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藥可能沒那麼好使,但必須安全”
如題,這句話在哥看來,可以當做很多人對仿製藥吐槽的總結。
不過這不是哥杜撰的,而是來自公開報道。

出自解放日報刊登的文章《仿製藥如何解決“偏差”》,作者馮瑞,還是2024年10月的文章。
自打出現3分錢一片的阿司匹林,關於仿製藥飄飄忽忽的效果爭論就沒停止過。
仿製藥的效果到底行不行?這幾天又霸屏哥的朋友圈。
上海市政協常委、瑞金醫院普外科主任鄭民華說,有醫生反應,降壓藥不降,瀉藥不瀉,麻醉藥不麻。
北京市政協委員、北京朝陽醫院盧長林說,醫生普遍反映,與進口藥或原研藥相比,集採藥療效欠佳。
感謝京滬醫生,將大家擔憂的聲音帶到更高的平臺,進而引發今天的關注度。
畢竟,不僅醫生,更多普通人也有類似的經歷。
上週富貴也說了他車禍手術打麻藥的經歷,後臺留言幾千條,不少故事。

1月19日,醫保局有了回應,歡迎醫護人員當好吹哨人。

1月20日,國家醫保局派出了調查組,先劃重點。
1、調查:將在21日派出調查小組到上海當面聽取意見。 2、闢謠:政策沒有禁止使用原研藥,集採邏輯是,用藥機構提報用藥量,集採藥量只佔60%-80%,剩下的部分,用藥機構可以自己採購。 3、背書:能納入集採的藥,質量可靠是先決條件,納入集採的藥企經過藥監局100%全覆蓋檢查抽檢。 4、提醒:要有證據,且有統計學意義、病例資訊可追溯的案例,收集中選仿製藥與原研藥效果差異的線索,反饋給藥監局。 5、後話:有證據證實中選仿製藥企業有問題的,該怎麼處理就怎麼處理。

哥好奇咋得到統計學意義上的資料。
畢竟鄭民華在提案中也說過,即便發現效果不如人意,也沒有向上反饋的渠道。
更難得到資料。
一線醫生沒時間和精力做科研,只能依據個人經驗做出判斷,也沒法做對比實驗。


這段採訪同樣出自解放日報的《仿製藥如何解決“偏差”》。
講真,雖然是去年10月的報道,卻是哥看過的關於仿製藥效果之爭中,介紹最全面的文章。
哥這裡做重點內容搬運工,不差十分鐘,你就能搞清其中的貓膩,文末可見連結。
某些仿製藥效果為啥不大行,明明經過了一致性評價,效果咋就弱了?
一致性評價有問題?
所謂的一致性評價,就是仿製藥品與原研藥有相同的活性成份、劑型、規格、適應症、給藥途徑和用法用量的藥品。
敲重點,我國的一致性評價是全球最嚴格的。
而一致性評價誰來操作呢?
是藥企自己。

國家雖然對仿製藥的一致性評價有標準,但參加投標的藥企會給自己定更高的標準,普遍高出10%,而且是連續3片藥物得到驗證,確保工藝穩定性,才會上交給國家藥品評審中心。
就怕過不了。
因為仿製藥企發現,原研藥即便過了專利期,想仿製也不容易。
工藝、輔料、製劑工藝不同,對人體的吸收、利用、乃至療效就不一樣。
原研藥的配方給出的是大致成分的用量範圍,溫度高低差幾攝氏度,藥效就不一樣。
仿製企業只能根據大概方向一點點摸索,實驗成本高。
為了不打水漂,只能按照高標準送審。
評審中心則是從美英日歐各國的標準中,挑選最嚴格的尺度,往國產仿製藥身上卡,而且評審員對審批的藥品終身負責。
所以醫保局、藥監局在執行標準上,有為仿製藥背書的底氣。
小藍標就是保證。

可大家的體感咋就跟標準不一樣呢?
除了很難做到跟原研藥百分百一致,生物等效性試驗也跟大家想的不一樣。
試驗物件不是患者,而是18-50週歲的健康人。
只要試驗物件血液中的藥物濃度與原研藥一致,就能過關,可健康人與患者的吸收能力並不一致啊。

所以在健康人身上試驗有效的藥物,對患者是否有效,打個問號。
而仿製藥無需進行臨床試驗,動輒耗時十幾年追蹤藥效,並修正製藥工藝,顯然仿製藥沒有這一環節。
仿製藥動輒百萬的試驗費用,藥監部門不可能有這麼多錢做復刻試驗檢測藥效,怎麼核實也是個問題。
這時,試驗物件已經與真正的患者之間有了一段距離。
一致性評價之後,製藥過程又與原研藥拉開一段距離。
一粒藥中,藥物成分其實能佔到20%,剩下的80%是輔料。
輔料很重要,總不能讓藥片還沒有到腸胃,就被分解了,或者都進了直腸,還沒有分解而see you tomorrow。
只要過了一致性評價,某些藥企可以偷樑換柱,替換成更廉價的輔料。
按照規定,藥品變更成分需要向藥監局上報,小改動向地方上報,大改動向國家總局上報,但他們能找到漏洞。

就像複雜的晶片工藝,即便每一道製程都能達到90%的標準,10道程式過去,合格率就是九成的九成的九成……
過了一致性評價上市後,檢查很難嗎?
透過一致性評價的仿製藥,也會被抽檢,由地方藥監部門負責,側重安全性和不良反應檢查,而不是藥效。
安全最重要。
這一環似乎有所缺失。
比如一致性評價辦公室往往設立專家委員會,專業範圍覆蓋藥學、臨床醫學、藥物經濟學、統計學、法學等。
藥學部門只負責物質成分,不負責療效。
臨床醫學部門只負責新藥的臨床表現,也不負責仿製藥的臨床表現。
所以,有良心的仿製藥能保證工藝穩定、輔料有品質,效果自然能讓人放心。
其他國家的仿製藥標準也是重點考察質量一致。
怕就怕各種疊加的漏洞裡,進進出出熱鬧非凡。
現在這個話題下,各方依舊吵得熱鬧。
好在明天(21號)調查組就過去了,真心希望能有基於科學標準的結論。
畢竟,對哥來說,藥品說明書就是保命符,如果說明書是一種用藥量,門診醫生又是另一個量級,親屬要是給我喂錯藥,很容易大郎吃藥啊。

對待好藥的態度,太上老君早跟潑猴說過,你不能當飯吃。

新聞來源《關於請協助做好當面聽取集採藥品相關意見的函》國家醫保局《仿製藥如何解決“偏差”》解放日報總局關於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開展仿製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的意見》有關事項的公告(2016年第106號)



來呀 一起搞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