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陸雄文院長對話王強:科技創業者如何成為科創企業家|ZTalk

Z Talk 是真格分享認知的欄目。
我們在這裡談論最新的行業觀察,先鋒的創業動態,也在這裡與真格老友相聚。我們相信持續的學習和進化,相信最深刻的認知來自實踐。
科學家怎樣成為企業家?科創投資如何選擇「潛力股」?未來十年中國的科創高地在哪裡?近日,復旦大學管理學院院長陸雄文與真格基金聯合創始人王強在「創·在上海」創孵大講堂上,圍繞科技創業與科創投資展開了精彩對話。
陸雄文:創業者需要具備很多美德,包括審美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但如果我能獨立思考,也有強烈的興趣,卻沒有創業的勇氣怎麼辦?
王強:企業家和非企業家最主要的區別在於,企業家是行動家,不是夢想家。夢想家很多,有人日思夜想卻不敢去行動,而企業家可能夢做了一半就⻢上醒來,甚至還沒有做夢,就開始行動了。
作為企業家,敢於行動是非常重要的。邁出第一步是最重要的。真格基金在投資時,常常會問:如果拿到錢,明天準備幹什麼?我們最喜歡聽到創業者說,明天我要在這個地方租多少平米,為什麼選在這裡,周圍交通情況如何。創業者能夠⻢上展示出行動來支撐想法。想得不清楚,便容易懼怕。而想得越清楚,就越有勇氣和自我激勵的膽量。
任何一家企業,出發和抵達是兩回事。小紅書現在的方向,和我們當初投它時是很不一樣的,像投了兩個完全不同的公司。但小紅書有敢於嘗試的勇氣,在失敗、挫折中獲得了成⻓。
陸雄文:早期真格投了很多網際網路、商業模式創新的企業,近十年轉向科技屬性特別強的企業,這兩類創始人有什麼不一樣的特質?你們怎樣去評價他們?早期怎麼投,現在又怎樣選專案,有什麼標準?
王強:這些年中國的創業版圖發生了一些變化。十年前,我們投資的企業偏重於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商業模式創新,創業者善於捕捉使用者的剛性需求,例如消費需求。
十年前,創業市場的「空白」很多,只要商業模式呼應了消費者的基本訴求,就有實現的可能。近年來,全世界的創業版圖都在向科技屬性含量更高的技術創新領域轉移,比如說算力、晶片、AI 應用……以大模型為基礎,深入各個產業的實際應用場景成為了現在的創業核心。
當創業圍繞晶片、AI 落地場景等科技產業展開,創業者對於整個產業鏈的理解、把控是能否實現「科學深度」的關鍵。現在,對創業者的要求變得更「深」了。創業者需要有駕馭新事物的能力和整合產業鏈的能力,這個要求是比較高的。
投資者再優秀,在理解技術上都沒有創業者優秀。因此,我們會期待創業者一針⻅血地指出關鍵點。例如,為什麼要紮根上海?上海的 AI、晶片佈局情況如何?產業鏈最強的地方?人才在哪?他知不知道自己在世界級玩家中最需要「攻破」的是什麼?這些就是現在我們比較重視,創業者需要讓我們看到的東⻄。
陸雄文:我們在做網際網路天使投資的時候會說,創業者要會表達、會想象。天使投資強調「投人」,有激情、有商業模式,就可以相信他。但技術創新領域的投資,究竟是相信這個人,還是相信技術會實現突破?科技創業者中,很多人是科學家,擁有很多專利、產品創新的經驗。所以,我們要怎樣去判斷?是偏向「人」還是「技術」?我們是投資這個人背後的科技研發能力,還是他所擁有的資源整合能力、生態理解能力?……這些方面和原來有什麼不同?
王強:創業者的背景非常重要,在進入的領域有多年工作經歷,對整個市場與產品的架構有深度洞察。創始團隊提出要攻破的具體目標非常清晰,而且這支團隊,正是為了這個目標聚到一起的。因此,我們的初步判斷是,如果他們做不成,那至少在我們看來,也沒有其他人能夠做成了,所以我們選擇相信。
做投資,相信是非常重要的。就像企業家,有勇氣去行動,是真的得相信自己。如果你對自己將信將疑,那就別去做。因為你已經失敗了。
陸雄文:復旦管院實踐科創戰略已經有 3 年多。我們辦了 7 期科創企業家營,一共 200 多位學員。他們平均年齡 43歲,其中 70% 擁有科技專業背景,其中有科學家、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員、大廠的研發總監等。還有 30% 學員是 BUHead (事業部總經理),主要做資源整合。
我們發現,來自大廠的 BUHead 或者有過公司管理經驗的人,在創業時的邏輯資源整合能力特別強。這些人作為企業家成功機率很高,可以實現融資,但他們本身不是做前沿技術的,技術突破能力較弱。而 70% 科技專業背景的學員,他們確實可以在技術上實現「first in class,best in class」,這讓他們創業時信心滿滿,也能夠拿到天使融資。問題在於,他們不懂如何經營企業,也不懂管理,很多人因此遇到各種困境,很多人被騙踩「坑」,包括有些發展不錯的企業已經融資兩輪,卻仍然不知道如何走向上市,走向產品驗證。
科技創業並不是僅僅把實驗室搬到社會上就是成功。科創企業家要讓企業成功,要能夠讓企業賺錢,讓投資人有回報。怎樣幫助科技創業者成為真正的科創企業家,這方面你們做天使投資的會不會輔導他們,有什麼經驗能夠讓這些人成功?
王強:天使投資時間跨度很⻓。從開始到 IPO 退出或被併購,平均需要 8 到 10 年。為什麼很多科技創業者的企業,包括教授創業難以成功?這些擁有技術的人一開始就認為,最後能夠讓企業活下去是因為技術本身,社會會為了技術買單。但技術必須以企業為載體才能生存。企業由各種各樣的人構成,這其中有技術人員、非技術人員,還有人會反對你的技術。那些有強大技術實力的成功創業者,無一例外都能夠把自己從科學家屬性轉變為企業家屬性。他們必須學會理解人性,並且管理人性。
你可以不是專家,但是你得是全公司最清楚問題在哪裡的人。例如,為什麼這個人才留不下來?你要問自己,有沒有可能差了一點慾望的延遲滿足。比如對方期待漲 1 塊錢工資,如果你能洞察這個慾望,就應該在對方提出之前給他加1塊零1分。如果他期待的是1塊錢,但要求加工資的時候你卻和他「討價還價」,最後加了 9 毛 8 分,那這個工資加與不加都沒有意義了。
對人性的洞察很重要。很多科學家會問,為什麼企業做著做著,我的號召力消失了?因為他沒有完成屬性轉換,沒有變成能夠駕馭整個公司的人。⻢斯克絕對不是公司裡最聰明的人。他用的人肯定會在某個單項、某些方面上比他聰明。
格靈深瞳的創始人趙勇是世界級科學家,用了近 10 年成功上市,成為了科創板 AI 第一股。我們⻅證了他如何從一位飽含浪漫激情的科學家,變成事無鉅細都必須駕馭的企業 CEO,成為市場上嗅覺最敏銳的人。他早期親自面試每一個員工,從科學家到保潔員,一開始看似花了很多精力,但這讓他對人性有了迅速瞭解,最後轉換成了管理效率和管理藝術。當你完成了屬性轉換,公司治理將會「如⻁添翼」。
陸雄文:等待科學家自己「覺悟」,先試錯,再慢慢學會懂得人性,這個過程的效率很低。有什麼辦法可以幫助他們儘快從純技術專家變成懂企業運營的專家?
王強:今年,我在香港大學和有興趣創業的教授們做過一次創業分享。教授的創業成功率很低,而在成功案例中的教授,大多都不在公司裡擔任一把手,股權佔比相對較小。他們都找了業界最有經驗的管理者,或者最有商業嗅覺的學生進行日常管理。
教授創業是透過技術為世界做貢獻。把公司交給有經驗的人,讓出股權和決策權。遇到關鍵時刻,教授再來解決問題。他們拿少量的股權,當公司變得市值很高時,即便是這些股權也意味著巨大的成功回報。如果教授完全投身創業,卻不擅⻓管理人性、駕馭市場,即便拿著 99% 的股權,做出價值不大的公司,成果也是非常有限的。
我們投資科技屬性特別強的企業,關鍵的幾點是看它股權結構是否健康,團隊裡有沒有能夠與創始人互補的重要成員。「⻛雲際會」時創始人需要把「短板」真正交給比他更有實力的人,讓整個團隊凝聚在一起。如果創始人能在整體上駕馭企業、沒有失控,那麼這家企業就能做成。
陸雄文:現在做科創投資的人很多會要求科學技術人員籤對賭協議,這是好還是不好?
王強:籤對賭協議可以理解。後期資本要拿出更多錢的時候,總是希望籤一些保護自己投資的條款。但我覺得,這其實違反資本投入時對回報的真正期待,也違反人性的本質。對賭的本質是什麼?它意味著,不管「客觀的」市場發生什麼變化,我對賭者「主觀投射的」東⻄一定要實現。「主觀」哪能那麼容易贏得「客觀」?這從邏輯上站不住腳。
真格最早就免去了所有的對賭協議。對賭的目的是什麼?是避免資本損失。那避免資本損失的最好方式是什麼?是最終把這家企業做成,最好是大成。難道簽了對賭協議,就是為了最後清算資產的時候剩下一臺電腦,我要回我佔的 10%?如果企業成功了,那籤對賭條款有什麼用?如果失敗了,能拿回來的也沒什麼大的價值了,對賭條款簽得再詳細又有什麼用。
慎重投資,認真扶持,多花時間,讓企業成功,這才是最好的「對賭」。好的投資人應該和被投企業同呼吸,共命運。
陸雄文:中國的創業投資早期以北京為中心,而現在⻓三⻆的江浙滬皖等地區科創投資正「⻛起雲湧」。未來十年,哪些地方會是中國真正的硬科技科創高地?為什麼?
王強:目前,深圳是世界硬科技產業鏈上不可取代的一箇中心;但上海後勁很足,超算、人工智慧、機器人等產業的佈局與發展會後勁十足。上海擁有強大的高校資源,一些領域的產業鏈日趨成熟,是金融和創新中心。
真格基金在 2017 年設立上海辦公室,現在已經投資了 150 多家上海的公司,包括小紅書、依圖科技、曦智科技、燧原科技、瀚博半導體、沐曦、禾賽科技、達觀資料、緯景儲能、非夕、所思科技、黑湖科技等一大批明星企業。我們非常看好上海。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