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3月29日至31日,第74屆美國心臟病學會(ACC)年會在美國芝加哥盛大開幕。會上,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李新立教授團隊(通訊作者)聯合國內頂尖醫療機構釋出了一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加重與心血管疾病(EXACOS-CV)研究結果——基於中國人口的真實世界資料,系統揭示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心肺事件的發病規律及危險因素。該研究為全球COPD共病管理提供了首個“中國答案”,尤其為心衰合併COPD患者的診療策略帶來重要啟示。


本研究由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李新立教授等牽頭,聯合北京大學醫學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等國內頂尖機構共同完成,研究依託寧波市鄞州區覆蓋超百萬常住居民的區域性電子健康資料庫,納入2014年至2022年間確診的14,713例40歲以上COPD患者(平均年齡72歲,男性佔比67%),最長隨訪時間達9年,旨在評估COPD患者的心肺事件風險及影響因素。

-
中國大規模佇列研究:突破既往以歐美人群為主的侷限,揭示中國COPD患者特異性風險模式。
-
動態追蹤病情演變:明確COPD急性加重與後續心肺事件的“時間視窗”,為干預時機提供依據。
-
聚焦共病迴圈:深入分析COPD與心衰、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的相互作用機制。


研究結果顯示,近三分之一的COPD患者在隨訪期間因心肺事件住院,年發生率高達9.4例/100人年。全因死亡率達到20.1%,顯著高於普通人群,凸顯了共病管理的緊迫性。在各類心肺事件中,全因死亡最為常見,其次是COPD重度急性加重、心血管事件(如急性心衰、心梗)、缺血性卒中以及房顫/快速心律失常。
值得注意的是,COPD急性加重的頻率和嚴重程度與心肺事件的發生密切相關。基線期無急性加重史的患者中,28.8%發生了心肺事件;而曾有一次中度加重的患者,風險躍升至38.9%;若患者曾經歷兩次及以上中度或一次重度急性加重,心肺事件的發生率則高達54.6%。此外,基線期經歷重度加重的患者,心源性死亡風險較普通患者高出3.2倍,進一步證實了病情波動對患者預後的深遠影響。
研究還發現,COPD急性加重後,心肺事件的中位發生時間為4-6個月,其中重度加重後的“高危視窗”長達13個月。這一發現提示,病情穩定期的前半年是預防惡性事件的黃金期,需要多學科的系統管理。



COPD與心血管疾病之間存在複雜的“雙向惡性迴圈”,肺功能下降加劇心臟負荷,而心衰又會導致肺部淤血,進一步惡化呼吸功能。本研究首次透過中國資料證實,COPD急性加重是心腦血管事件的獨立危險因素,尤其對合並心衰的患者,每一次呼吸危機都可能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


此項研究為全球COPD共病管理提供了首箇中國資料支援,也為改善患者預後指明方向。未來,針對COPD與心血管疾病的“雙重負擔”,亟需建立跨學科診療體系,助力患者實現更長久的生存獲益。
研究者簡介

李新立 教授
-
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內科二級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南京醫科大學名醫,江蘇省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絡病理論轉化創新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
-
中國老年學會心血管病分會副會長,中國醫療保健促進會心血管病精準醫學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心血管病分會心衰學組副組長,中華心血管病分會高血壓學組副組長,中華中醫藥學會絡病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胸心血管麻醉學會精準醫療分會副主任委員,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抗衰老專業委員會副會長,江蘇省醫師協會心血管病分會總幹事
-
擔任中國分子心臟病學雜誌副主編,擔任中華心血管病雜誌、中華心血管病雜誌(網路版)、中國迴圈雜誌、臨床心血管病雜誌、中華高血壓雜誌、南京醫科大學等雜誌編委
-
主持國家自然基金面上基金及重點專案七項 ,科技部重點專案二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主要完成人一項,省部級一等獎二項,二等獎二項,以通訊作者於Nature Medicine,JACC,Circulation等雜誌發表論文300餘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