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yings:
今天的文章,採訪的是一位資深的“職業生涯諮詢師”。
開啟採訪的動機很直接,我希望這位為 10000 個職場人做過諮詢的女士告訴我:
我們要如何應對“工作之苦”?
從身邊的樣本來看,打工人的痛苦已經走進了一條死衚衕。
找不到工作,焦慮。
找到了工作,抑鬱。
想辭職,還總有人勸你:再忍忍吧,現在工作可不好找。
懂,現在就業環境差,AI 又不斷迭代,許多人的“坑位”被取代,有個班上就不錯了,別抱怨了。
但“工作不好找”並不能讓人甘心嚥下上班的痛苦。它已經融入了我們的血肉裡,滲透進了我們日復一日的 8 小時,甚至 14 小時裡。
從採訪裡,我獲得了一些具體問題的應對方案,比如:
該不該辭掉一份讓我窒息的工作?
應對不確定性,考公是唯一的正解嗎?
在 AI 迭代的恐慌下,打工人如何增強自己的抗風險能力?
但我獲得的最重要的一個啟發是:
至少,在“工作之苦”這個命題下,你可以學著把痛苦先拆分開來,一一解決。
你未必能盡善盡美地解決,就像你未必能希冀一份盡善盡美的工作。
但無論如何,先拆分,先把痛苦變得具體,先將病灶儘可能切除。
別被痛苦嚇住。別被痛苦麻痺。
會有辦法的。即便不是最好的辦法,也會有辦法的。
以下為她的講述:

我是盧美妏,是一位有15年經驗的職業生涯諮詢師,我服務的物件多是一些有職業生涯發展困擾的人。
我是學心理學出身的,但職涯諮詢和心理諮詢的差異還是很大的,職涯諮詢更目標導向,現實感更強。
比如,今天,有個人被裁員了,來做諮詢。職涯諮詢師不會一上來就給他做創傷干預。
我們會先處理他的急性情緒,讓他先冷靜下來;之後,和他一起做“找工作”的策略探討;等他穩下來後,我們才開始處理他的創傷。
職涯諮詢一定是先幫來訪處理現實危機,後處理心理層面的創傷。
作為一位職涯諮詢師,在過去幾年,我發現,越來越多的人走進了諮詢室,因工作產生焦慮和抑鬱情緒的人更多了。

A 先生找到我時,用一個很有痛感的比喻形容他上班的感受——每天去上班,都像把衣服脫了,去“滾釘板”。
他是塊“夾心餅乾”,在某公司做中層,下屬不給力,領導 PUA,他想辭職,但自己又快 40 歲,上有老下有小,還有 20 多年的房貸要還,動彈不得。
疫情前後,人們對職業的需求發生很大的變化。
疫情前,大家沒想太多,就是“我要卷”“我要掙錢”。那時候,職涯諮詢師常被問到的問題是:我要不要去創業?如何向上管理?怎麼樣能過上優渥的生活?等。
當疫情發生時,生離死別就在眼前,很多人開始產生一個懷疑:我要一直當一個機器裡的螺絲釘嗎?
人對意義感和幸福感的需求提升了。
但痛苦也隨之而來了。
為什麼會這樣?
當選擇多了,人內在的矛盾和衝突也就多了。
比如,我的身心狀態是需要躺平的,但社會和家人的期待卻是“人要努力往上爬”;
或我開始重視自己的身心健康了,但發現職場根本沒辦法滿足這些需求……
那我該何去何從?
所以,這幾年出現一大批“卷也卷不動,躺又躺不平”,每天上班和上墳一樣難受,不,是上班比上墳還要難受的職場人。
聽完 A 先生的傾訴後,我先和他一起討論,如果離開,有哪些選項?陪他找找可能性。
有時候,不是我們自己沒得選,而是我們都想要。來做這類諮詢的人,早就想辭職 800 回了,但之所以沒離開,就是明白,離開了這裡,未必還能拿到同等薪資。
降低的收入和好的生活方式,要選哪一個?就看哪個對他更重要。
幾次討論之後,我們發現,A 先生其實是能接受做一個降薪 30% 的工作的,但困於現實的經濟壓力,他不敢做出這樣的選擇。
我們就開始進行很精密的計算,算他要攢到多少錢後,再換到另外一份工作,經濟不會太緊張。
當我們無法立刻做出決定時,可以把時間軸拉長。
錢跟生活方式,可不可以同時擁有?
可以。你可以在這裡先攢錢,然後去那裡過好的生活方式。
轉職,不是瞬間的決定,而是一個長程的計劃。
A 先生從我認識他,到正式寄發出轉職信,用了將近 4 年的時間。
對那些做著一份痛苦的工作,猶豫要不要辭職的人,我通常會先拿出這張“轉職分析量表”讓他做。

當我們提到“職涯”時,它代表的不是“job(工作)”,而是“career(事業)”,它包含了你的下班時間——休閒娛樂、家庭關係等。
所以,在“轉職分析量表”裡,你會看到這些問題:
-
工作時,我是愉悅的?
-
在工作中能和領導順暢溝通?
-
能拿捏工作和生活之間的平衡?
這都是我們考核一份工作的標準。做完量表後,你會對自己要不要轉職有一個大致的判斷。
(如果你做完了上面這份量表,可以在文末檢視得分判斷結果。)
人在面對選擇時,本能會“追”或“逃”。但轉職最忌諱用“逃”來處理——你裸辭了,慌慌張張地找下家,很可能從一個坑跳進了另一個坑。
因此,面對那些想辭職的人,我通常會問他一個問題:你不喜歡現在的工作或領導,那你有沒有一個更想去的地方?
當我們不喜歡現在的工作時,可以先給自己找一個“追”的方向。比如,你未來想做管理,或想進 AI 領域,我們先找找相關的工作。
有個大方向,再走一步看一步,騎驢找馬,你得先騎著驢,才能追上馬。

B 先生在一家網際網路公司做中層主管,年薪大概在 100 多萬,疫情時,他被裁員,那時,他剛在超一線城市買房,還有半年,就要結婚了。
他原以為在職場上能一路上升,背了超高的房貸。這下沒收入了,該怎麼辦?
B 先生很崩潰,感覺人生無望了,要完蛋了,婚可能都結不成了。
這幾年,因為經濟趨勢和政策的變化,很多企業在降本增效,裁員,導致了很多失業者走進了諮詢室。
在諮詢室裡,我們看到,人們被裁後的創傷反應不亞於關係斷裂,很多人被裁了,甚至比離婚還痛苦。
這是因為裁員通常發生得非常快,甚至很多企業是當天通知,它會給人帶來一種“驚嚇感”。
如果是離婚或喪親,不會有人要求我們馬上找下一段關係,但裁員很現實,你不找下一份工作,馬上就沒飯吃了。
所以,人必須當下先壓抑,承受著極大的痛苦,馬上開始找下一段新工作。
華人社會又超在意社會期待和社會角色,失去工作,不僅是沒了一份收入,還意味著人被剝奪了社會身份,這是讓很多人無法接受的。
很多大企業裡的中層,在 35 歲之前,都順風順水的,到中年,突然“啪嗒”被裁了,瞬間一蹶不振,自尊完全受損,不敢出去找工作,不願意求助。這也催生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很多妻子跑來幫丈夫諮詢。
我先處理B先生的急性情緒,讓他穩下來,之後,開始評估他的現實條件。
對那些被裁員,正找工作的人,我的建議是,你先把自己的身心狀態穩定下來,規律作息。
人的身體、心理狀態會直接影響面試的反應速度、邏輯思考能力。如果因為被裁了,你開始作息大亂,日夜顛倒,過幾天,你就會陷入自我批判,這會讓你的情緒更糟糕。
再來,盤點下自己的資源——存款多少,能不能得到家庭的支援等。
B 先生的家庭無法支援他,他的存款能讓他在不吃不喝的情況下,交半年的房貸,那他勢必要馬上找到工作,那麼,他接下來,就要面對一個現實:可能要向下相容。
被裁後,所有人的期待都是找和之前同級別的工作,不想降薪。如果你的“子彈”、資源夠多,可以慢慢找,賭運氣,否則,就要考慮看看,要不要降低標準,往下找找。
那按照這個思路,我就要和 B 先生探討,往下一點找,他能接受的底線在哪裡?
把這個確定後,我們再綜合他過往的資歷,軟、硬實力,盤盤適合他的工作和領域有哪些,幫他做一個規劃。
好在 B 先生最終度過了危機。

除了接一些職場人的諮詢,我還常會高校裡做一些訓練。
很多大一、大二的學生見到我時,都特別焦慮,他們很擔心畢業後,找不到工作。
現在,所有公司都變保守,不會像疫情前,大張旗鼓地開拓新的產品線、新專案,招聘崗位明顯地變少了,不管是校招或社招。
很多公司在招人時,要的也是“即戰力”,就是要馬上能用,那年輕人勢必會更焦慮。現在,大一生已經開始在為找工作做準備,到處去找實習,導致實習的崗位競爭也更大。
在這種高度競爭的環境裡,什麼樣的人更容易找到工作?
足夠了解自己的人。
當公司需要招聘時,一定要他缺個什麼,招一個人來補缺。夠了解自己的人,就知道自己身上哪些東西是企業需要的,面試時,把它提取出來、放大。
那你都搞不清自己的優勢到底在哪裡,怎麼說服HR和領導,看到你的價值,留下你?
在諮詢中,我常發現那些在學校很優秀的“好學生”,對自己的瞭解卻很不足。
因為好學生從小到大都在服役、回應外界的標準,別人說“你要數學好”,他就數學好;要他英文好,他就英語好,他們缺乏以自己為主體,去看“我到底喜歡什麼?擅長什麼?”的經驗。
這導致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優勢在哪裡,也不知道除了達成外界的標準外,自己還能做什麼?
那在找工作時,就會很迷茫,或只能人云亦云,去擠獨木橋,考公、考研、進大廠,那這個競爭會更大。
面對這種情況,我常常給的建議是,你拿出一張紙,對自己的優勢先做一個盤點。
-
上半部分寫硬實力,下半部分寫軟實力。
-
硬實力就是你的專業技能;軟實習是表達能力、資訊篩選能力、溝通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
-
如果你不知道“軟實力”那部分怎麼下筆,可以把從本科開始參與的活動、比賽都先羅列上,再總結看看自己的能力在哪裡。
把優勢盤點出來之後,方便你在簡歷上呈現,也會讓你在找工作的過程中,自信心不會崩掉。自信心對面試的影響太大了。你對自己都沒信心,怎麼說服人家錄取你?
在職業生涯規劃中,我們規劃的順序也是先找自己,然後認識外在世界,再做合理的推斷配對。
職場新人如何快速地適應職場?
我的建議是,你不要盯著自己的缺點,要趕快找到自己優勢在哪裡,依此確定自己在一個組織里的定位,和未來的職業方向。
你要特別有創意,就去找偏策略、戰略、營銷、創作相關的工作,不要再跟人家死磕一些摳細節的工作;你要和我一樣想不出點子,你不要跟人家摳創意工作,可以去試試一些偏資料蒐集、歸納整理型的工作。
要戒掉所謂的“好學生”心態,不要死盯著自己的不足,在那裡改,向領導自證,搞得自己很自卑,還容易被PUA。
職場上,我們要順著我們的天賦、優勢發展,不要勉強自己學一些不擅長的東西。

最近幾年,一大堆“海歸”跑來諮詢。他們畢業於紐約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美國名校,但回國後,爸媽要求他們考公。
在各種不確定性的夾擊下,很多人開始做一些安全的選擇。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從眾去考公,這也導致了一些人出現了情緒問題。
年輕人好不容易考進體制,進去之後,卻發現日子一眼望到頭——現在坐在面前的阿姨,就是自己30年後的樣子。天吶,太可怕了,瞬間覺得人生無望,好似失去了所有選擇權。
“好痛苦,該怎麼辦?”
每當這時,我會立刻拿出一張“轉職分析量表”讓他們做。如果想走,趕快規劃一下,別等幹了十年八年,再換,就不容易了。
但還是回到前面那句話,轉職是一個計劃,不是一個決定。
你不喜歡這個工作,外面有你更向往的工作嗎?如果有的話,它能滿足你的需要嗎?
找工作和找物件一樣,高的、矮的、胖的、瘦的,你要先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才能選。
到底安全感對你重要,還是有趣對你重要?錢對你更重要,還是生活方式對你重要?
生活方式跟高工資常是互斥的;想要有趣,就不會有安全感,我們不能期待兩個矛盾的特質出現在同一個崗位上。
等你探索完自己,確定自己想要什麼之後,就可以騎驢找馬;或你發現自己還是貪圖這份穩定,那可以在職業之外,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或副業。
現在,全球都有這個趨勢,更多人在主業之外,發展兩三個副業。我們把它叫做,多元職涯或組合式職涯。

今年春節,DeepSeek 出來之後,我們行業立即迎來了一波諮詢潮。
大家都很恐懼,天,我好像要被 AI 取代了;AI 文章寫得這麼好,那我以後要幹什麼?
我們把它叫做“AI 焦慮”。上次,“AI 焦慮”集體發作是在 ChatGPT 問世時。
怎麼應對 AI 帶來的焦慮?
1989 年,美國一個職業生涯規劃專家提出了“積極不確定”理論。那時候,電腦開始出現,人們也出現了很嚴重的技術恐慌。
“積極不確定”理論主要包含兩點內容:
1. 接受現實。
現在AI已經這麼發達了,不會再退回去,我們要接受這個現實。
2. 對不確定性保持正面的態度。
我們不要先自己嚇死自己,覺得“完了,我以後要沒工作了”,現在發生了嗎?
有沒有可能 AI 會讓你的工作更有效率?
職業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不停地改變。
我們要做的不是掌握變化,職業生涯規劃從來也不是拿張紙,在上面寫12345,給你列一個固定的計劃,讓你一步步照著做。
職業生涯規劃的重點是,我們有個大方向,之後,走一步看一步。
誰能知道接下來趨勢會怎樣?這不跟預測股票哪一次漲是一樣嗎?
如果你想問:去哪裡找一份不會被AI取代的工作?
我看到了你這個問題,背後還隱藏了一個問題是:在變動的世界裡,我怎麼樣才能擁有安全感?
實話說,“安全感”這件事,只能自己給自己。不管外界怎麼變動,我們要有自己的生活節奏。
例如,我要怎麼上下班?下班之後,要做什麼?午餐要吃什麼?我今天運動,燃燒了多少熱量?
如果所有的事情都是被決定的,人就會很不安。在生活裡,我們要增加自己做決定的比重,主動設計自己的生活,它會讓我們在迷茫的世界裡更踏實。
最後,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是,要去建立長期穩定的關係。
心理學的很多研究都表明,關係是人安全感跟幸福感的來源;在外界發生變動時,關系網路的支援也是一張安全網,讓我們不會往下墜。
把人比作一棵大樹,只要樹根是穩的,無論上面發生什麼樣的變化(裁員、AI迭代等),它都不會對你帶來致命的傷害。
撰稿:甄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