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由Pexels提供
作者:餘飛
來源:城市財經
文章已獲授權
1月14日,央行公佈了2024年金融資料報告,可以清楚的看到過去一年來的宏觀經濟政策所達到的效果如何,並且能夠看清楚9月末以來對經濟、股市、樓市釋出的一系列增量政策所產生的作用。
01
M1走出黃金坑
央行公佈:
12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313.53萬億元,同比增長7.3%。狹義貨幣(M1)餘額67.1萬億元,同比下降1.4%。流通中貨幣(M0)餘額12.82萬億元,同比增長13%。全年淨投放現金1.47萬億元。
本號解讀:
我們的M2在2024年3月份衝破300萬億之後,到去年年末又增加了近10萬億。
縱向對比,我們突破100萬億,耗時57年。從100萬億到200萬億,耗時7年。從200萬億到300萬億,只用了4年零三個月。

橫向比對來看,我們的廣義貨幣M2規模全球第一。從同一口徑,中國的M2規模也超過了美國+歐盟。
總之一句話,我們的貨幣供應規模,已經非常大了。
廣義貨幣M2。教科書式的解釋是,它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流動的現金、定期儲蓄以及其他存款等各種貨幣資產的總和。
簡單解釋就是,它是社會上所有的錢,包括有形的、無形的。
M2增速則被業內稱之為印鈔速度。
從增速來看,7.3%的增速相較於房地產瘋狂增長、城市化飛速拉昇的年代動輒百分之二三十增速,已經大大下降。
但縮短週期來看,在去年9月份末開啟了新一輪貨幣、財政等增量政策下,去年四季度廣義貨幣M2的增速回到了7%以上,這可以明顯看到貨幣轟油門的趨勢。

再看M1。
M1所反映的是企業活期存款的多寡,增速好,說明活期存款多,企業擴張慾望加強,反之擴張收縮,活期存款都轉為定期。
一般來說,M2增速大於M1,表明市場對經濟理性,實體經濟中的投資機會減少,存款定期化,經濟活力偏弱,更多的錢流入金融投資市場。
有意思的是,我們的M1增速從2024年4月份開始轉負,負增長一直延續到去年年末,這是以前從來沒有過的現象。
不過,從走勢來看,M1增速在9月份創下最大跌幅之後,進入四季度跌幅開始縮小,2024年12月份跌幅收窄至1.4%,爬出了黃金坑。
節點同樣是四季度,這再次看到了四季度貨幣、財政增量政策發力的效果。

02
全年社融增加32.26萬億
央行公佈:
2024年全年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為32.26萬億元,比上年少3.32萬億元。
本號解讀:
如果說廣義貨幣M2是貨幣的供應量,那社融的變化則對應著貨幣的需求量。
它包含人民幣各項貸款、外幣各項貸款、委託貸款、信託貸款、銀行承兌匯票、企業債券、非金融企業股票、保險公司賠償、保險公司投資性房地產與其他。
過去兩年來,我們的印鈔速度在加快,但社融增速一直表現平平,其原因就在於貨幣之水充足,但個人與企業貸款意願不強,沒多少人來接水。
為數不多來接水的,主要是地方政府部門和央企、國企、城投等。這些都能從資料中找到答案。
以2023年全年資料來看:
2023年社融增加了35.59萬億。其中人民幣貸款增加了22.75萬億,政府債券融資9.6萬億。

其中人民幣貸款增加的22.75萬億中,企(事)業單位增加了17.91萬億。企(事)業單位指的是國企、央企以及城投等國資企業。
也即企(事)業單位+政府債券的融資增量為27.51萬億,佔35.59萬億社融增量的77.3%。
這意味著,印出來的錢,大量流入了國企、央企、城投與地方政府口袋中。
2024年的情形,依舊如此。來看下2024年社融增加的32.26萬億元的結構:
企(事)業單位貸款增加14.33萬億元,政府債券淨融資11.3萬億元。
兩者合計增加了25.63億元,佔社融增量的79.45%。
這意味著,錢依舊在大量流入國企、央企城投和地方政府口袋。
03
存款規模終於降下來了
央行公佈:
全年人民幣存款增加17.99萬億元。其中,住戶存款增加14.26萬億元,非金融企業存款減少2943億元,財政性存款減少2125億元,非銀行業金融機構存款增加2.59萬億元。
本號解讀:
住戶存款也就是居民存款,2024年增加了14.26萬億元,相比於2022年彪悍的17.84萬億元和2023年的16.67萬億增量,增量規模總算下來了。

製圖:城市財經;資料:央行
過去三年,不確定性充斥之下,疊加房地產行情轉變之下的資產荒,讓很多手頭有閒錢的人不敢亂投資,不敢亂消費,而是瘋狂存錢。
上圖的資料走勢便是佐證。
在這種背景下,國有六大行帶動中小銀行開啟了多輪存款降息。
2023年下調了三次存款力量。分別是6月份、9月份和12月份。

2024年7月又降息了一次。
2024年7月25日,國有五大行工農中建交均釋出存款降息公告:
活期存款下調0.05個百分點,從之前的0.2%降至0.15%。
一年期、兩年期、三年期和五年期人民幣定期存款利率至1.35%、1.45%、1.75%、1.8%,此前分別為1.45%、1.65%、1.95%、2.00%。

存款瘋狂降息背後,有多重原因。
一方面是存款在飆升,用降低存款利率的方式來對沖,並推動居民消費。
另一方面則是對沖由於貸款利率不斷下調而帶來的利潤空間縮小。
在存款降息之下,存款規模下降了不少,但橫向對比來看,依舊是歷史第三高。
這說明,大家仍熱衷於存款,捂緊腰包,仍是當下大家的共同認知。
04
房貸再創新低
央行披露:
住戶貸款增加2.72萬億元,其中,短期貸款增加4732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2.25萬億元。
本號解讀:
住戶部門中長期貸款,也就是房貸,增加了2.25萬億,這一增量規模較去年減少了3000億元,繼續創下新低。

製圖:城市財經;資料:央行
從上面的資料可以看到,我們的房貸在2021年見頂之後,2022年就出現了大跳水,過去三年則在穩步下降。
這與我們的商品房銷量資料正好對應上。
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和銷售額同樣是在2021年見頂,2022年跳水至“雙13”,2023年跌至“雙11”。
國家統計局最新資料顯示,2024年,新建商品房銷售面積97385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2.9%。新建商品房銷售額96750億元,下降17.1%,其中住宅銷售額下降17.6%。
跌破了“雙10”,跌至“雙9”。

製圖:城市財經;資料:國家統計局

製圖:城市財經;資料:國家統計局
對於樓市後期的判斷,本號仍偏謹慎。
儘管去年年末的兩次重要會議上,針對樓市的表述有了新的提法:
持續用力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加力實施城中村和危舊房改造,推動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大力實施城市更新。
“持續用力”四個字,首次出現,這是一個全新表述。
這四個字,釋放了中央穩定樓市的強烈決心,同時也表明當前的樓市壓力依舊非常大,要不然何以仍要持續發力。
但房地產已經告別了黃金時代,而且“止跌回穩”四個字可以看出,政策意圖很明顯,是“穩”,而不是漲。不希望房地產繼續惡化,拖累宏觀經濟和衝擊銀行系統。換言之,樓市政策是一種邊界性政策,不是刺激性政策。
此外,宏觀大環境也無法支撐起一百八十度大轉彎。
這也是我不斷強調的,收入是就業的函式,就業是經濟的函式。只有這些改變,預期才能改變,只有預期改變,大家才有能力有意願入場。
所以,現在仍可以繼續觀望,讓子彈繼續飛。
所以,本號對於後市一二三四線城市的判斷是:
第一,後續我們的經濟、就業形勢在如今的各種貨幣、財政增量政策加持下,如果築底回穩,市場信心可能起來,否則還是躲不過藥效頂多維持三個月的慣例。
第二,等這一輪調整結束之後,一線城市核心地段的優質住宅,依舊具備保值增值作用,但憑藉炒房賺快錢的時代,不存在了。
第三,全國分化、區域分化、城市分化。
未來的房地產市場,會是一個極度碎片化的市場。不僅全國範圍內分化嚴重,區域分化、城市內部分化同樣嚴重。
畢竟,中國人口紅利已經終結,而大多數城市海量的庫存現狀也擺在這裡。
這便意味著,這一波調整之後,我們的房價會類似於日本。
幾個核心城市群中的核心城市(一線與部分強二線城市),價格在通脹和需求作用下,繼續上漲。其他大多數城市,會在人口流失之下,橫盤若干年。少部分人口流失嚴重,產業羸弱的城市,房價白菜化。
核心城市,核心區與郊區,會有同樣的分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