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部電影,烏鴉期待了很久…
作為原著黨,我一直都認為,這部7萬字的小說,其凝練的篇幅與密集的情節張力,與電影的敘事語言高度適配。
唯一的變數,就是改編水平…
直到看到成片,我終於放心了:沒有魔改,前半部分嬉笑怒罵,令人捧腹,後半部分熱血動人,讓人淚目。
今年暑期檔第一部質量過硬、情緒價值拉滿的國產電影,就是它了:
《長安的荔枝》

大唐天寶十四年。
長安小吏李善德,接到了一樁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從嶺南運新鮮荔枝進長安。



要知道,荔枝這種水果,一日色變,兩日香變,三日味變…
從嶺南到長安,五千餘里,山水迢迢,想要在變味之前將荔枝運到長安,無異於痴人說夢…
但皇帝下了聖旨,那就是天命不可違。


李善德明算科出身,不懂官場之術,他這一生熟悉的只有數字,當危機降臨時,他唯一能依靠的,亦只有數字。
他將這個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用數學的方法,化整為零,拆解成兩個關鍵變數:
第一, 縮短運送時間。
第二, 延長保鮮時間。

他規劃出四條路徑,有陸路,有水路,有陸地和水路相結合…
他砍下荔枝樹的樹幹,保留枝葉,用鹽水清洗,以雙層甕(外層和內層之間灌水的罈子)為容器,再輔以冰鎮,最大限度延長了荔枝保鮮的時間…
然而,李善德漸漸發現,光是設計出運輸藍圖還遠遠不夠,更難的事在後頭…

由大鵬導演並主演電影《長安的荔枝》,今天在內地院線開啟點映。
原著小說的靈感,來自我們中國人都知道的名句“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荔枝保鮮時限短,要把它迅速運到長安,背後一定是有一個人,或者說是一群人,為此宵衣旰食,嘔心瀝血…
馬伯庸給這個人取了名字:李善德。
表面看,《長安的荔枝》講的是運送荔枝…
實際上,它透過運荔枝這件不起眼的差事,展現從皇帝到官僚,從權貴到底層的芸芸眾生相,我們得以窺見,盛唐光鮮外表之下,早已千瘡百孔,危機重重…

電影版《長安的荔枝》做了一件特別實在的工作:照書拍。
兩個多小時的時長,完整呈現了小說的風貌。
情節上,沒有亂七八糟的加戲,也沒有胡亂刪掉重要人物,名場面都一一保留,有一些細微的改動,作為原著黨,我感覺都可以接受。
讀小說時覺得特別有趣和震撼的橋段,都在。
比如,前期李善德計算路線時使用的格眼法;

後半段千里運送的緊張、荔枝園被毀的悲愴…
最後,李善德當面質問楊國忠的熱血…

還有那些名句:
就算失敗,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離終點多遠的地方。
流程,是弱者才要遵循的規矩。
這些閱讀時在腦子裡留下的音畫,與電影鏡頭重疊,毫無違和感,感覺特別奇妙。
你會在同樣的地方,被再次打動,而電影語言和演員的表演,都讓這種情緒更加強烈…

當然,即使沒看過原著,影版《長安的荔枝》也可以輕鬆入坑。
相比原著,電影加入了不少喜劇元素。


說到喜劇,那可是大鵬的舒適區。
去年的《年會不能停!》,就憑藉輕鬆、幽默的手法,揭露了當代職場打工人的真實生存狀況,引發無數牛馬共鳴,成為跨年檔小爆款。

這次《長安的荔枝》,依然採用了《年會》的主演班底。
大鵬+白客+莊達菲,原來的大廠牛馬,這次分別擔任運荔枝小隊的專案經理、投資人、供貨商,古代版《年會不能停!》代入感拉滿。
和《年會》相似的是,《荔枝》的喜劇元素,不是低階的插科打諢,多是自嘲和諷刺的黑色幽默,笑料之下,是荒誕的現實。
你可以跟隨李善德,體驗到大唐職場打工實錄之——
上司一邊挖坑,一邊喂大餅,那是真·大餅,真·吃不下。


同事把活兒都甩過來,然後爭先恐後進行最熱門的娛樂活動:摸魚。
整個官場,都在流行一個叫“踢皮球”的體育專案…
哪個牛馬看了不感嘆一句:不能說十分相似,只能說一模一樣。

而李善德的心態起伏,也完全切中當代社畜“躺又躺不平,卷又卷不動”的窘境。
明明已經幹活兒累得半死,在林中遇到老虎,第一句話竟然是“我還有差事沒做完”。
這種責任心,怎麼不是天選打工人呢?


當接下了無法完成的專案…等等,先去算個命,轉運佛珠先買起來…
果然,這年頭大家都在上進和上班之間,選擇了上香。
但正如餘華老師所說:如果一個人連算命都不想算了,那可能真是消極了。
會有反覆的掙扎,還是因為對自己有要求,對未來有希望啊。

大鵬塑造的李善德,給了我很大的驚喜。
大鵬身上特有的草根特質,和李善德特別貼合,一下子就戳中了我。
這個角色就是古代版的小鎮做題家啊,靠數學成績優異,成功捲進了官場,但因為跑錯賽道,半生努力,也無法升官發財。
他跟很多在大城市漂泊的上班族非常相似,工作996,省吃儉用只為買房,給老婆孩子一個溫暖的家。


故事前期的他,是唯唯諾諾的基層小吏,但到了後期,他的白髮越來越多,雙眼熬得通紅,從一個書生意氣的中年,變成了蓬頭垢面、衣衫襤褸的老者…
在他身上,我看到了無數勞碌一生的普通人的影子…
而大鵬演出了李善德每個階段的細微變化。
無論是眼神、面相,還是走路姿勢、說話神態,都有很用心地調整,每次都調得不明顯、不突兀,但如果把最初和最後的形象放在一起,會嚇一大跳。



還有一個細節,電影反覆給李善德的手特寫鏡頭,每一次都意味深長…
剛開始,接到內廷運荔枝的命令,他跪在地上,緊張得手抖。
那是因為,一個從九品下的小吏,平時根本接觸不到這麼高級別的官員。
第一次跑到嶺南,做運送荔枝的實驗,馬隊根據他設計的路線出發,他目送他們遠去,手也停不下來顫抖。
那裡面有緊張,也有一展抱負的興奮…

最後真正運輸荔枝,原本安排好的驛站人去站空。
李善德翻看逃驛的賬目,才知道驛站為了完成任務,家家徵稅,早就入不敷出,逃跑只是為了活命…
他的手再次控制不住地顫抖,因為他意識到,自己的雙手也沾滿了鮮血…

不得不說,大鵬的演技,是肉眼可見的飛速提升啊。
他真的太適合扮演這種被生活碾壓的普通人了,近年來,他的表演越發細膩深沉,也更鬆弛、生活化。
常常是透過眼神、肢體的細節,讓角色在荒誕中透出心酸,喜劇外殼下,藏著小人物的悲情。


而這次讓我有些意外的,是楊冪飾演的,李善德的妻子鄭玉婷。
這個角色本來在原著中戲份不多,是個典型的賢妻良母,但改編讓這個角色變得很有記憶點。
她很有主見,也很潑辣,惹她生氣,是要挨巴掌的,不僅李善德捱過,他那個坑人的領導,也捱過(有點暗爽是怎麼回事)…
這個處理不僅增加了戲劇性,也符合我們對盛唐女性意識覺醒時代的想象。


她和李善德的感情,電影處理得真實而剋制。
李善德去嶺南辦事,凶多吉少,她知道他揹負的重擔,但所有的擔心憂慮,最後只變成一句話:記得給我帶些木棉花回來…
而李善德表達不捨和思念的方式,不過是“你再扇我一次”,不過是記得給妻子帶回木棉花…
沒有一句說“愛”,卻無比深情,這就是中年夫妻的默契。


說起來,電影中還有很多讓人眼前一亮的角色。
比如,白客飾演的蘇涼,在原著裡,他和李善德決裂,一走了之。
但電影為這段友誼注入了溫暖,蘇諒在李善德需要的時候逆水行舟,成為電影中最燃、最動情的時刻;

比如,莊達菲飾演的阿僮,我差點沒認出她來。
這個角色也沒有對李善德暗生情愫,是自然而敞亮,坦蕩交朋友的女生形象。

還有劉德華飾演的楊國忠,本來我擔心因為對華仔太過熟悉,會出戲…
但他演得真好,自帶貴氣,眼神凌厲,不怒自威,將一個身處權力頂峰,不動聲色作惡的敗類,詮釋得十分到位。


《長安的荔枝》是一場“大唐版極限挑戰”。
你將身臨其境,體驗爭分奪秒運輸新鮮荔枝的緊張刺激,感受孤注一擲、千里狂奔的悲壯…
也能在這個故事裡,看見盛唐氣象的繁華壯美,和這龐大機器運作的背後,千萬庶民犧牲的殘酷…
這是血汗和算籌澆築的東方生存史詩。



它要表達的更深層的主題,是如此犀利大膽。
為了讓京城的權貴吃上幾顆荔枝,轉運5000裡,涉及水陸驛站153個…
呼叫上萬人力,耗費銀錢高達56720貫…
要知道一棵荔枝樹要長20年,這一次就將30畝果園毀於一旦…
幾百匹駿馬,筋疲力竭,橫死途中…
幾百名騎手和船伕,在過度疲勞和事故中死傷過半…




馬匹到達長安時,李善德七天七夜沒有閤眼,雙眼糊滿眼屎,頭髮全白,臉頰乾癟,全身塵土,活像一具乾屍…
那他究竟送到了多少荔枝呢?
只有一匹馬和兩壇果。
一顆荔枝背後,是多少人力物力的耗損,權力頂端的享受者根本不在乎,他們永遠不會低頭看輸送血液的毛細血管如何崩裂…



但李善德不同。
最開始,他只是個兢兢業業的牛馬,只想著努力完成任務…
但走出長安城,經歷了荔枝轉運的全過程,他看清了權力運作的冷酷無情、官僚系統的黑暗腐朽,以及底層百姓的巨大犧牲。
他竭盡全力、拼死要完成的差事,本質是荒謬和虛無…
他深信不疑,為之賣命的皇權,原來是這樣的骯髒不堪…


李善德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但當他看清這個社會執行的規則,他選擇了,堅持本心。
他不願意同流合汙,不願意對苦難閉上雙眼…
明知會觸怒權貴,他依然為減輕百姓負擔仗義執言,撕破虛偽。


我很喜歡這個故事的結尾,安史之亂爆發,長安陷落,李善德卻因為諫言被貶嶺南,反而躲過了一劫。


得知訊息的那一天,李善德在荔枝樹下,一口氣吃了三十幾顆荔枝。
那彷彿是他對所經歷的荒誕、所目睹的苦難、所參與的罪惡的一種吞噬。
他的眼淚在眼眶裡打轉,手在顫抖,那是劫後餘生的慶幸,也有一份揚眉吐氣:這是我配得的,我不再是被壓在體制最底層的螻蟻了…
這或許是命運,是天意,但李善德最該感謝的,是沒有被這個世界改變的自己。




”
,非常值得進電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