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戰下,這家巨頭的操作太詭異了

自從懂王掀起全球範圍的關稅戰,感覺全世界都在用關稅相互攻防。
但是,國與國互甩關稅炸彈,倒黴的自然是外貿企業和老百姓,人們不歡迎高關稅,呼籲降低關稅,都是再正常不過的。
但也有例外,就有企業不按套路出牌,身為外貿企業,卻支援目標市場提高關稅,讓人一時摸不著頭腦。
我說的還不是美國,而是英國。
英國目前有一個政策,價值135英鎊或以下的商品,免徵進口關稅。跨境電商平臺就透過該政策,以低價進入英國市場。
而受懂王關稅戰的影響,英國財政大臣雷切爾·裡夫斯表示,她計劃重新審視這個“最低限度規則”。
而至於具體原因,說起來腦回路也很清奇:
英國的品牌和零售商,本來就因這個政策而感到巨大的壓力,懂王離譜的關稅實施後,他們更擔心,咱們中國可能將原本銷往美國的商品,轉道傾銷至英國。
Sainsbury's等本土零售商明確表示,現行政策導致其面臨“不公平競爭”,並呼籲政府採取行動;代表行業遊說的非營利組織——英國美容理事會,也已敦促財政部認真對待傾銷風險。
這一政策調整,不僅會對我們國家的跨境電商平臺如Shein和Temu產生較大影響,還可能對依賴低價出口模式的中國製造商造成衝擊。
然而,出人意表的是,上週三,Shein卻歡迎英國審查最低限度規則,並表示希望與政策制定者和業內同行合作,確保所有零售商享有公平的競爭環境”。
而幾乎在同一時間,Shein北美和歐洲戰略及企業事務負責人Peter Pernot-Day,在接受瑞士媒體NZZ採訪時表示,針對美國關稅調整,Shein支援改革"de minimis"(最低限度待遇)規定,以促進公平競爭。
支援英美關稅政策,可能會增加其成本,但Shein堅稱其成功源於“按需生產”的商業模式和柔性供應鏈效率,而非依賴現行稅制下的免稅政策。
但分析人士普遍認為,Shein此舉的直接原因,與其倫敦IPO計劃密切相關。
Shein支援英國審查最低限度規則,無非是展示合規性和合作態度,以爭取監管支援。
而支援改革,又能避免被動應對,塑造主動適應規則的企業形象,淡化外界對其“依賴稅收優惠漏洞”的批評,強化其商業模式的合法性。
一句話,努力扮演一個“國際好公司”,其實就是為了讓英國人放它上市。
更深層次的原因,可能是淡化中國背景,改造血統。
Shein雖創始於中國,但已將總部遷至新加坡,並強調其全球化屬性。透過支援關稅改革,Shein試圖擺脫“中國血統”的標籤,凸顯其遵守西方市場規則的立場。
而在此之前,Shein就為擺脫中國標籤而做出過很多努力:
比如,積極在巴西、東南亞等地建立工廠,減少對中國的依賴;再比如,透過收購國際品牌(如英國快時尚品牌Missguided),來強化其全球品牌形象。
支援取消小額豁免,或許正是這種努力的最新表現。
但問題是,儘管Shein採取了諸多措施淡化中國背景,供應鏈都依然還是外界關注的焦點。
只要Shein在中國的供應鏈仍然佔據重要地位,它就難以完全擺脫“中國製造”的標籤,就沒有辦法完全規避地緣政治風險。
在這種情況下,Shein試圖透過模糊身份來規避監管,反而可能引發更多爭議,例如其在美國上市計劃因身份問題而受阻。
具體到此次表態,英國查不查關稅,主要看美國臉色(美國之前已經取消同類免稅政策)和本土企業鬧不鬧。Shein喊兩嗓子“支援公平競爭”,也就是表個態糊弄下,最後政策怎麼變它根本控制不了。
所以,Shein純粹是為了上市,在討好英國,但在感情上,卻背刺了中國小企業。
這事雖小,但卻折射出中國企業出海的典型矛盾:既要利用中國供應鏈優勢,又需規避地緣政治風險。於是被夾在中西方中間,這邊罵它“賣國求榮”,那邊罵它“血汗工廠”,裡外不是人。
Shein如何處理這個難題,不僅影響它未來的發展,也將為中國其他出海企業提供重要的借鑑意義。
希望Shein能帶個好頭。
The End—
加個好友吧
別失聯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