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概要:亞裔美籍人口只佔美國人口比例7%。儘管是精英少數民族,亞裔在政府、立法院中的比例要遠低於人口比例,遠遠沒有被合理地代表。沒有足夠的政治影響力就容易在國際地緣政治緊張的情況下成為犧牲品,所以,筆者認為美籍華人應該積極參與美國大選,選取一個理性,有政治智慧的總統,並積極幫助亞裔候選人參政議政,讓亞裔成為美國大選中重要的政治力量。
在美亞裔和華人的狀況
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源源不斷地從世界各地吸收移民。在今天美國三億三千萬人口中,有14%左右是出生在海外的。廣義的亞裔美國人(AAPI)是指祖籍可以追溯到亞洲的美國人,有兩千四百萬人,只佔美國人口比例7%,但亞裔是美國人口增長最快的群體。這些亞裔中大多數(77%)都可以追溯其祖籍到亞洲人口眾多的六個國家:中國,印度,日本,菲律賓,南韓以及越南。
根據美國2022年的人口普查,美籍華人的人口約為四百七十萬人,佔美國人口比例約為1.5%, 佔亞裔比例為20%。換句話說,美籍華人在美國的人口比例還是非常少的。美籍華人中,大約六成是第一代移民,四成是美國出生長大的。
追溯一下華人/亞裔在美國的歷史:最早期來美國的華人是19世紀末來美國修鐵路的苦力,他們還遭到了美國1882年的”排華法案"的針對,明確禁止華人在美國入籍,這個法案直到1943年才廢除。大批亞洲移民受益於1965年約翰遜總統任內透過的”移民和國家法案”,這個法案改變了之前美國主要移民來自於歐洲的格局,允許亞洲的移民透過親屬關係或者優秀技能進入美國。這個法案的一個結果就是美國從人口眾多的亞洲開始吸收高技能的人才:60年代開始,香港,臺灣,印度等地的頂尖人才有機會移民美國。1980年之後,中國大陸的大批留學生也來到美國。
1965年以後來到美國的亞裔大多數是受過良好教育的精英人才,很快就在美國社會中脫穎而出,如這次美國總統侯選人哈里斯的媽媽。而且美國矽谷的崛起又廣泛地從世界各地網羅了很多科技人才,促使很多亞裔成為矽谷的精英,如谷歌CEO劈柴,雅虎創始人楊致遠等等。
亞裔普遍注重教育,投資子女,財務上又相當穩健,很快就積累了財富,因此在美國屬於少數精英群體: 收入和教育水準高於美國平均,犯罪率低於美國平均。在過去40年中,美籍華人也受益於中國經濟的飛躍,同時,來美國的新留學生很多家境富足,絕對沒有早期留學生的窘迫。
亞裔=“啞裔”?
和亞裔的經濟地位形成強烈反差的是亞裔,尤其是華人的政治地位還遠遠不夠。
這一點在任何國際衝突中都特別明顯。疫情期間,特朗普的一句“China Virus(中國病毒)”,就引發了一系列針對亞裔的暴力事件:老人在路上被毆打,亞裔女性被推下地鐵,被人槍殺等等。特朗普可以開始“中國計劃”,歧視性地對於美籍華人教授進行調查,對教育界的華人造成了很大傷害。
疫情期間爆發出來的針對亞裔的暴力事件也讓亞裔有了覺醒:
僅僅有經濟實力是遠遠不夠的!
亞裔“老實本分”,”聽話”的刻板印象,再加上“有錢”的形象,如果沒有足夠的政治話語權,很容易在各個方面受到歧視或者成為政治家在談判桌上的犧牲品。Pew Research針對於美籍亞裔的調查發現九成的亞裔都經歷過某種形式上的歧視,即使是二代或者三代亞裔也經常被人問”你從哪兒來?” 很多亞裔,即便是在美國出生長大,也往往會有身份認同的困惑。
“中國病毒”引發的暴力事件激發了亞裔參政議政的熱情,歷史悠久的華人組織如百人會,很早就有意識選拔和培養華人領袖;美籍亞裔基金會(TAAF)開始著手培養亞裔的政治力量,並積極改變亞裔在媒體上的形象。很多在美國打拼了多年的第一代移民意識到了,我們需要在政治上的聲音,才能給下一代創造一個更好的環境:一個亞裔可以有認同感,被尊重的美國社會。
美國大選和亞裔代表情況
美國政治體系有三個組成部分:政府(執行機構),參議院和眾議院(立法機構),法院體系(裁決機構),三權分立。每四年的大選最主要是選舉美國(聯邦)總統,每個州都會有眾議員和參議員的選舉。參議員每六年當選一次,眾議員每兩年當選一次,但現在兩院都沒有對於一個議員可以當多少屆的限制。在任議員(incumbent)對於挑戰者(challenger)幾乎有絕對優勢,我們看到的情況就是在任的議員可以連任很多屆,直到他/她決定退休或者去世。舉個例子,2023年去世的加州參議員Dianne Feinstein是從1992年開始做參議員,一直做了31年(從59歲一直到90歲)!
美國有100位參議員,50個州無論人口數量都各有2個名額。眾議院有435個席位,根據每個州的人口數量分配,這樣如加州這樣的人口大州就有52個席位。那麼在535個席位中,有多少亞裔呢?2024年6月份的數字顯示只有2個亞裔參議員,18個眾議員,也就是說只有2%的參議員和4%的眾議員是亞裔,遠遠低於人口(7%)的比例。
中美議題的重要性
“If you are not at the table, you are on the menu.” (如果你不在桌子旁有一席,那麼你就在選單上)。
——休斯頓市議員Sue Lovell
Sue Lovell的話透徹地描述了沒有政治話語權的現實,適用於任何少數,或者被邊緣化的群體,無論是女性,黑人,同性戀或者今天在美國的亞裔。美國的歷史也實際上就是各種人群在憲法的保護之下,挑戰各種歧視和爭取權利的過程,這裡包括女性的投票權,黑人的平權運動,同性戀可以結婚的權利。美國的歷史實際上是各種人群在憲法的保護之下,挑戰各種歧視和爭取權利的過程。
中國在過去四十年經歷了經濟飛躍後,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上的崛起也改變了國際地緣政治。在美國大選的總統/副總統辯論中,中國屢次被提到: 高科技方面的競爭以及全面升級後的供應鏈對於美國製造業的挑戰。美中關係從1980年代的友好合作慢慢轉成目前的貿易戰,口水戰… 可以想象,如果有一個極端的美國總統被選上臺,一旦中美之間出現巨大矛盾或者戰爭,最容易遭殃的是在美國的華裔。
歷史教訓不容忽視。1942年,因為二戰的爆發,大約12萬在美國的日本裔是被送到集中營裡面的,其中2/3是美籍。這是可以透過總統法令直接實施的,甚至無需經過立法程式。兩個大國在臺灣或其他地緣政治問題上出現巨大的分歧,就不排除戰爭的可能。
所以,我認為華人/亞裔在這次美國大選中最重要的兩個訴求應該是:
選一個理性,有政治智慧的美國總統;
積極幫助亞裔政治新星競選,努力提高亞裔在美國政壇的比例。
只有積極參與大選,選出我們要的政治領袖,華人在美國才能不成為魚肉。
作者:丁香。美籍華人,曾經為矽谷大廠管理層,足跡遍佈40個國家,熟悉中美兩國。現為矽谷居民,做投資,公益並支援華人在美國參政議政。文章只代表個人觀點。
資料來源:Pew research, US consensus
撰文:丁香
編輯:丁丁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