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萬人湧進香港,中產的名校捷徑卻斷了?

本文來源:公眾號“穀雨星球”
lD:guyujihua2021
大家好,我是小谷。
我們小時候倒背如流的一句話「21世紀什麼最貴?人才最貴!」,正在各地人才大戰中轟轟烈烈上演著。
尤其是東方之珠港府的「搶人計劃」,已經初見成效。
官方資料顯示,自2022年底至2024年底,港府各項人才入境計劃共收到近42萬宗申請,超過26萬宗獲批,目前已有17.5萬名人才及其家屬來港。
iiMedia Research調查後還發現,不少人是為了孩子的教育遠赴香港。
在大多數關於香港身份的宣傳裡,最令人心動的坊間傳聞莫過於,DSE上名校是捷徑,不僅高考容易得多,清北復交offer唾手可得,港八大想進就進,還有全球名校也能一步到位。
然而以下幾個資料,可能會打消你的念頭:
每年香港DSE考生中,能達到香港大學分數線33分+僅有4%左右;包括內地自修生在內的學生達到18分及格線僅有8%,距離則更遠了。
同時,香港最新施政報告也顯示,2024年起港八大非本地生限額從原本的20%提高到了40%,激起諸多家長的不滿。
香港大學還宣佈將國際課程學生比例從30%調整到50%,也將DSE的優勢再拉低了一些。
那麼,去香港讀DSE還香嗎?不去香港,這條綠色通道還有其他選嗎?
■香港人來內地買買買,每個週末擠爆口岸。
01
去香港的人都是誰?
從資料落到現實,在香港的朋友都告訴我,現在來了特別多內地家庭,遍地都是說普通話的人。
自從港府開啟了多個人才通道後,不少嚮往香港的人都奔赴這片從80年代起就紙醉金迷到令曾經仍不富裕的內地人嚮往和著迷的土地。
那麼,去香港的內地人都有什麼特點呢?
前不久,iiMedia Research(艾媒諮詢)發出了一份調查報道,一句話總結了這個問題的答案:
高學歷、高收入、中青年佔比顯著,且超過七成育有學齡子女,其子女的年齡段大多集中在幼兒園和小學階段。
其資料顯示:

-47.9%的客戶處於30至39歲之間,其次是26-29歲人群,佔比30%,而超過40歲的人群僅佔8.8%。

-本科及以上學歷佔比高達85.6%,其中碩士佔比24.7%,博士佔比7%。
-80.6%的家庭月收入在1萬元及以上,超過一半的家庭月收入在3萬以上,年薪百萬的家庭也達到了一半以上。
-74.9%的人有孩子;67.8%育有一個孩子;年齡段集中在幼兒園(35.6%)和小學階段(31.6%)。
當然,這只是收入,大部分去香港的家庭仍有內地固定資產收入等,不然很難撐得過香港的開支,尤其是住房餐飲等服務行業的都是出了名的貴。
我當年在香港讀書時,學生單身生活開支一個月都至少在1萬人民幣,和同學合租房子,房間只有5平米大小,當年匯率低的情況下,房價是5500一個月。按照現在的粗略預計,一家三口平均每個月至少要3萬港幣左右。
再從職業和產業來看。
其資料顯示,企業高階管理層佔比較高,製造業(19.6%)、理工產業、科技產業和金融產業佔比最高,其次才是熱門的IT行業和金融行業。
再從地域分佈來看,超過一半53.1%來自一線城市,新一線城市和二線城市群體分別佔22.4%和15.3%。
這個資料也能從港府官方釋出的優才計劃審批資料裡得到印證。
最新發布的優才計劃報告顯示,IT、金融等人才佔比最多,藝術及文化人才最少。
同時,學歷都很高,博士學位/2個或以上碩士學位的有2600多人,碩士學位/2個或以上學士學位佔比最高,共有接近6000人,而本科學歷只有250人。
香港優才發的是登陸簽證,拿的是香港臨時身份證,需要續簽成功7年後才能拿到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證,也就是找到工作且需要僱主擔保。
所以,即使是換條賽道,競爭同樣存在,香港的人才密度高,父母學歷高,收入高,對教育投入更高,競爭難度就更大了。
本地孩子不管是粵語還是英語基礎,以及社會環境的浸潤,都比中途加入的內地孩子有優勢。家長在維持香港身份的同時,還要兼顧孩子教育的壓力,是需要提前做好準備的。
02
香港高考DSE的難與不難
如上所述,大部分來到香港的家庭是為了孩子的教育。那麼,香港教育的優勢是什麼呢?

艾媒諮詢也做了一張圖,大致分為了四個部分。
從15年免費教育,

到英文粵語普通話「兩文三語」的國際化教育模式,再到升學通道的暢通,不僅可以透過DSE考試通往國內外名校,更是可以透過華僑生聯考回到內地上大學。

而這也是讓無數家長動心的原因:哪怕知道香港很卷,很累,成本很高,仍要為孩子博一把。
尤其是辦了香港身份去考香港高考DSE,去考港八大佔用的是本地生名額,該池子更大。
要知道,在香港院校的申請中,本地生和非本地生歸在不同的池子裡。
本地學生包含三種,一種是持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證,一種是港人在內地子女,一種是透過優才或高才計劃入港的內地家長,孩子拿到受養人簽證,且首次簽發的時候未滿18週歲。
一般來說,本地學生透過大學聯合招生辦法(JUPAS)申請,類似於內地的高招系統,報名、填報志願等,方便院校一站式選擇。
最新資料顯示,港八大給到本地生的名額是15000學額,非本地生的學額有所提高,達到6000學額。
單從機率來看:2024年有3.9萬名香港本地生報名大學聯招JUPAS,而港八大招收本地生人數達15000人,機率更大。
DSE最大的優勢,莫過於這是全球唯一可以用簡體中文作答的國際考試,成績被全球大學所承認。
如果孩子英文一開始不夠好,那麼DSE課程是更適合他們的。英文科目外,其他科目都可以自由選擇中文簡體、中文繁體或英文方式作答;同時DSE兼顧了IB的全面性與A Level專業性,是一個文理兼修的課程。
不過,常被人看作是「捷徑」的DSE的難度並不低。從資料來說,2024年全體DSE考生達到三科3分及格線的比例只有54.7%、64%、59.1%,接近一半的學生都不及格。
港三大實際錄取分數線多在總分至少30+,核心科目最好達到5*甚至5**,相當於僅4-6%的學生能夠達到這一水平。
對於內地學生來說,DSE最難的是英文,4分就相當於雅思7分左右。還有讓很多孩子頭疼的通識科目,也就是「公民與社會發展」。
任何教育都是本土文化的體現,而這門科目更是如此,有的是專業名字,有的則是關於社會文化歷史等。2024年的考試題裡有港府推行的國民教育的思辨題。
據考評局首次披露,2024年參加DSE考試的內地學生共有1400名,佔整體報考人數的2.8%。
其中,92%是自修生身份報考。拿到5科18分及以上的學生總共有528人,佔所有自修生(6267人)中佔比8%,將將及格,距離港大的33分遠著。
03
一定要去香港才能讀DSE嗎?
對於內地家庭來說,最厚的濾鏡還是出在「DSE輕鬆上名校」這一極富誘惑力的廣告語上。
從升學功利角度看,擠入香港「本地生」身份池,的確帶來了更多元的升學路徑,尤其考回內地上學。
從2024/25學年資料來看,共有4562名DSE學生報考內地大學(也包含持有回鄉證的內地港籍DSE學生),佔據所有DSE應屆生的10%。最終,內地高校擇優錄取2340名考生,超過一半(51.29%)的學生成功上岸。
但如果路徑並非是考回內地,而是去香港或者出國讀書,還有更多選擇,不非得大動干戈去香港讀書。
其一,非本地生學額在增加。
如果目標是港八大,非本地學生的學額也在增加中,上文提到的施政報告提出新增20%的非本地生學生,其中內地學生的佔比迅速上升。
就在前兩天,香港大學釋出了一份最新資料,顯示在讀本科生人數18491人,其中來自內地的本科學生共計3180人,總數佔比超過17%。
而中國內地也是香港大學最多的非本地生生源的地區,佔比高達63.4%。而當屆畢業的香港大學中國內地本科生,共計422人。
從兩組資料不難看出,香港大學在內地的擴招很明顯,幾乎翻倍。其在一次宣講會上更是給出了一個關鍵資訊:將招收國際課程的學生比例從30%上調至50%。
再比如香港政府2023年11月首次更新上限,將港八大非本地生比例增加到40%,意味著「每招收100位香港本地生,就可以招收40位非本地生」。
而根據香港非盈利教育機構「學友社」曹春生老師的觀察發現,每所香港大學都不盡相同,如香港大學就更喜歡國際課程學生,而港科大和港中文等仍傾向DSE考生。
其二,內地自修生身份增加中。
據統計,2023年內地開設DSE課程的學校為57所,到了2024年,學校數量就增長到110所,漲幅接近100%。
其中56%的DSE學校集中在和香港毗鄰的廣東(62所),其次是北京和上海,分別有14所和11所。 內地學生是以「自修生」身份參加DSE。
自2023年9月開始,內地DSE學校的一種新的形式「與考學校」誕生了。
「與考學校」指的是該校學生不再以自修生身份參加考試,而是以在校生身份,那麼他們的校內成績是受認可的,並被計入最後的DSE總分,目前共有4所內地DSE「與考學校」。
甚至有的學校與香港考場「異地同考」,即考生在內地就直接可以參加DSE考試。
隨著越來越多人關注更全人教育的DSE課程,不僅考試時間更久,還能重考,只看重學生本身對知識的掌握,避免橫向競爭,未來DSE的空間會更大。
看了這麼多,如果家裡有移居香港的計劃,那麼可以帶孩子去體驗下香港多元的教育環境。
如果僅僅是為了孩子升學,若想回到內地讀書可以辦身份,就算不去香港,選擇仍然很多。
來源:本文授權轉載自“穀雨星球”,邀你一起做內卷下的教育長期主義者

編輯:李嘉祺   
劉潔    
終審:姜乃強
入駐光明網、網易、騰訊、今日頭條、一點資訊等各大平臺
聯絡我們
後臺私信聯絡留學君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聯絡電話:010-67071542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