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大量美國“難民”湧入中國的社交媒體,中美兩國人民得以直接交流,這不僅打破了歐美媒體對中國的抹黑,也打破了一些中國公知和殖人對歐美的跪舔。
網路上將這次交流總結為“對賬”和“洋悟”是非常貼切的。
透過這次“對賬”,我相信很多人都有一個感覺:美國人的收入看似很高,其實他們的日子也很不好過。相反,中國人的收入看似較低,但日子似乎不比美國人差多少。
在中國的網路上有些人非常的“聰明”,他們非常“會”算賬:在美國,哪怕是一個底層人,月工資也能達到2000美元左右,按照1:7的匯率計算,那就是14000人民幣。這個收入已經超過了95%的中國人了。
於是,他們便得出一個結論:哪怕是美國最底層的人過得也比絕大多數中國人要好。
2020年5月份的時候,時任中國國務院總理的李克強同志在記者會上說了一句話:在中國,有6億人每個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
這是不是事實?
是事實!
2022年的時候,中金公司也釋出了一箇中國家庭人均月收入分佈圖,其中月收入低於1000元的有5.46億人,月收入低於5000元的有13.28億人,月入過萬的總人數僅有854萬。
可以說,這個資料出來後,引起了極大的“爭議”,有人認為這個資料是不準的,還有人以此來“證明”中國依舊很落後。
當然了,也有一些人拿這個資料來對比美國了,中國月入過萬的人數僅有854萬,僅佔中國總人口的5.1%。相反,美國最窮的人月入也能達到2000美元,折算成人民幣就是14000元,超過了95%的中國人。
總理的話加上中金公司詳實的資料,讓一些公知和別有用心的人找到了“突破口”——那段時間,後臺總有人罵我,說我天天說中國的好卻不知道中國還有6億人的月收入低於1000元。
資料是可信的,但是公知和別有用心的人故意忽略了一點:這個收入分級是以“家庭”為單位的。
比如,我家5口人,孩子才上初中,沒有收入;妻子照顧孩子和老人,沒有去上班,也是沒有收入的;父母年紀大了也沒有工作,自然也沒有收入了。
也就是說,我家5口人只有我一個人在工作,如果我的月收入為1萬,平均下來,我的家庭人均收入就是2500元。
美國的最低工資是7美元/時,一天按照8小時計算就是56美元,月收入就是1700美元,折算成人民幣就是1萬人民幣。很顯然,這個收入是有工作能力的美國人的收入,不包括沒有工作能力的老人和小孩。
這是第一個錯誤:拿美國有工作能力人的收入和中國家庭人均收入對比。
如果按照匯率計算,美國人最低工資就有1700美元左右,折算成人民幣就是12000元,這個收入就算不超過95%的中國人,也是超過絕大部分中國人的。
但是,我們不能簡單的這麼對比的,因為中美兩國的物價不同。
這個不難理解:如果你生活在上海,月入5000元肯定不會過得太好,因為上海的平均物價是非常高的。相反,如果你在一個小城市,那麼月入5000元肯定能讓你過得非常滋潤。
說到這,我知道一些人肯定要拿個別商品來比較了。比如,有個鼎鼎有名的大公知時寒冰曾專門去美國“調研”了一番,然後得出一個結論:中國物價完敗美國。
他是這麼對比的:國內標價4.6萬元的勞力士手錶,在美國不到4000美元;國內標價4萬元的尼康單反相機,在美國不到400美元;一臺國內50萬元左右的寶馬Z4標價只有21000美元。
要按照他這麼對比,我也會:一棵白菜,中國4元,美國卻要28元;一輛“三蹦子”,中國只要3000元,美國卻要3萬以上……
稍微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不能這麼比較,時寒冰不知道嗎?
作為所謂的經濟趨勢研究專家、財經評論家,他不知道這麼比較是不對的嗎?如果那麼蠢,他是如何獲得那麼多的頭銜的?那麼多年的書讀狗肚裡面去了嗎?
他不是蠢,而是純粹的壞,他這麼比較的目的就是為了在貶低中國的同時舔美國。
說實話,我不太擅長在網路上攻擊別人,也極少在文章裡“掛”人。但是,這個人我真是太噁心他了。
當然了,前幾年,他做了一件讓我都覺得非常解氣的事情:狠狠的割了“恨國黨”一筆。
具體時間我不太記得了,大概在2020年左右的時候,他可能收到一些資訊,要他“閉嘴”。在他閉嘴之前,他連續發了至少10篇的付費文(已經被他刪了),每篇付費要2000微豆(200元)才能看,每篇文章的付費人數都超過1萬人。
可以確定的是,肯付費看他文章的人,絕大多數都是恨國黨,然後那些人在極短的時間內就被他割了幾千萬人民幣!當然了,也為國家交了不少稅(至少30%)。
當時我都笑噴了,那些恨國黨以為時寒冰是為他們發聲,事實上,人家割起他們來眼都不眨一下,比誰都狠——在網路上,我還從未見過誰像他那麼狠割自己粉絲的!
在對比中美兩國人民收入的時候,我們是不能簡單的按照匯率來計算的。那麼,該如何比較呢?
所謂的“購買力平價”就是根據各國不同的價格水平計算出來的貨幣之間的等值係數。
不嚴謹的說就是:把所有商品組合到一起,中國需要40元,美國需要20美元,那麼就是20美元的購買力=40人民幣的購買力,匯率就是1美元=2人民幣。
按照購買力平價,2023年中國的GDP為31.23萬億國際元,美國為24.98萬億國際元,中國是美國的125%;按照美元計價,2023年中國的GDP為17.79萬億美元,美國為27.72萬億美元,中國僅為美國的64%。
這樣一來,美元的實際匯率就比購買力匯率高出了50%。
按照實際匯率計算,1美元=7.0人民幣。但是,實際上,7人民幣在中國購買的商品要比1美元在美國購買的商品要多一倍。
再簡單的說,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美國人在美國掙1000美元就相當於中國人在中國賺3000元,而不是7000元。
在對比收入的時候,我們必須要考慮個稅,而中美之間的個稅差異是非常大的。
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在網路上看到過這樣的言論:中國企業的綜合稅率遠遠的超過了美國,中國企業的負擔遠比美國企業要重。
雖然中國企業的綜合稅率不是世界第一,但確實也非常高。
最新的資料我沒有找到,但是按照2017年世界銀行公佈的資料,中國企業的綜合稅率為67.3%,在全球190個有資料經濟體中排第12位。相反,美國企業的綜合稅率僅為43.8%,比中國低了20多個百分點。
按照正常道理,中國企業的綜合稅率這麼高,企業的競爭力應該很弱才對啊,為什麼中國的商品還能佔領世界,甚至逼得美國不得不和我們打貿易戰?
那是因為中美兩國的稅制不一樣:美國主要向個人徵稅,中國主要向企業徵稅
2022年美國的直接稅佔比為74.5%,其中個人所得稅和社保稅是主要來源,分別佔美國稅收的43.5%和23.7%。相反,2022年中國接近90%的稅收都是以企業為徵稅物件,包括增值稅(30.9%)、企業所得稅(26.2%)、消費稅(10.6%)等。由於個人所得稅覆蓋的人群較少以及基本扣除額持續提高,中國個人所得稅佔比較低,僅為9.0%。
美國的個人所得稅比較複雜,沒有統一的起徵點,不過為了便於對比,我們可以大概地計算下。
2023年的聯邦所得稅起徵點為個人12950美元(月入1079美元),聯合申報的夫妻為25900美元(月入2158美元)。
我是單身,那麼月入1079美元以上就必須要交稅。但是,如果我結婚了,妻子沒有工作,那麼這時我月入1079美元就不需要交稅了,因為我可以用家庭的模式申報。
美國的最低工資標準大概是1700美元左右,這就意味著絕大多數美國人要交稅。但是中國就不一樣了,在中國,個稅的起徵點是5000元,低於5000元是不需要交稅的。
對於美國人來說,幾乎每個人都要交個稅。但是,在中國,絕大多數人的工資是低於5000元的,所以是不需要交個稅的。
一件商品100元,企業交了60元的稅,員工工資40元,員工不用交稅;一件商品100元,企業不交稅,員工工資100元,但員工需要交60元的個稅。
透過上面的分析,大家就很容易知道:我們不能簡單的拿美國人月入2000美元折算成14000人民幣來和中國人對比的——美國人月入2000美元的生活是遠遠比不上中國月入14000人民幣的。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在中國,只要你的追求不那麼高,月入2000人民幣也可以過得很好。但是,在美國,月入2000美元幾乎很難生存。
簡單透過數字比較是很難反映出中美兩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的,而且目前也沒有什麼好的比較方法。
其實,我非常贊同一個自媒體《大白話事時》號主的結論:就實際感受來說,美國人1美元的生活質量就相當中國人的1人民幣的生活質量——在美國,你月入5000美元就相當於中國月入5000元。
當然了,我們不在這個問題上糾結了,因為這個東西本身就不嚴謹,也沒有辦法嚴謹,再糾結下去,肯定有人要噴我。
雖然很難用資料比較,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中國中底層人的生活絕對要比美國人生活的要好。
第一,中國的房屋自有率達到了96%,而美國的房屋自有率僅有65%左右,比中國少了30個百分點——在美國,到處都是流浪漢,而中國幾乎看不到流浪漢;
第二,美國有十分之一的人吃飯都困難,而中國幾乎沒有吃不上飯的人——美國共有3.5億人,其中有4000萬人需要依靠政府的免費食品券才能生存下來。
人人有飯吃,人人有房住,僅這兩點就足以打敗這個世界上的絕大多數國家了,即使是美國這樣的國家也無法做到這點。
—–全文到此為止。如果您想看到更多的原創文章,請點選下面的公眾號名片,關注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