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擔心的不只是醫院買不到原研藥

上週有一則新聞,和我們每個人都有關。

這也延續了過去這些年很多人感受到的變化:公立醫院裡面的原研藥比例越來越少,越來越難買到。這個事情也經常成為大眾討論的熱點,比如這兩年支原體肺炎暴發的季節,熱搜裡總有患兒家長們關於“哪裡能買到原研阿奇黴素”的焦慮提問。
仿製藥和集採政策,的確有效地拉低了醫院藥品價格,緩解了醫保的現實壓力。關於原研藥和仿製藥之間的差異,是一個很複雜的話題。為了難避免個人立場的影響,我就複製了一下AI的回答,比較省心。
中國仿製藥和原研藥有什麼區別
中國仿製藥和原研藥在安全性和有效性上存在一定的差別,這些差別主要源於它們的研發過程、生產工藝、輔料使用以及臨床試驗等方面的不同。

安全性

  1. 原研藥
    • 由於試驗檢驗和臨床檢驗時間較長,原研藥在安全性方面通常有較充分的保障。
    • 它們在上市前需要經過嚴格的臨床試驗,包括Ⅰ期、Ⅱ期和Ⅲ期臨床研究,以驗證其療效和安全性。
    • 原研藥在輔料和製備工藝上經過精心設計,能夠確保藥物在體內穩定釋放、吸收,減少不良反應。
  2. 仿製藥
    • 仿製藥是在原研藥專利到期後,其他製藥企業複製其主要分子結構生產出來的藥物。
    • 雖然它們在活性成分、給藥途徑、劑型和規格等方面與原研藥相同,但製備工藝、輔料和包裝材料等方面可能存在差異。
    • 這些差異可能導致仿製藥在安全性方面與原研藥存在一定的差距,例如可能出現不同的不良反應或副作用。
    • 此外,部分國產仿製藥由於生產工藝、輔料、生產裝置和技術標準等方面的不足,也可能導致藥物在安全性上存在差異。

有效性

  1. 原研藥
    • 原研藥經過長期的臨床驗證,療效可靠。
    • 它們通常能夠直接針對疾病的病理生理過程,提供有效的治療方案。
    • 原研藥在生產工藝和製劑技術水平上通常較高,能夠確保藥物的穩定性和一致性,從而保證其療效。
  2. 仿製藥
    • 仿製藥雖然保留了原研藥的主要活性成分,但由於製備工藝、輔料等方面的差異,其療效可能略遜於原研藥。
    • 生物等效性試驗並不能完全保證仿製藥與原研藥在臨床療效上的等效性。
    • 因此,仿製藥在有效性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

總體評價

  • 原研藥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通常有較充分的保障,但價格較高。
  • 仿製藥價格親民,但可能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與原研藥存在一定的差距。
  • 隨著國家對仿製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的推進以及監管力度的加強,國產仿製藥的整體質量正在逐步提升。
在選擇藥物時,患者應根據自身經濟條件、病情需要以及醫生的建議做出合理的選擇。同時,醫生和藥師也應加強對患者的用藥指導和監測,及時發現並處理藥物不良反應。
面對這樣的變化,我個人的選擇是少給國家醫保“添亂”:把該交的醫保交了,但自己看病則儘量去私立醫院。
而我也開始在電商上給自己父母買日常需要的原研降壓、降脂藥,就不讓他們日常跑醫院開藥了,一個月一種藥差不多幾十元。
我這麼做的理由,除了避免了老年人去醫院交叉感染的風險外,也是因為我沒辦法區分不同醫院開的不同藥廠的仿製藥,哪個會好些。
輔料、生產工藝這些的差別,導致了仿製藥不可能100%地精準還原對應原研藥。如果說經過臨床試驗的原研藥是80分,那仿製藥的情況就只能是一個區間。它當然有可能甚至超過原研拿個90分,但也更有可能只有個50分-60分。
因此在不同廠家的仿製藥之間,也會有差異。而在缺少臨床驗證的前提下,我們也無法確認哪些仿製藥的效果好,哪些會差些。
比如不同廠家的同一類降壓藥的核心降壓成分一樣,但不同的技術和輔料可能會影響它穩定的控制血壓的時長。所以我個人會傾向於自掏腰包去給長輩買原研的降壓藥。

在網上很多相關討論中,總能看到類似的案例:患者不僅僅是在用原研藥和仿製藥時遇到效果差異,在吃不同的仿製藥的時候也會有很大的區別。

而作為一個普通患者,我們沒辦法只憑借自己的感受來給仿製藥評分。而以目前我國藥監部門的一致性相關要求,我猜醫院醫生估計也難說清楚,藥房裡的不同牌子的仿製藥,到底哪些是50分,80分還是90分。

而在一輪輪的醫保藥物集採中,我還有一個至今沒找到答案的問題:

醫保採購藥物,是不是越便宜越好?

上週第十輪醫保集採之後,第一財經的報道里提到了一件事:年來純B證藥企(也就是沒有自己的生產能力,而要委託其他企業生產)的數量快速增多。而在保證現金流不斷,獲得市場份額,應對股東業績壓力等等壓力下,這些企業有可能會選擇寧可虧本也要用低價爭取中標。
過去經濟快速增長階段,我們見過很多企業熱衷於“薄利多銷”,甚至“虧本賺吆喝”,即便不賺錢、虧錢也要先賺到市場份額再說。
但我們也看多了各個行業中,這樣的企業所爆出的負面新聞。成本、質量和效的是經濟學不可能三角。醫保集採需要企業按時交付可能數以千萬粒的藥品,效率是必要的。之前華北製藥就因為中標了布洛芬卻無法按時交付,受到了處罰。而如果又要求企業極端壓縮成本、壓低供貨價格,那麼就必然會面對在質量這個角上更高的風險。這隻能靠主管部門更加仔細地監管。
如果換個行業,電器、汽車、餐飲……如果一家企業極端壓縮自己的利潤空間、降低成本大甩賣我作為普通消費者八成不會對它的質量有太多指望,也不敢去這樣的餐廳吃飯。
而在更關乎民眾生命和健康的醫藥領域,我個人更不太可能有這樣的信心。
我當然知道,對於中國很多家庭,尤其是慢性病較多的老年人群來說,醫保集採幫他們降低的醫療成本是非常重要的,醫保部門相關工作人員這些年的努力也是值得鼓掌的。
但中國是龐大的,民眾的需求也是多樣化的。有最需要考慮用藥成本的,也有面對孩子或者長輩生病住院,不惜代價也希望能用到最有效的藥物的。
醫療改革的目標是滿足不同中國民眾的不同需求,而不是回到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年代。如何在良好的療效、安全、質量和壓縮成本之間達到平衡,實現多樣化,這或許是主管部門在集採過程中,更需要注重和考慮的。
當然,如果真做不到這些,那隻做一件事也可以:公佈一下三甲高幹病房的用藥清單吧。
特別說明:因為微信又……“改版”,現在如果沒星號的話,基本就很難看到我們的文章推送了,所以勞煩大家將我們公眾號設成“星標”。多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