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高才子女落榜幼兒園面試,評論區太炸裂了…….

🌟
文章開始前,想跟大家說件事——
好多小夥伴後臺反饋找不到我們的文章了,星標也不見了
在這跟大家解釋一下:之前賬號做了遷移,原來的星標就失效了,如果大家想第一時間收到最新推送的話,記得重新星標下哦🌟
在社交平臺看到個熱帖:
一對985名校畢業、在網際網路大廠工作的夫妻,透過高才通計劃拿到香港身份了,想讓小孩以後輕鬆點,選普通幼兒園不甘心,就去面試了香港名牌幼兒園,結果落選,備受打擊!
這篇原帖下面的口水戰十分精彩,展示幾條金句:
  • 香港名幼裡,爹媽出生在內地,985小鎮做題家是最差的家庭配置。爹媽985在招生官眼中基本上等於‘起碼是個大學生’。”
  • “爹媽來自小鎮就是減分項。很多龍校/名幼網申從爹媽小學資訊開始填,原始出生是小康,還是中產,一眼就能判斷。”
  • “高才又怎樣,現在滿大街高才優人送外賣呢!”
  • “在大城市,沒資源、沒人脈、沒地位就是三無人員。”
  • “牛馬就是牛馬。雙牛馬就不要卷精英教育了。”
  • “郭晶晶的孩子都要去面試。”、“身份變了,階級沒有變。”
  • “在資本氛圍濃厚的國家和地區,上層人士甚至更卷。小鎮做題家沒用的。”
類似殺人誅心的評論還有許多,不少人直言在評論區看到了世界的參差,也有人說聞到了滿屏的酸味。
不可否認的是,最頂級的教育資源必然會競爭激烈。
但這對夫妻的故事顯然是個例,這篇帖子是否是在引流,也讓人不得不產生一絲絲懷疑。
自2022年12月底至今年9月底,各項人才入境計劃共收到超過38萬宗申請,批出接近24萬宗,約16萬名人才攜同家人抵港。
這麼多人才初入香港人生地不熟,生活肯定會存在不便或是困頓之處,但從我身邊父母的經歷來看,大家對孩子在香港接受的教育還是十分滿意的。
先講我一個鄰居家的故事。
鄰居家孩子是小學二年級就去香港讀書了。
香港學校是三文兩語,即普通話、粵語和英文
鄰居這麼早送孩子過去沒有懷著多大的期待,就是單純希望孩子能長期浸泡在這種多語言的環境中,打下良好的語言基礎,接觸更多元的文化
剛入讀香港的學校時,學校還安排老師免費輔導孩子語言

,進行過渡,同桌也是講普通話比較好的孩子。

鄰居家孩子一開始不懂粵語,但因為性格開朗,剛去一週就與三四個內地和本地的孩子交了朋友,英語口語和粵語在不經意之間就提升了。

香港的學校每天三四點鐘放學,孩子回家早早完成作業,還剩餘大量時間安排自己的事情,晚上一家三口還出去樓下散步放鬆,活得好愜意。
週末一家人還經常去戶外活動,鍛鍊了體,緩解了疲勞,親自關係也更好了,最重要的是保護好了孩子的身心健康。
後來因為一些眾所周知的原因,鄰居家的孩子就轉回內地繼續上小學,跟我家孩子成了同學,在班上的成績並不那麼出眾。
孩子在內地讀到五年級口罩期結束時,又考回香港了。
前段時間跟鄰居聊天才知道,她家孩子已經升入一所Band1的中學了。
在香港,入讀Band1中學就意味著半隻腳進了港八大、甚至港三大了
鄰居說她現在的生活很舒服。
在內地那段時間,她總擔心按照孩子成績根本考不到好中學,而在香港就好很多,因為這裡中學是六年一貫制,沒有中考,可以一路直接升到高中。
現在孩子進了香港名校,升大學的問題就解決了一大半了。
雖然日常陪孩子有點累,但內心是不焦慮的,很鬆弛的。
在香港學校就讀,所有的通知都透過APP接收,家長沒有那麼累,還能在這期間為自己而活。
鄰居說選擇來香港的人,小部分是開闢或拓寬新事業,絕大部分人的初心是想讓孩子的教育之路更寬。
香港教育中西合璧,多元環境中有利於提升孩子的國際化視野,如果在公立校就讀,學費還能全免。
在香港的就讀壓力並沒有網傳得那麼多。
只不過是很多家長好於面子,把所有期待都壓在了孩子身上,還有些中間利益商故意飢餓營銷,攪得人心惶惶。
除了像我鄰居這樣從小就去香港的家庭,還有許多辦了香港身份的內地中產看重的是香港高等教育
有了香港身份,進可攻英美等主流國家的名校,退可守港八大和內地985/211,有了更多樣化的選擇。
  •  首先,孩子入讀港八大的機會有近40%。
新港人的孩子拿著DSE成績報考香港的大學,每年僅有5萬多人競爭,港八大的錄取率能達到近40%,港前三錄取率大概20%
而內地高考人數頻繁重新整理紀錄,今年超1300萬人報名,達到1342萬人,但985錄取率不足3%。
香港八大名校每年80%的名額是給到本地生的,剩餘的20%,內地生要和國外的學生一起競爭,難度可想而知,並且名校好專業都是優先給到本地生的,國際生只能挑剩下的。
DSE考試相對內地的高考,試題簡單,港籍生用DSE考試成績報考時,只要在語文、英語達到第3級以及數學必修部分達到第2級的成績、公民科合格(簡稱332A),便符合申請的資格。
當然港八大還有更高一些的要求,但難度是不及內地高考的
根據考評局公佈的考生表現,今年約有1.8萬名考生獲得「332A」的基本入學門檻。
按照香港八大的本科聯招資料,平均1.4人競爭1個席位,錄取機率非常大!
  • 另外,有了永居身份還可以用DSE成績報名免試招生的內地學校。
今年內地招收DSE考生的院校已經從原來的138所增加到了145所,想走這條路的家庭選擇機會再次擴大。
新增的7所院校型別多樣,加入了多所中外合作辦學,院校分別是: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佛山大學、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南京資訊工程大學、西交利物浦大學、中國美術學院、寧波諾丁漢大學。
  • 其次,有高考執念,就在大陸讀,拿香港身份也是能辦到的。
香港身份續簽滿7年獲得永居身份後,孩子就能參加華僑生聯考。
參與華僑生聯考的學校近400所,今年報考華僑生聯考的人數才首次突破1萬人,與普通高考招生分開,競爭力小。
華僑生聯考只考5科,理科不考生物,文科不考政治,考試內容由70%初中知識+30%高中知識組成。
試題難度和錄取線遠遠低於國內普通高考,平均最低可以低出100多分以上,非常適合普娃衝刺上重點本科或是部分985/211名校
  •  最後,用DSE還能申請超過300所海外高校。
比如加拿大的UBC、多倫多大學;英國的劍橋大學、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美國紐約大學、西北大學、耶魯大學等。
這幾年因為國際局勢不穩定,多個主流留學國家要麼縮招國際生,要麼提高簽證門檻,國際體系的家長都把目光瞅準到亞洲地區,離家近的香港就成了個香餑餑。
尤其是今年港府宣佈擴招非本地生後,港八大瞬間就被擠爆了,比如港大有1200名非本地生,港中文錄了約800人,港科技逾600人等。
有了身份後,內地生搖身一變成為港籍生,根本不用擔心跟非本地生卷
文章開頭提到的原帖後面有位網友講述自己身邊一位朋友的操作:
“從幼兒園到高中一直在大陸讀書,按平時成績高考撐死上個211吧,後面走了港澳臺聯考去了985王牌學院。
我跟她上同一個本科學院,我比她早幾年內地直接高考,高考分數換算一下大概比她高100-120分。
她打算後面申個港碩再回香港上班就行了,本地人學費便宜,也有房子住。”
再說回原帖中一些有關香港身份爆火的評論。
比如:內地985大廠小鎮做題家是最差的家庭配置;高才/優才就是做牛馬;滿大街優才/高才送外賣。
這些評論總有種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的感覺。
高才或是優才計劃獲批並沒有那麼容易。
先說說高才。
它的准入門檻要麼是年收入達到250萬港幣,要麼是從合資格的名校本科畢業,內地有22所。
不少人直言每年內地985名校畢業生那麼多,這標準太容易了吧。
名校生確實多,但資訊差就遮蔽掉了部分人
還有不少人近5年來失業,沒有工作證明也是無法達到標準的。
如果簡單,也不會有人靠造假學歷或是偽造納稅證明騙取身份了。
另外高才去送外賣大機率是無法續簽的
高才的就業也沒有外界傳得那般嚇人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表示,已抵港六個月或以上的A類受訪者的就業百分比接近六成,其中,約四分之一A類已就業的受訪者為創業者,來港後開立公司,為本地人創造就業機會。
已就業的A類高才則多從事香港具優勢的產業,包括商業及貿易、創新及科技以及資訊及通訊科技,有助填補本地職位空缺,壯大本地人才庫
勞工及福利局去年11月還對到港超過6個月的人跟蹤調查後發現,超半數的人均順利就業,其中31%的人從事金融服務行業
這些成功就業的人收入極為可觀,每月中位數約為5萬元,是香港收入中位數的兩倍多,其中約25%的人每月收入達10萬元或以上,更有約10%的人每月有20萬元或以上的收入。
也就是說,只要高才通計劃能獲批,絕大多數人是無需為工作發愁,續簽自然不用擔心。

再說說優才計劃。

新版優才門檻是12項標準裡面要滿足6項才能申請:
50歲以下+名校碩博+名校碩博STEM專業+會講2種語言+英語能力好+名企+高管+海外工作+年收入100萬港幣+自家公司盈利500萬港幣+有一家上市公司。
這個難度幾乎能媲美美國或加拿大等的移民政策了!
香港身份沒有最差、最好的區別,鄙視鏈只不過是部分人的自娛自樂。
香港身份從來就不是身份躍遷的手段或是雪中送碳的工具,而是種錦上添花的配置,是一種絕佳的跳板。
本文系授權釋出 by 灣媽ClubFrom 灣媽看世界,微訊號:greatbaymom,大灣區最優質的教育號,精英家長都在這裡。歡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經許可不得轉載,INSIGHT視界 誠意推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