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網民正式建交”意味著什麼


📕 誰也沒想到,2025剛開年,美國竟湧出數百萬“洋抖難民”“走線”大軍,只不過他們走的是網線,去的是小紅書。中國人講,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一場“洋悟運動”就這麼轟轟烈烈地來了,箇中意義和啟示已超過“潑天流量”本身。

 中美關係的大門是由人民開啟的,這扇大門一旦開啟,就不會再被關上。


一、開眼看世界,美國人不好騙了
分析問題,先要抓住主要矛盾。撥開各種玩梗表象,“洋抖難民”現象的本質是美國人民對美國政府的憤怒和反抗。
一方面,美國政府無理絞殺TikTok,不僅強拆數以億計美國人的網上家園,遮住他們看世界的眼睛,還砸了數百萬小微商戶的飯碗。
另一方面,X、臉書、照片牆這些美國本土平臺不好好下功夫提升使用者體驗和吸引力,成天想著怎麼把TikTok搞掉。有的平臺明明自己資料洩露嚴重,卻每年豪擲數千萬美元,遊說政府加強對別國軟體的安全審查。
別人的平臺不讓用,自己的東西又不行,還跟政府沆瀣一氣,搞得海量網民“無家可歸”,真是“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難怪有美國人說“既然美國政府擔心我們的個人資料被中國拿走,那我們就直接送到中國人手上”。路透社評稱,美國網民以實際行動向美國政府表達蔑視。
這不禁讓人想起一年前美國國會聽證會上演的“獵巫”鬧劇。一群凶神惡煞的議員用一個個令人“智熄”的問題潮水般圍攻TikTok執行長周受資,有的逼問TikTok是否會連線家庭Wi-Fi上網,有的糾纏新加坡人是不是中共黨員,有的一頓狂輸出後根本不讓人回應。這場群魔亂舞的荒誕浮世繪,恰是美國政治日益失德、失智、失信、失能的縮影。

 影片:2024年1月,在美國國會參議院司法委員會聽證會上,著名“反華議員”湯姆·科頓反覆逼問TikTok執行長周受資的國籍。

美國一些所謂“民選”政客嘴上天天掛著“人民”,許諾讓美國人過上更好的生活,給美國人創造更多的機會,做的卻是愚弄人民、討好金主的事。這些人智商不低,之所以蠢事做盡,是因為他們拿了錢裝睡,假裝叫不醒。
但越來越多的美國人民正在覺醒,TikTok就像個鬧鐘。美國人在上面看到了各州破衣爛衫的“帳篷族”,看到了俄亥俄州的“毒火車”,看到了加州山火襲來不出水的消防栓,更看到了中國高鐵“立幣不倒”,無人機快遞奶茶,新疆機械自動採棉花。
他們看清了所謂美式民主,就是“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所謂言論自由,就是打壓異己、製造“寒蟬效應”;所謂市場經濟,就是強買強賣、不賣就禁;所謂資訊安全,根本不是TikTok不安全,而是太安全,妨礙了美國監控全世界;所謂“中國威脅”,更是政客們掩蓋無能、轉移矛盾的萬能藉口。有美國網友說:“TikTok使用者非常瞭解世界上正在發生的事,以及美國政府如何試圖利用媒體來操縱我們。”

 影片:美國宣佈即將封禁TikTok後,美國網友憤怒控訴。

當美國政客試圖封殺TikTok的時候,他們就已經輸了。真正的強者,不是壓垮別人,而是戰勝自己。集體“逃難”的美國人,與其說是“洋抖難民”,不如說是“地球村村民”。他們需要的不是一個小紅書,而是一片未被汙染的淨土。而這理想國竟不在西方,而在“東大”。

二、甩開“中間商”,原來我們都一樣
小紅書恐怕也沒想到,自家全中文平臺怎麼一夜之間就開啟了“三步一個美國人”模式,更沒料到,自己竟無意間承載了一場文化的遷徙,一種文明對話方式的革新,一次網上烏托邦的探尋,還順帶助推了一波漢語熱
數百萬篇筆記、數十億次瀏覽、數千萬次互動,如此量級的去中心化“草根對草根”,成就了中美年輕人在小紅書上的“無預警大團結”,堪稱社交媒體時代兩國民間互動的歷史性事件,有人稱之為網路版“乒乓外交”21世紀“廚房辯論”。連《華爾街日報》都認為,在中美關係緊張之際,新的中美友誼正在中國社交媒體上萌芽。
無論是中美網友互求表情包、聯建英語角,老美的數學卷子滿天飛,中國的英語卷子飛滿天,還是就衣食住行費用“精細對賬”,雙方都回歸了常識,那就是無論是黃皮膚還是白皮膚,老百姓的悲歡並無二致。原來中國有996,美國也有496(凌晨4點上班,晚上9點下班,一週工作6天),中國人出的英語完型填空連美國人也不能全對。而有中國網友曬出自己拔牙花了100塊人民幣不到、大學學費一年只要6000元,直接把一些美國人幹沉默了。

 AI影片:中美網友對賬後,兩邊都沉默了。

美國年輕人發現,原來讀懂中國沒必要經過什麼中間商、二傳手,更不能容忍“殖子”放毒,只需要來一次網上版“中國遊”,就能突破資訊赤字,對齊顆粒度。一則美國網民的高贊帖文稱:“笑死我了,成千上萬的美國人為對抗政府而下載小紅書,結果發現自己與數百萬中國人進行了愉快的互動,無意間讓美國數十年對華不友好的宣傳破功。”
中國人則發現,原來講自己的故事不需要“完美濾鏡”。中國並不完美,但我們走在正道上,那就沒什麼可藏著掖著的。
曾幾何時,在中美相互認知中,存在一種中國人仰視美國、美國人俯視中國的心理常態。隨著中美各自發展水平此長彼消愈加明顯,中國在國際傳播格局中逐漸向“高資訊位”爬升。特別是在短影片平臺加持下,體現中國基建狂魔、創新超人等形象的內容已經實現碎片化出海,從資訊高位加速向低位區流動。
而此次短時間內迸發的海量交流火花,加上無數相互印證的新認知,正在形成一種能量聚合效應,讓原本的點點星火萬丈成炬,不斷固化成穩定的社會共識。即使有一天,中美人民之間的密切關聯再次被人為隔阻,今天點燃的火種也不會輕易被掐滅。

三、平視世界,給中國年輕人點贊
此次事件中,中國年輕人展現出的自信樂觀、不卑不亢、平視世界令人振奮。一些小紅書原住民連夜推出英文“平臺使用指南”,張開雙臂歡迎美國朋友,同時提醒他們注意入鄉隨俗,特別是“不得在中國地盤抹黑中國”。有的博主明確說:“既然到別人家做客,就不要在主人的客廳拉屎。”話糙理不糙。
這些年,美國政客的王八拳、軟刀子,中國人都領教過了。如果說一開始還有些觀望猶疑,現在越來越多的中國人看清了中美鬥爭的實質和美國統治階級的本質。美國的遏制打壓,恰恰砥礪了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

 影片:除了勝利,我們無路可退。

所謂對美鬥爭,斗的是那些靠反華謀私的無良政客,爭的是廣大美國人民。中美關係基礎在民間,而不在鷹派的嘴裡。朋友來了有好酒,豺狼來了有獵槍。美國要加強合作,我們就一起幹有利於兩國和世界的大事、實事、好事;美國要對抗衝突,那就堅決奉陪到底。這個道理,中國人很明白,中國年輕人更是拎得清。
卸下思想鋼印,眺望桅杆尖頭。今天的“小紅書一代”,是最自信自強的一代,也是最開放包容的一代。對於美國網友而言,他們在小紅書看到的我們,就是今天“賽博中國”的代表。正如那句話所說,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國。你怎麼樣,中國就怎麼樣。
而中國自己的社交平臺,也無心插柳經歷了一次“坐在家裡的國際化”。“洋抖難民”湧入小紅書,有它的偶然性,但更是中國平臺綜合實力從量變到質變的必然,本質上是中國先進生產力的外溢。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無論深耕國內還是出海試水,功能好用、留得住人都是硬道理。中國人也許現在暫時還不擅長從0到1的創造,但從1到100已是捨我其誰。連馬斯克都希望把X打造成像微信一樣強大的應用。
中外網友同處一個平臺,沒有割裂,自由融合,美美與共,這既是對中美關係未來的隱喻,也是中國社交平臺國際化的一條新路,或許也能為網際網路的全球化程序帶來新的啟發。

四、熱潮背後的冷思考
話又說回來,小紅書的“難民潮”究竟是搞一波“行為藝術”,還是想長期紮根,仍有待觀察。
首先,“洋抖難民”的真實體量究竟有多大?這是分析這一現象的第一步。即使真如傳言所說達到數百萬,這在小紅書3億多月活使用者中,也不過是零頭。美國網民霸屏可能也只是“聚光燈效應”和平臺演算法造繭機制造成的流量錯覺。

 美國網友在小紅書踴躍“交貓稅”。

其次,美國網民也不是千人一面。相當一部分使用者懷揣對中國的友好和好奇,試圖在網路空間“志合越山海”。但更多“難民”其實只是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更不能排除少數人搭順風車,用“表演式友好”的方式迎合國內輿論偏好。這不僅可能誤導雙方對現實的認知,還可能在熱潮退去後引發輿論反噬,削弱兩國民眾對跨文化交流的信任。
最後,這場“數字起義”究竟能持續多久?從動機看,美國網民更多是賭氣、玩梗或跟風。考慮到相當多的美國網民曾是依靠TikTok謀生的博主,當情緒逐漸退潮、流量難以變現,不少人可能會游回他們更為熟悉的、與他們生活結合更為緊密的數字水域。中國平臺亟需思考如何在服務供給、社群規則、社會責任等各方面尋求平衡,從而進一步提升國際使用者友好度和黏性。
但無論如何,在當下全球化腳步蹣跚、築牆設障橫行的動盪年代,這樣熱烈溫暖的交匯仍是彌足珍貴。無論世界怎麼改變,我們還是要相信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真正的英雄。人民要來往交流,不是幾個蒼蠅嗡嗡就能阻斷的。今天的中國人只要把自己活出精彩,自有高朋為我遠來,自有大儒為我辯經。
大家覺得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