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2025還剩一個多月了,但很奇怪,身邊幾乎沒有人討論明年會怎麼樣,更沒有人談論十年、二十年後的世界會怎麼樣,大家好像都不怎麼關心未來了。
前幾年朋友經常會問一個問題:“未來會更好嗎?”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這個問題變成了“明年會更好嗎?”、“明天會更好嗎?”
不僅是她,很多人都不再過問未來了,大家只想知道當下。
讀者@Alley 說她每天醒來沒有任何期待,只想在床上躺著度過這一天。
@我在撿六便士 的公司在年底會進行一波裁員,他目前唯一關心的問題就是會不會裁到他。
比起未來科技會發展成什麼樣,AI會不會取代人類這樣宏大的命題,大家更想確定這一天、這個月、這一年是否如自己所願。
記得千禧年來臨的時候,大家對未來還有著無限憧憬,會幻想機器人什麼時候能幫人類工作,會討論自動化能覆蓋哪些領域,甚至會預測人類什麼時候能遨遊太空穿越黑洞。
然而在科技飛速發展的這些年,大家對未來的討論和幻想卻似乎減少了。
在社交平臺上安撫人心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活在當下,不管未來會怎樣。

看起來,大家確實沒那麼關心未來了,但實際上,每當生活中出現未來的一些影子,還是會有無數人關注。
比如每年新出的科幻電影、科幻小說依然會引起大範圍的討論,大家會好奇劇情中哪些情節在未來真的會發生,它對我們普通人的日常工作、生活到底會產生多大影響。
新出的科技產品依然會讓很多人產生擔憂和好奇。尤其是這兩年,上班族最擔心的事莫過於AI會多大程度幫助人類工作,又有多大可能替代一些人的工作。

在親眼見證了大資料、人工智慧的驚人發展後,大家其實很難做到只關注當下不關注未來的。
未來學家們在這個趨勢和背景下,自然也變得更受矚目了。大家開始關注他們對未來的預測和判斷,也開始分析研究他們的觀點和看法。
有人想從中探究下一個風口在哪兒,希望風口出現的時候自己不會被落下;
有人想獲得一些關於求學、求職方向的指引;
還有人只是想知道,未來人類真的會越過越好嗎?
庫茲韋爾是奇點理論的倡導者,他將其定義為技術進步的指數級增長,導致人類文明發生深刻變化。根據庫茲韋爾的觀點,奇點將在2045年左右發生,屆時人工智慧將超越人類智慧,從而導致前所未有的技術增長和社會變革。
他預測,到2029年我們將實現人類水平的人工智慧。這種AI不僅能夠模仿單個人的能力,更可能超越人類的整體智慧水平。
未來學家伯納德·馬爾預測人工智慧仍將是2025年最受關注的技術。從會議室到教室、從醫院到家中,人工智慧只會越來越深入地融入我們的生活。

矽谷精神之父、《連線》雜誌創始主編凱文·凱利在作品《5000天后的世界》預測:
再過50年的時間,比起被剝奪工作機會,新技術會創造更多新的就業可能。雖然有些工作必然會消失,但是總體而言,工作機會會越來越多。到了那個時候,又將有新的AI誕生,人類註定還要產生同樣的擔憂。
看到這些未來學家們對未來的預測,有些人感到無比興奮,對這樣的未來充滿希望和期待;
@Andrew:“ 以後看病、旅遊、學習都會變得很簡單吧。”
但還有很多人對此感到悲觀,擔心這樣的未來不會如想象中那麼好。
@Sea:“未來淘汰我的也許不是人工智慧,而是掌握了人工智慧的那批人。”
@別搖了我沒醒: “一個被潘多拉開啟的魔盒,誰知道會放出什麼惡魔呢?”
萊傑調查公司為《洛杉磯時報》進行的最新調查顯示,近一半美國人(45%)擔心AI對他們自身的職業產生影響。
美國“靈魂機器”公司總裁格雷格·克羅斯說:“這(不只)是一個好萊塢現象,AI真的在吞噬整個世界。”

其實跟身邊很多人聊到“未來”這兩個字時,大家的第一體感也都是焦慮。
焦慮“看不清”、“摸不準”、“不可控”,焦慮自己拿著舊地圖,該如何抵達新世界。
從事設計工作的@MoMo 發現,今年很多同行都開始使用AI輔助作圖了,而她還在摸索階段,不知道自己能不能熟練掌握,更不確定自己的工作以後會不會被AI取代。
來自社會和家庭壓力,更會加重這種焦慮。
@壯壯在路上 碩士畢業後,家裡人對他的期望一直很高,可他直到現在也沒有找準自己的人生方向。他說:“不想考慮未來,也不敢去想,因為大機率我會讓他們失望。”

而經濟問題,毫無疑問是導致焦慮最常見的因素。
@謝囍 29歲選擇gap year,躺平但是躺不平,每天焦慮錢,焦慮未來方向,什麼都無法讓自己真正的平靜下來,感覺就像是溺水的人在掙扎 。
更可怕的是,會對自己的能力和價值產生懷疑。
@,, 純理科生一枚,當初懷著一腔理想主義很執拗地選擇了學習法律,但是現在卻有點崩潰,感覺自己跟不上,覺得這裡的人都很厲害很努力,自己就像一個沒有用的廢物,不知道自己的未來是什麼樣子的?
每個人都在找路,但每個人都迷失在路上,於是焦慮成了一種常態。
這種焦慮的背後,其實並不是大家真的不關心未來了,而是經歷了種種不確定後,人們更渴望一個可見、可控的未來。
但顯然,確定性的時代早已經結束,未來註定是充滿不確定的世界。

未來難以預料,焦慮無法避免,但我們或許不必那麼悲觀。
凱文·凱利在作品《5000天后的世界》中寫過一段話很有道理:
“回顧過去200年的歷史,我們就能發現,人類世界在不同階段都在進步。每年的變化可能並不明顯,但是人類的壽命的確更長了,生活的世界更安全了,暴力也漸漸減少了。在過去200年中,人類世界每年都有一點兒改善和進步,一步一步走到今天。
雖然平均下來每年進步的幅度都不到1%,但重點在於200年間進步從未停止。從這個規律看,未來也將會繼續進步,這就是人類發展的方向。”
我們有理由對未來保持樂觀。

凱文·凱利 不認為未來會是所謂的“烏托邦”,他喜歡用“進託邦”這個詞。進託邦的含義就是,明天不會像我們想象的那樣完美,但會變得比今天稍微好一點兒。
我們確實無法準確預判未來的科技會發展成什麼樣子,但是樂觀也許是我們應對未來最好的裝備。
馬斯克之前在採訪中說的一段話,也鼓舞了很多人:
“你對未來一定要樂觀,悲觀只能給你帶來更多的負能量。我寧願選擇樂觀,哪怕那是錯的,也不想選擇悲觀,即使那是對的。”
悲觀者也許正確,但樂觀者才有未來。
撰稿:清嘉
責編:梁珂



保持在場,持續保持在場。
——凱文·凱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