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爸媽,我不想讀書了,我想透過打遊戲來掙錢。

2015年,有一個12歲的男孩透過打遊戲比賽賺了50萬。於是,他的父母決定讓他輟學,專心投入遊戲。那麼,最終結果如何呢?

“爸媽,我不想再讀書了,我想透過打遊戲賺錢。你們看,我現在做直播,一個月能掙三萬塊錢。”左佳成認真地對父母說道。
父母思考片刻,覺得讀書本就是為了將來能掙錢,而現在孩子只讀小學五年級,一個月就能收入三萬元。既然如此,不讀也罷。
於是,年僅十二歲的左佳成,小學尚未畢業,便與直播平臺簽約,開始了直播打遊戲的生活。他的遊戲技術確實非常出色。
憑藉高超的遊戲技術和十二歲的年齡優勢,左佳成總能吸引許多遊戲大神與他組隊,直播間人氣爆棚。這讓他更加堅信自己輟學的決定是正確的。
其實,左佳成原本的學習成績不錯,雖不是名列前茅,但也屬於中上游。然而,自從五年級接觸電子遊戲後,他便一門心思撲在遊戲上,荒廢了學業。
父母也曾勸阻過他,告訴他只有學習才有出路,天天打遊戲不會有出息。
但當左佳成告訴父母他直播打遊戲能月入三萬元,還有額外提成時,父母便不再要求他學習了。

就這樣,他每天直播十二個小時打遊戲,身體尚未發育成熟,根本承受不住。更重要的是,由於小學都沒讀完,他不僅缺乏豐富的知識,在待人接物方面也表現得非常欠缺。
每當遊戲輸了,他就會辱罵和抱怨,完全無法給觀眾傳遞正能量,反而讓觀眾感到不適,紛紛退出直播間。
幾年後,隨著各大直播平臺的興起,這個平臺逐漸失去了人氣。左佳成輾轉去了新的直播平臺,但並未像在之前平臺那樣受歡迎。
因此,他的熱度逐漸消散。每次轉換平臺,他都需要重新積累粉絲,想辦法積攢人氣,導致每月收入變得非常少。在感到極度不滿後,他宣佈停播。

他已經做了這麼久遊戲主播,學習早已荒廢,變成了一個沒有文化的人。而他的父母被這些年他賺的錢矇蔽了雙眼,沒有及時發現問題,也沒有給予應有的教育。
由於父母的縱容和自己的墮落,他逐漸荒廢。他依然飛揚跋扈,因為從小缺乏良好的性格教育。過早地踏入需要人脈和人情的社會,雖然他取得了一些耀眼的成績,但也養成了他自負的性格。

父母正確教養,孩子才有好品行
作家珍妮·艾裡姆曾說:
“孩子身上的缺點並不可怕,
可怕的是作為孩子人生領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確的家教觀念和教子方法。”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未來能成為什麼樣的人,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父母從小給予他們的引導。
我曾看過一個經典故事。
古時,有一戶人家生了個兒子,對他非常溺愛。一天,他隨母親去集市趕集,趁賣針線的貨郎不注意,偷了一根針。回家後,母親得知此事,非但沒有責怪,反而連連誇獎他。
兒啊,你真是太能幹了!
另一次,他從鄰居家偷了布料,鄰居找上門要求他道歉。母親卻說:
“拿你點東西沒什麼大不了的,他還是個孩子,你怎麼能跟孩子計較呢?”
在母親這樣的“支援”下,他的偷竊行為越發肆無忌憚,所偷物品的價值也越來越高。
終於有一天,他因偷錢被判死刑。
臨刑前,他請求再見母親一面,想和母親說最後一句話。
當母親把耳朵湊到他嘴邊時,他狠狠地咬了一口。
他說:
“如果在我最開始偷針時,你就打我一頓,好好教育我,我也不會變成今天這樣。這一切的後果,都是你造成的。我恨你……”
這便是“小時偷針,長大偷金”的故事。
這個故事恰好印證了心理學上的“海恩法則”:
每一起嚴重事故的背後,都隱藏著29次輕微事故、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隱患。
問題孩子不是一天出現的,而是在父母的一次次放任與溺愛中形成的。
一個沒有正確三觀的孩子,就像一輛沒有剎車的汽車,即使能短暫的行駛,遲早會車毀人亡。
慣子如殺子,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愛,不是不分對錯的縱容,而是是非分明的嚴格。

被稱為“華人管理教育第一人”的餘世維一貫主張對孩子要嚴管,即狠心而不怕孩子流淚。
女兒小時候愛看電視,到了飯點也不肯吃飯。他便叫妻子不要留飯,並把所有零食都藏起來。
半夜裡,女兒被餓醒,哭著要吃飯,但他始終不為所動。
從此以後,一到飯點,女兒就會立刻坐到飯桌前,再也沒有遲到過。
女兒曾不懂感恩,總是埋怨媽媽這沒做好那沒做好。
為了教育她,餘世維讓女兒當一天“媽媽”,負責買菜做飯、打掃衛生、洗衣服洗碗等家務活。
還不到半天,女兒就已經累得夠嗆,哭著說:“媽媽,我錯了。”
在他的嚴厲教育下,女兒越來越明事理、有分寸。年僅30歲,她就成為了一所知名大學的教授。
正如《管教的勇氣》一書中所說的那樣:
“教養孩子最幸運的事是,小時為他“扎針”,長大讓他展翅飛翔。
熊孩子往往是慣出來的,好孩子則是管教出來的。
父母務必在孩子年幼時,儘早樹立規矩,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
1、嚴立規矩,明確底線。
在日常生活中,如讀書學習,需明確公共場合切勿喧譁,作業必須按時完成;在更廣泛層面,要遵紀守法,愛國愛家。規矩的設立需趁早,因為一旦養成惡習,便難以改變。
2、堅定執行,嚴格監督。
規矩確立後,關鍵在於執行。家長需保持決心,不因孩子的撒嬌或耍賴而妥協,也不因怕麻煩而失去耐心或敷衍了事。
3、適當懲戒,培養敬畏之心。
口頭批評易忘,只有親身體驗到違反規矩的後果,孩子們才會真正敬畏並遵守規矩。


父母耐心陪伴,孩子才有幸福感
有這樣一句話:
“十年後,你不會因少做一個專案而遺憾,但會因沒有多陪孩子一小時而後悔。”
心理學教授賀嶺峰分享過一個故事:女兒十個月時,他和妻子因工作調動,將女兒送回老家。他起初認為孩子還小,不會有太大影響,但女兒變得情緒敏感,總要拿著一個粉色被子,即使被子被拆,也要找到被面聞著味道才能入睡。在那段離開父母的日子裡,女兒將被子當作媽媽的替代品,內心充滿不被愛的不安全感。
賀嶺峰深感懊悔:
“若能重來,我絕不會在女兒一歲半前離開她,無論多艱難。”
孩子如種子,需要雨露、陽光、空氣才能生長,而父母的陪伴如同大樹的庇佑,不可或缺。缺乏父母陪伴的孩子,可能會一生都在治癒童年的創傷,懷疑自己是否被愛,不知道自己是否值得被關心,找不到存在的意義。
戴維·埃爾金德曾說:
“孩子們最需要知道的是,他們對父母很重要,永遠被愛包圍。”
在愛中成長起來的孩子,他們被足夠的愛滋養,生活會更從容淡定。”

教育家劉墉育有一兒一女。兒子劉軒,是哈佛大學博士,也是茱莉亞音樂學院的高材生。女兒劉倚帆,14歲時便榮獲美國“總統獎”,並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考入哥倫比亞大學新聞系。
談及育兒經驗,劉墉坦言:
“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陪伴。從兒童期到青春期,都應陪伴孩子,共享快樂時光,與他們一同歡笑、成長。”
即便工作繁忙,他也會抽出時間,儘可能多地陪伴孩子。兒子剛到美國時,因不適應環境,常被其他孩子嘲笑,變得內向。於是,劉墉經常帶兒子去野外玩耍,抓蟲子、種菜,做體力活,還會和他比賽跳遠、跑步、投球等。在劉墉的鼓勵下,兒子逐漸開朗,敢於與同齡人交流。
陪伴女兒時,劉墉則更加溫柔。他會為女兒化妝,一起玩過家家,給娃娃吹頭髮;女兒練小提琴時,他當樂譜架,舉著樂譜;為培養女兒的學習興趣,還會帶她做科學實驗。
在父親的陪伴下,兩個孩子從小就養成了獨立、樂觀、自信的性格。
作家饒雪漫曾說:
“陪伴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教育不過是不同方式的陪伴。”高質量的陪伴,不僅讓孩子內心充滿安全感和幸福感,還對他們性格的養成和未來的人生選擇產生重要影響。
父母還需注意,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需要的陪伴方式不同,選擇適合的方式很重要。
1、0-6歲,親密相處,一起探索。
孩子年幼,對父母依戀,求知慾和探索心萌發,父母應儘量少離開,多互動交流,事事有回應。
2、7-12歲,學會欣賞,讚美鼓勵。
孩子開始渴望外界關注和認可,父母應看到孩子的成長與閃光點,及時給出正面回應,維護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3、13-18歲,溝通尊重,理解放手。
青春期的孩子身心高速發展,渴望獨立又難捨依戀,可能會不安、焦慮,甚至產生負面情緒。
父母應掌握正確的溝通方法,理解和支援他們,給彼此留出空間,更有利於親子關係的維護。

《朗讀筆記》中有這樣一句話:
所有的嬰兒出生時都是平等的,他們都不會說話、數數、讀書或寫字。但這些孩子在進入幼兒園時,卻已不再平等。
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在於,他們的父母是盡力培養他們,還是僅僅看著他們長大。
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孩子的成長是有期限的,一旦錯過,就再也無法找回。


來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絡小編進行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