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理問題要“中庸”,不要極端——烏克蘭、香港與對資本的看法

文/老C

走極端路線,不但無法解決問題,獲得不了任何東西,大機率反而會失去本來已經得到的。香港反對派是這個下場。烏克蘭的演員很有可能也會是這個結局。

1、
俄烏戰爭爆發以來,中國政府的官方立場是很明確的,是中立立場,投票投棄權票。中國尊重包括烏克蘭在內的所有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同時也強調俄烏衝突背後具有複雜的歷史背景和戰爭起因。做為制裁的受害國之一,中國反對使用單邊制裁也是非常合理的。
然而,情緒和鬥爭永遠是網路輿論場的主旋律,中國網際網路輿論場上也再次分裂為“挺烏派”和“挺俄派”,大家吵吵鬧鬧,好不熱鬧。
輿論場是轟轟烈烈沒啥大不了的,嘴炮叫得再響,也無礙大局。然而,如果國家政策也和網路輿論場的情緒一樣,那就麻煩大了。
治國還是要守正持中。中庸之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這方面我們應該好好保持。
2、
大家可能都聽說過“四書五經”這幾個字。中國古代的科舉,考的就是四書五經。五經是選修,五個選一個就行。四書是必修課,都在考試範圍內。
四書中,一本是《論語》,孔子寫的,一本是《孟子》。另外兩本名聲小得多,一本是《大學》,另一本是《中庸》。這兩本書,是《禮記》中的兩篇文章,都很短,大學不到2000字,中庸3000多字。大概也就是我一篇文章的篇幅。中庸的作者不詳,大多數人認為是子思或他的弟子。
這兩篇作者不詳的文章為啥這麼重要?因為這兩篇確實總結了中國傳統儒家文化的精華。
中庸兩個字。中這個字比較好理解,就是中間的意思。庸的含義有兩種說法,有人認為是“用”的意思,也有人認為是“常”的意思。
孔子認為,君子之道符合中庸,就是不偏不倚。小人之道背離中庸,無所顧忌、無所畏懼,喜歡走極端,二極體思維。中庸看似容易,但人們很難長期實行。
為什麼中庸之道很難實行呢?因為極端的言論大眾很容易理解,容易調動情緒。中庸的觀點大眾很難把握。《動物莊園》裡面,複雜的革命理論動物們很難懂,“四條腿好,兩條腿壞”多麼清晰,多麼一目瞭然。
我們今天的很多政策,都是“既要….還要…."這樣的中庸政策,就很難把握理解。
比如,既要鼓勵民營經濟發展,又要防止資本無序擴張。這個走中庸之道的政策在企業家,老百姓和輿論場的不同理解,就變成了兩邊激進的輿論鬥爭。
左邊朋友的觀點就是聲討黑心資本家,恨不得所有民營企業都國有化。
右邊朋友的觀點也很激進,最近有一篇刷屏的文章,反映了右派的觀點,說資本的無序擴張是一個偽概念,沒有資本的無序擴張,只有政府的無序擴張。凡是資本都是好的,政府都是壞的。市場能解決一切問題。
這篇文章水平不咋地,情緒遠大於事實,資料錯漏百出。然而這篇文章,在我的朋友圈被瘋狂轉發,大家用轉文章的方法,來出心頭一口惡氣,宣洩鬱悶的情緒。
3、
左邊右邊朋友的觀點,都是錯誤且極端的。
過去30-40年改革開放的經驗,以及中國取得的經濟發展已經告訴了我們,必須調動企業家的積極性,必須給資本賺錢的機會。我們的各級領導都反覆重申搞共同富裕不是劫富濟貧。
同樣,右邊朋友說什麼“沒有資本的無序擴張”,同樣無知的可笑。
早在1890年,美國就制定了《謝爾曼反托拉斯法》,1914年又制定了《克萊頓反托拉斯法》。羅斯福新政期間,美國政府對資本無序擴張的打擊力度,在很多方面,比今天的中國強悍的多。摩根、波音、杜邦,一個個企業巨頭,都被搞得灰頭土臉。那時,美國政府下手分拆了一堆企業巨頭,強迫企業家交出企業控制權。而中國到今天為止,也只是市場流傳各種分拆的傳聞,還沒有一個真正下手。
要是不存在“資本的無序擴張”,美國政府反托拉斯沒事閒的嗎?
反對資本的無序擴張,打擊壟斷,並不代表反對企業正常經營,反對企業的正常擴張。
讀和轉激進的文章,宣洩情緒,對解決問題有幫助嗎?
4、
有人說,現在有的政策太過分了,已經不是反對“資本的無序擴張”,而是打擊“資本的正常經營”,打擊整個市場的信心。
這個說法我也不反對。在部分領域,確實是這樣,已經做的過了。國務院金融委前兩天開會,副總理也講了這個問題。
然而,反映這個問題,希望國家解決這個問題,正確的方法是什麼?是說“沒有資本的無序擴張,只有政府的無序擴張嗎”
如果一個律師要為別人伸冤,平反冤假錯案。應該說什麼?
律師可以說:“要無罪推定”,“不能刑訊逼供”,“證據不確鑿不能定罪”,這些都合理,也算是解決問題的態度。
如果律師指著法官的鼻子說:“這個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犯罪”,“犯罪的是你們這些法官,普通人永遠不可能犯罪”。這個律師根本不是想幫人伸冤,純粹是無事找事。
監管部門把右邊朋友那篇文章封了,我覺得也許是件好事。
我們想想,如果決策者看到網路輿論場上鋪天蓋地的輿論都是“不存在資本的無序擴張,只有政府的無序擴張。”決策者會怎麼看這個問題呢?我相信,決策者並不會相信右邊朋友的觀點的。相反,決策者會認為,資本的無序擴張已經影響到了社會輿論,必須加大力度防止資本的無序擴張。
5、
2019年11月,在香港鬧事的高潮,我寫了一篇文章:“法律層面的鬥爭 – 香港局勢新情況”。裡面最後一段是這麼寫的:
香港反對派們,想片面的強調兩制,淡化一國。他們真的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香港繁榮穩定,沒有人會動基本法這個基石。但如果香港亂了,基本法這個基石才會真的不穩。如果基本法不穩了,真的要改了。請問,解釋權、修改提案權、修改權都在中央政府手裡,基本法會往哪個方向改不是一目瞭然嗎?那些想要徹底兩制,不要一國的人,大鬧得結果,最終也許連現在手裡有的兩制都會丟掉。
今天香港的發展,和我當時的預測一模一樣。不知道今天的那些香港反對派,有沒有一點懊悔之心。如果反對派2019年不鬧事,中央政府也願意維持現狀不折騰,但如果反對派鬧事,那麼最終的結果就是反對派本來手裡有的,也會丟掉。
2015年6月18日,香港政改方案表決。建制派希望透過方案,“袋住先”。先確定雙普選時間表,再慢慢爭取更靈活更寬泛的普選方案。而反對派卻要求一次性拿到所有,不同意任何妥協。618,反對派否決了香港政改方案。
按原來的政改方案,2017年實現特首普選,2020年實現立法會普選。618反對派的否決,讓香港永遠失去了這個“雙普選”的機會,也讓香港走上了一條不同的道路。如果當時反對派不這麼民粹,不這麼極端,香港的今天是不是會有所不同?
6、
今天,社會上的觀點是多樣的。有左邊的,有右邊的。
這是好事,參差多型乃是幸福本源。然而,不管是左邊還是右邊,都要避免被情緒支配,避免把簡單的口號當成行事準則。
中國需要的是中庸之道,需要的是穩定,需要“既要…..還要….."的管理方式。
對資本的態度,應該是既要鼓勵資本健康發展,還要防止資本的無序擴張。當然,什麼叫健康發展,什麼叫無序擴張,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
即使不同的政府部門,對什麼是健康發展,什麼是無序擴張的理解都有所不同。我覺得這很正常。
右邊的朋友,你們努力的目標應該是,努力把更多的情形劃入“健康發展”,把更少的情形劃入“無序擴張”。說什麼“不存在資本的無序擴張”,除了宣洩情緒,對解決問題,能有任何幫助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