方向,特別是較大型的企業/集團,因為大型企業的增長,一定是跟社會大的變化所共振的;
常見誤區:直接用人口統計學特徵指導具體的產品開發、營銷推廣,因為刻板印象而產生錯判,例如針對“Z世代”的產品=顏色炫酷魔幻;或脫離真實、足量的樣本,用主觀經驗匯出“使用者畫像”,常見於廣告物料的前期策劃,其實這屬於“角色創作”,不能應用於指導實際生意業務。
二、地幔層:具體生活場景裡的“使用者困局”
目標人群的年齡、職業、社會角色、可支配收入等人口統計學標籤,都不能代表他們在具體生活場景裡是如何生活、如何使用某類產品的。
在地幔層的人群洞察裡,我們要把觀察視角從“人”轉向“人與場景的摩擦點”——深入到使用者的品類“使用場景”裡,理解使用者在當時的困局 (barrier) 和目標 (aim),以及隨之所產生的功能需求、體驗需求,情緒情感乃至精神需求。
例如保溫杯這個品類近年因為“養生”的浪潮重新火了起來,但它的創新無非就是換換造型、換換材質、換換顏色,所以市場很快又陷入激烈的存量競爭。而去年有一個品牌跑出了抖音爆款,正是因為其創始人抓住了開車場景,使用者雙手離不開方向盤而又想喝水的困局,創造出無螺紋、一鍵開合,可單手開蓋關蓋的保溫杯產品,幫助使用者實現無痛喝水,也開拓了新的藍海市場。

* photo by 小紅書使用者@橙芋泥
又例如,傳統美食紀錄片的內容都圍繞著某道菜式如何製作來開展,而有一類使用者在觀看美食紀錄片時並非只為了消磨時間,而同時存在自我探索的需求,因為不同的飲食代表著不同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基於這種“精神需求”,Netflix 推出的 <Chef's Table> 成為爆款,該系列每集都圍繞一名有故事的主廚開展,透過主廚的講述和美食的創作,將觀眾引進自我探索、自我交流的時間裡。
一定程度上來說,“人”也就是需求的集合,生活裡的每個場景都是一個子集。而這種場景裡微觀的、具象的需求集合,才能幫助團隊進行產品開發甚至營銷推廣,實現有效的創新。
執行陷阱:單一開展樣本很有限的定性調研,可能會陷入過度關注“需求的可能性”而忽略“需求的確定性”,首先對使用者聲音大資料進行深挖和分析,再補充定性調研是一個更穩妥的組合。
三、地殼層:流量平臺上的“即時慾望泡沫”
無論是最開始阿里系統的 AIPL,還是抖音系統的 A1-A5、興趣人群等,每個人群標籤背後所代表的都是,使用者在流量平臺上的即時行為聚類:
“很多平臺推出基於內容偏好的興趣標籤:人們每天在手機上瀏覽大量的內容,有的快速滑過,有的長時間觀看,有的點選了不喜歡,有的持續追更……使用者的每一次選擇後,平臺都會給使用者分類,並打上一個興趣標籤,比如籃球興趣人群、某品牌興趣人群、短劇興趣人群、禮贈興趣人群……” 1
這些基於路徑行為所產生的“標籤”,能幫助品牌生產更高轉化率的內容,投放給更高適配度的人群,更好地把內容和產品跑出去,提升推廣的效率(市場/運營部門)。

* 像不像那個天天在家裡刷手機的“表妹”
但這些標籤反映的僅僅是使用者在平臺上的“即時行為”,穩定性弱,使用者可能是被某個內容刺激而發生了停留、點選甚至購買,並不代表 Ta 在真實生活裡的長期需求(想想那些積灰的口紅)。如果用這些標籤來直接指導產品的創新(品牌/產品部門),可能會開發出旺丁不旺財的“景觀產品”,或者曇花一現、沒有復購的“爆品”。
可見,這種流量平臺上與資料直接關聯的人群標籤,乃至衍生的人群策略,雖然量化程度高,感覺很真實、很靠譜,但其實也有其有限的適用邊界。
總結:真實使用者是具有複雜性的,要警惕對著一個籠統的概念憑空進行想象和詮釋。
在不同業務場景裡,“人群策略”的定義都是不一樣的,我們不能試圖將某一個業務端所產生“使用者畫像”、“人群策略”應用到品牌的所有業務場景裡。
我們可以先理清楚,每個業務場景裡所需要的“使用者畫像”到底是什麼(欄位),在有限的資源下科學地獲取相應的洞察,先將單業務的效率和效益逐一最佳化;積累到一定程度再將資料打通觀察,調整全域性策略。
當品牌團隊的決策者能同時看到:
10 年尺度的社會角色遷徙(慢變數)
10 個月尺度的場景需求進化(具像化)
10 天尺度的行為訊號波動(資料流)
“遠見”與“實感”之間就搭起了架橋,團隊決策就變得踏實而靈活——既能保持長期定力,又敢於捕捉瞬時機遇。
同時這也意味著,團隊決策者要留有了一條連線所有圖層的“金線”,即對使用者和業務的複雜性始終保持敬畏,這也是一個優秀決策團隊的魅力所在。
(完)
*相關資料
1、《種草》by 小紅書營銷實驗室&於冬琪|浙江文藝出版社
最後附上兩份人群報告,一份是B站的《2025年bilibili十五大特色人群白皮書》,一份是小紅書的《小紅書20大生活方式人群白皮書》,後者對人群的定義並非完全源於小紅書平臺的使用者行為資料,而是結合了文化人類學研究,也就是大小資料結合來進行聚類的。兩份都很有意思,後臺(非評論區)回覆“人群策略”即可獲取~
對使用者洞察、人群策略感興趣,或者想吐槽老闆/同事/客戶/agency的朋友,歡迎來找我多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