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前些天,非年非節的,我深圳的表妹突然發過來兩張照片。
她說香港地鐵站因為人太多,臨時限流了。
我問她週六怎麼會有這麼多人?
她告訴我,當天是香港大學開放日!上萬人一下子湧出港大地鐵站,把出站口圍了個水洩不通。
原來如此!
外甥女剛上小學,所以這次開放日表妹沒去。不過表妹有個同事,女兒今年初一,當媽的未雨綢繆地去了開放日,當天的現場照片就是她的同事拍的。
表妹跟我講,家長最集中的地方,要數三個宣講廳——高考生講廳、國際生講廳、DSE講廳。
我驚呼,這三個講廳對應的,不正是咱們孩子在香港升學的三種途徑麼?
走高考路線,高考成績是硬門檻:
-
報考港大要求高考成績一本線上超120分以上,相當於985水平
-
港大、港科大、港理工等要求英語單科120分以上
-
港校全英文面試,根據高考成績和麵試表現擇優錄取
走國際路線,對分數的要求也不低:
-
A-Level要求AAB-3A*(不包括中文和英文)及以上
-
IB成績31-41分
-
SAT總分1350分以上
以上分數只是最低要求。翻看港三錄取的成績單,超過7成的內地孩子A-Level 4A*,IB 39-45分,這個成績基本上和英國G5、美國Top30是一個層次。
看來,表妹的同事當天真是做了不少的“功課”。
整理完她的筆記,我還發現,孩子想要上港八大,尤其是港三,還是以本地生省份走香港DSE路線更加容易一些。
香港DSE俗稱“香港高考”,雖然香港本地生和國際生都可以參加,但是,咱們心心念唸的香港八大高校,每年會把80%的錄取名額留給本地生。
這份優待,直接讓今年有5萬多人參加的DSE考試,本地生的港八錄取率接近40%,港三錄取率達到20%。
再看咱們的高考,今年報名人數超過1300萬人,985全國平均錄取率不足3%,廣東的985錄取率更是隻有1.34%。
和國內高考相比,香港高考真稱得上是一片藍海。
表妹的同事還抄了個數回來:在過去,66%的內地孩子選擇高考賽道,30%選擇國際生賽道,大概只有4%的孩子因為父母拿了香港身份,選擇了DSE賽道。
現在是4%,未來還真不好講。
表妹跟我說,大灣區這邊越來越多的父母,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和高考生、國際生一起PK,正在努力申請香港身份。
有人拼命攢積分,有人去香港找工作,有人在香港買房,有人跑去香港讀碩,有人努力從基層做到高管。

父母這麼拼,就是為了用身份的優勢實現降維打擊,讓孩子之後的教育變得省錢又省力。
唉,深圳媽媽被香港媽媽舉報了…
但是,紅紅火火的港大開放日結束沒多久,廣深媽媽圈裡就砸下來一個重磅炸彈:有個香港市民給教育局寫了一封投訴信。
信裡面說,一批內地家庭透過優才、高才通等人才計劃,在短期內取得香港身份。孩子一天都沒在香港上學,卻以本地生身份考入港八大,對真正的本地學生造成了教育不公。


信裡還特別提到一個例子,深圳某所高中本來只能考上二本的學生,用香港身份考上了港大最高分的專業之一——港大牙醫系。
說個冷知識,香港高校的好專業是優先本地生的,比如牙醫專業就只招有香港身份的孩子。
有一說一,香港家長的煩惱,其實咱們懂的都懂。
本來,港生和咱們的孩子,分屬於不同的競爭池子。現在,香港本地生的份額被一些新拿到身份的孩子擠佔了。
這種情況就像幾年前,一些深圳家長抗議某些學校招收高考移民,從外省引進尖子生,擠佔了深圳本就有限的名校名額一樣。
雖然,不敢說咱們的孩子到了香港肯定優秀,但內地基礎教育相當紮實,不少拿到身份的211水平的孩子考上港前三(港大、港中文、港科技)的問題真的不太大。
所以,咱們不能怪香港家長太敏感。
看看這兩年,香港已經快被優才和高才通擠爆了。在超過38萬的申請人中,絕大多數都是奔著香港的優質教育去的。
誰讓香港身份的教育紅利這麼明顯呢?
大家都知道的是港校的專業好,機會多,國際認可度高。
還記得咱們小時候刷過的TVB職場劇嗎?裡面的醫生和律師,一個個精英範兒十足。而現實中,學醫、學法在香港都特別吃香。

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的金融也非常強,各學校基本都開設了金融專業。雖然港前三金融的分數挺高,但整體錄取人數也挺多。
如果考上港大金融,還有機會申請大三大四去北大光華學習,畢業後同時擁有港大、北大雙學歷。
而且畢業之後,香港大公司多,機會也多,工資還高。更關鍵的是,與英美比起來,香港願意給咱們孩子更多的機會。

反正,香港教育主打的就是讓每個孩子都有美好的未來:港前三對標清北,港前五對標985,港前八和頭部211有的一拼,而且私立也有不少的好專業。
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本地生的學費能便宜好多。
相比英美一年至少四五十萬的學費花銷,國際生讀港八大,價效比賊高。

那麼本地生呢?
在明年港校漲價之後,非本地生四年的本科學費總計約79.2-87.2萬港幣,而本地生四年僅需約17.8萬港幣。
兩個一比,本地生足足可以省下將近70萬港幣的學費支出。
佔了名校名額還少花那麼多錢,你是不是立刻get到香港媽媽的憤怒了?

成為香港“本地生”是件容易的事情嗎?
憤怒的香港家長,在投訴信的末尾,建議教育局重新定義本地生身份,想要成為本地生,至少要滿足下面三點中的一點:
-
要麼家長拿到了香港永久身份證
-
要麼孩子大學前在香港念過書
-
要麼家長在香港有一份高薪工作

現在的香港是怎麼定義“本地生”的呢?這個是官方的說法:

你發現沒,只要父母透過人才計劃拿到了香港身份,未滿18歲的孩子,就可以憑藉受養人的身份,享受“本地生”待遇。
通俗點說就是,父母一方辦下了一張身份主卡,孩子就自動獲得了一張副卡,相當於大人和小孩都有了香港身份。
雖然,剛開始拿到的只是臨時的香港居民身份證(下圖左)。


想在身份證中間加上“永久性”三個字,就需要在接下來的7年裡成功透過三次續簽。
一旦7年後沒有換成永久身份證,那麼前面的身份也失效了。
所以網上才會有人說,自己的香港身份爛尾了。
不過我身邊不少把香港當成後路的媽媽都覺得,先拿到上桌吃飯的資格比什麼都重要!至於後面能不能續簽成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大家都不想錯過香港急需用人的視窗期,都急著透過優才、高才通,讓孩子到香港讀書。難怪到港大人2.6萬,跟過來的孩子卻接近3.5萬。

小孩比大人多了將近1萬人,這也更加說明一點:絕大多數父母獲取身份的目的之一,就是奔著孩子能以本地生的身份參加DSE考試。
但對於想要DSE考試+華僑生聯考兩條腿走路的家長來說,就必須死磕續簽,拿下永居身份。因為只有這樣,孩子才有資格參加華僑生聯考,以相對較低的分數,報考內地包括985/211在內的366所學校。

向下滑動檢視
優才、高才通變天了!現在哪個更容易申請?
不知道是那封投訴信起了作用,還是因為優才的申請材料堆積如山,就在上個月,優才和高才通的申請條件都發生了較大變化。
新變化對想要申請香港身份的家庭有什麼影響嗎?我趕緊做了一下功課。
先說優才,只能說是喜憂參半吧。
憂的是,它直接抬高了申請門檻,普通家庭可能要和申請拜拜了。
喜的是,從此高學歷人才,科技、金融、國際貿易領域人才,年入百萬、擁有實體企業的人才,獲批的機會將會增大。
變化一:取消打分制,改成12選6
原來的打分制滿分245分,達到80分可以申請;現在給出12項具體標準,滿足6項可以申請。

變化二:只要碩博,還得畢業於名單裡的學校
比如,內地上榜的大學包括這23所:

變化三:急需高科技人才,尤其是這些STEM專業的人才



向下滑動檢視
變化四:歡迎行業精英
-
企業:上市公司、福布斯全球2000強、財富世界500強、胡潤中國500強
-
行業:創新科技、金融、國際貿易等領域

變化五:歡迎高收入群體
全年收入達到100萬港元的人才符合標準,類似於高才通A類。

變化六:歡迎實體企業家
-
如有上市公司,需要申請人持股10%及以上;
-
如有業務實體,需要年盈利達500萬港元或以上,申請人佔股50%及以上,且有法律上和財政上的控制權。
再看高才通計劃,可以說是讓更多人達到了申請門檻。
普及一下,高才通計劃主要針對兩類人:一是高收入,要求過去一年的收入達到250萬港幣;二是高學歷,要求申請人畢業於世界百強大學。
說實話,250萬港幣的年收入,直接卡死了大多數的申請人。但是,最新的高才通放寬了高學歷的條件。
百強院校名單又擴大了,現在包括了全世界198所頂尖大學。劃個重點——
新增9所內地高校:中國人民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東南大學、南開大學、天津大學、同濟大學、四川大學。
已有13所內地高校: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中山大學、武漢大學、南京大學、中南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華中科技大學。
新增4所國外高校:皇家藝術學院、倫敦藝術大學、帕森設計學院、羅德島設計學院。
懂行的表妹很肯定地跟我說,原來優才要比高才通更容易申請,所以這兩年申請的人特別多。

但是經過這輪調整,現在哪個更容易申請還真不好說。
大體來看,本科畢業於名單內院校的選高才通;符合要求的碩士、博士選優才。年收入250萬港幣的選高才通,年收入100萬港幣的選優才。
而且,現在香港對人才給出了這麼明白的標準,是不是代表以後續簽的成功率也會比較大,不至於身份爛尾呢?

最後,我想提醒大家在申請之前,先把條款嚼爛吃透了,再根據自身條件做選擇。
比如表妹的同事,本碩都在中山大學讀的,她現在已經開始準備優才的申請材料了。
而本來想碰碰運氣搞個香港身份的家長,可能要好好捋下升學思路了。
就像我表妹,她說優才12條裡自己只能滿足4條,申請這事只能放一放再說,現在最要緊的是讓女兒學好英語,紮實打好小學基礎。
中考後要是能進深圳四大,就留在體制內。要是進不了,就啟動Plan B,和張雪峰的女兒一樣,用國際生的身份參加DSE考試,爭取考進港三。

表妹早就打聽過了,現在廣東有將近60所國際學校開了DSE課程。而且,DSE還在深圳香港培僑書院龍華信義學校和廣州暨大港澳子弟學校等地,開了內地考點。




向下滑動檢視
你瞧,升學的路線從來不只是一條。
符合條件的家長,完全可以搏一把香港身份(自己網上申請優才是免費的哦)。一旦成功了,孩子也算有個不錯的升學備選方案,往後學習起來,心理壓力肯定會減少一些。
現在不符合條件的,一樣可以選擇適合自己家庭的教育路線。只要家長放平心態,別鑽牛角尖,孩子的心態也會更好,最後不管去哪裡讀書,學習和生活都不會太差。
說到這兒,對香港教育有興趣的姐妹,歡迎留言諮詢哦~

姐妹們有商品、育兒等方面的任何問題,都可以隨時找“大管家”,她貼心又靠譜,包解決,包滿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