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未來的自己寫封信,然後回信

你還是年輕時的你嗎?人們對過去和未來的自己的感覺不同,這種特徵被稱為自我連續性。研究表明,自我連續性較強的人更有可能做出負責任的長期決策。圖為德國畫家阿爾布雷希特·丟勒 (Albrecht Dürer) 創作的五幅自畫像,從左到右分別為 13 歲、22 歲、27 歲、29 歲和 51 歲。CREDIT: ALBRECHT DURER / 公共領域
導讀:
 心理學家認為,自我連續性較強有助於身心健康。例如,一些研究顯示,與未來的自己做朋友,有更多的聯接感,更可能讓一個人為了未來的利益放棄短期利益,做出負責的長期決策。因此,有社會心理學家建議可以給未來的自己寫封信,並回信,以降低個人的焦慮感。
 也有研究表明,對於過去的過錯和壞習慣,更早地甩掉會,可能更有助於一個人輕裝上陣,不再犯相似的錯誤。
Katherine Ellison | 撰文
戚譯引 | 翻譯
曾有人詢問捷克著名作家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為什麼他直到三十多歲才開始寫小說。他回答說,年輕時的他缺乏必需的經驗。“那時候的我是個混蛋,我可不想見到他,”他補充說。
當我們回望過去的自己,許多人都會為當年的不成熟而感到震驚。我們在多大程度上認同過去以及未來的自我,並感到與這些自我之間的聯絡,有很大的個體差異。心理學家將這一特質稱為自我連續性(self-continuity),並認為它對我們的長期身心健康有著重大影響。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感覺過去與現在的自我之間存在連貫效能促進精神健康,尤其是情緒彈性(emotional resilience)。另一方面,我們與未來的自己之間的聯絡可以左右我們各方面的選擇,從飲食管理到退休儲蓄,進而對我們的未來福祉產生長期影響。
康奈爾大學老年病學專家科琳娜·勒肯霍夫(Corinna Löckenhoff)從事自我連續性研究,她說,這一特質能讓我們“理解自己從何而來,向何處去。它讓我們有方向,有目標,認識自己”。
SAIXIANSHENG
活在當下
19世紀的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將人類經驗比作側身騎在馬鞍上,“同時看向時間長河中的兩個方向”。而現代研究者發現,人們朝兩個方向觀望的能力,或者說意願,存在著個體差異,就像外向和內向等心理學特質一樣。
“有些人感覺和未來的自己之間在很大程度上有重疊,存在連續性;而有些人甚至不會設想那樣一個自我,感覺那幾乎就像一個陌生人,”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心理學家哈爾·赫什菲爾德(Hal Hershfield)說。
大多數關於自我連續性的研究都著眼於未來,而非過去。研究者通常透過詢問人們感覺與想象中的未來自我之間存在多少相似之處,來衡量未來的自我連續性。例如,在 2009 年對 164 人進行的一項研究中,赫什菲爾德團隊使用了一系列韋恩圖,圖中展示了一系列重疊程度各不相同的兩個圓形。他們要求參與者選擇一張圖,以代表自己與10年後的自己之間的相似程度和關聯。從幾乎沒有重疊到幾乎完全重疊,人們的回答各不相同。
除先天與後天的基本影響之外,人與人之間的差異還取決於多種因素。研究顯示,預期壽命較短的老年人往往具有更強的自我連續感。東亞文化中的成員也是如此,一些學者推測這與該群體傾向於擁有更全面而連貫的世界觀有關。研究者還發現,深受抑鬱、貧困和童年創傷困擾的人往往對未來的自我感覺較差。
心理學家評估自我連續性的一種方法就是展示七組成對的圓,並詢問人們哪一組最能體現他們與未來自我之間的關係。選擇圓圈重疊範圍更大的圖片,意味著參與者有更強的自我連續性。
SAIXIANSHENG
早上的我和晚上的我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與自己的連貫性程度可以支援或傷害我們。與未來的自我連結更加穩固的人,更有可能為未來收益付出短期代價,反之亦然。
喜劇演員傑瑞·宋飛(Jerry Seinfeld)在他的即興表演中闡述了這種矛盾,他講到“早上的我”如何因為“晚上的我”及時行樂的作風而吃盡苦頭:“我一大早就被鬧鐘吵醒,頭昏腦脹。哎,晚上的我真是可恨!晚上的我總要坑一把早上的我……”
對於許多美國人來說,同樣的緊張關係還存在於“工作的我”與“退休的我”之間,這個問題影響更加廣泛,後果也更為嚴重。2022年對1,100多名退休人士進行的調查顯示,70%的人表示希望自己能夠更早開始儲蓄。赫什菲爾德表示,這場新出現的危機促使他將研究重點放在自我延續及其行為後果上。他和其他研究者發現,自我連續性更強的人更有可能採取對未來有益的行為,不僅包括為退休儲蓄,還包括更多地關照當下的健康。
赫什菲爾德的研究顯示,自我連續性更強的人也更有可能做出符合道德和負責任的行為。在2012年的一項研究中,他和同事們評估了85名西北大學學生的自我連續性,隨後對他們的行為是否符合道德進行測試。他們發現,自我連續性得分較低的學生中,只有50%的人前來參加後續測試,而在得分較高的學生中,這一比例為73%。並且,得分較低的參與者,在“欺騙遊戲”測試中有77%的人願意對匿名搭檔撒謊,以獲得更多的獎金,而得分較高的參與者當中只有36%願意這樣做。
感到與未來的自我之間有更強烈的連結,可能還會促使人們對環境負起責任。在2022年的一項研究中,研究者在一所不具名的美國公立大學招募了175名本科生,將他們隨機分為三組:一組被鼓勵想象自己60歲的樣子,而另一組被要求想象當前的自己,第三組想象當前的其他人。接下來,所有的學生都參加了一個遊戲,模擬從池子裡撈魚。
實驗發現,那些關注未來自我的學生限制了每一輪捕撈的魚的數量,以便讓魚池存續更長的時間,而那些關注當下的學生更有可能迅速把池子撈乾。
SAIXIANSHENG
給自己寫封信,然後回信
最近十多年來,科學家們探索了多種方法,以改變研究參與者的自我連續性,促使他們更加謹慎行事。他們報告稱,有多種方式取得了成功,例如讓人們與計算機生成的老年版自己互動,有時候還藉助VR眼鏡。
最近,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開發了一個新專案“未來的你”(Future You),讓年輕人與AI生成的60歲的自己線上聊天。近期對344人參與者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和沒有進行互動的人相比,那些與未來自我互動的使用者報告了“更強的未來自我連續性”,焦慮感也顯著下降,這很可能是未來自我連續性增強的結果。
“未來的你”是高中教師和輔導員長期以來採用的一種技術的高科技版本。他們鼓勵學生給未來的自己寫信,就像給筆友寫信一樣。在對日本高中生進行的一項試點研究中,加拿大勞瑞爾大學(Wilfrid Laurier University)社會心理學家安妮·E.威爾遜(Anne E. Wilson)將這一練習又向前推進了一步。她和同事千島雄太(Yuta Chishima)指導那些給未來的自己寫信的學生,按照他們想象中的自己可能會寫信的方式回覆這封信。
想象未來的自己有助於增強自我連續性。為此,研究者藉助高科技,用年輕參與者的照片模擬他們老年的模樣。接下來,他們利用人工智慧軟體,讓這個“老年自我”與年輕的參與者對話。研究顯示,這樣的對話有助於人們更接近未來的自己,同時緩解他們對未來的焦慮。
研究發現,從未來給自己回信讓學生們感覺與未來的自我之間有了更強的連結。威爾遜和千島報告,在一個月後,和那些只給未來的自己寫信的學生相比,那些從未來自我的角度給自己回信的學生報告稱,“他們的職業規劃更加深入,而且更願意在學校努力學習,即使面臨誘惑” 。
圖源:Kelly Sikkema/Unsplash
不過有時候,眼界放得沒那麼長遠可能也有用。2023年,英國南安普頓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研究者在《心理學年鑑》(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報告,與過去的自己之間過強的連續感,可能讓現階段更難放棄“沉沒成本”,即對註定失敗的計劃或專案進行的投資。
這一點也許同樣適用於戒掉藥物成癮等壞習慣。“糟糕的過去可能成為一個錨,”威爾遜說,“人們會想,過去我在這件事情上失敗了,那就意味著將來我還會失敗。”
“另一方面,”她補充說,“糟糕的過去也可能成為我們的經驗教訓,幫助我們在未來採取不同的策略,避免犯同樣的錯誤。”也許米蘭·昆德拉就是這種型別,他強烈否定二十多歲的自己,而後度過了漫長而備受讚譽的寫作生涯,最終於2023年逝世,享年94歲。
SAIXIANSHENG
後記:生存還是死亡,

哪一個“我”可以選擇?

與自我連續性有關的最棘手的一個問題,就是人們的生死觀在臨近生命終點時會發生怎樣的改變。
在極端情況下,人們的想法通常會發生變化。UCLA心理學家哈爾·赫什菲爾德指出,當研究者詢問健康人,假設在有需要的情況下,他們是否同意接受一種痛苦的化療,從而將生命延長三個月,只有10%的人表示願意。而當問及癌症病人,給出肯定答覆的人增加了四倍多。
近年來,數百萬美國老年人開始準備生前預囑,許多人都留下了這樣的指示:如果他們在患上失智症之後得了其他疾病,可以不作干預死去,因為他們認為在那種情況下人生已經沒有價值。
但是,如果就像那些癌症病人一樣,他們在生病後改變了想法,會發生什麼?如果他們年輕時無法預見老年的自己仍然眷戀生命,甚至享受生命——無論是怎樣的生存狀態——那又該怎麼辦呢?
“這引出了一個問題:我們應該信任哪一個自己?哪一個才是‘真正的’自己?”赫什菲爾德說。“是那個做計劃的自己,還是存在於任意特定時刻的自己,即便那個自我正為失智症所困?”

作者簡介:
凱瑟琳·埃裡森 (Katherine Ellison)是一名記者,也是 12 本非小說類書籍的合著者,其中包括 ADHD 家庭回憶錄《Buzz:關注的一年》。

原文標題Making friends with your past and future selves,2024年12月11日發表於Knowable Magazine,《賽先生》獲授權翻譯併發布。

原文連結:

https://knowablemagazine.org/content/article/mind/2024/self-continuity-connecting-with-your-past-and-future-selves

版權宣告:
本文授權翻譯自Annual Reviews 旗下雜誌 Knowable Magazine,點選文末閱讀原文可訂閱其英文通訊。Annual Reviews是一家致力於向科研工作者們提供高度概括、綜合資訊的非營利性機構,且專注於出版綜述期刊。Annual Reviews官方中文微信公眾號已經上線,歡迎關注。

星標《賽先生》公眾號,
不要錯過我們每日為您精心準備的高質量文章!
歡迎關注我們,投稿、授權等請聯絡
合作請新增微信SxsLive202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