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殺8年,這「頂流」終於要解禁了!

最近,網上又出現了「限韓令」解封的訊息。
雖然這一說法近幾年反覆被提起,但唯獨這次格外顯得真實。
訊息最先由韓國媒體傳出,且解封時間都說得一板一眼。
此訊息一齣,立馬在網路上引起熱議。
不過,人們對於這件事情,明視訊記憶體在兩個不同的看法。
一方覺得,早就該解封了,趕緊讓文化交流起來。
另一方則是完全不支援。
尤其是國內網友,嘲諷、反對聲音非常之多。
這個所謂的「限韓令」及其解封,到底會對國內影視產生怎樣的影響?
今天,魚叔就再次和大家聊聊這個問題。
咱們還是先要明確一件事情:
一直以來,我國官方並沒有明確提出「限韓令」這個政策。
只是民間可以明確感知到,這些年來,韓國影視、音樂等基本無法在國內展開商業活動。
最後一部在內地上映的韓國電影,還得追溯到2015年由全智賢主演的《暗殺》。
當然,「限韓令」解封的說法,也不是第一次被提出。
最早一次,應該是在2021年。
這一年,中韓兩國啟動了文化交流年
中央廣播電視總檯與韓國KBS電視臺簽署了合作協議,開展在內容、技術、產業、文化上的全面交流。
這個協議,成為「限韓令」開始鬆動的訊號。
同年的12月,韓國電影《哦!文姬》在中國大陸上映,成為5年來首部在中國上映的韓國電影。
2022年,「限韓令」出現了進一步解封的訊號:
11月,韓國導演洪尚秀的電影《江邊旅館》上線國內影片網站。
這也是韓國電影時隔6年再次登陸中國影片平臺。
到了2024年,中韓青年交流專案時隔5年重啟,兩國文化交流進一步加深。
韓國搖滾樂隊「Say Sue Me」也在這一年獲准在北京舉辦演唱會。
這是自2015年以來,韓國歌手首次在中國舉辦專場演出。
除了樂隊,其他韓國藝人在中國活動,也逐漸增加。
像是有不少偶像愛豆都增加了來到大陸舉辦籤售活動的頻率。
韓國演員的身影,也再次出現在國產電影中。
去年年底上映的《窗前明月,咣!》中,就出現了馬東錫的身影。
如今,韓國不少媒體都在積極報道「2025年5月將解除限韓令」的訊息。
再加上,咱們去年也開放了對韓國的免籤,許多城市景點都迎來了大批韓國遊客。
總而言之,各種跡象似乎都在暗示著,中韓文化交流及商業活動正在逐漸放開限制。
不過正如開篇所言,面對這樣的走向,網路輿論發生了分歧
贊同的人覺得,終於又有機會可以在國內就看到韓國的影視作品。
尤其是一些大導演的作品,可以再次在大銀幕上經歷他們的光影世界了。
但,還是有很多人反對解封。
甚至堅定認為,就應該永遠「封」下去。
抵制韓國影視的言論,網上一直都不少見。
這其中,首先夾雜了比較多國際政治方面的因素。
大家也應該有所瞭解,魚叔就不多展開了。
而在文化領域,網友對韓國影視的抵制,主要源於兩種心理。
一種,對韓國這幾年愈發強勢的文化輸出,產生了應激性的反感。
近20多年,韓國電影在國際視野上的崛起有目共睹。

無論是商業型別片,還是藝術電影,都不斷取得突破性成就。

韓劇方面,也藉助流媒體的全球發行,贏得了世界各地的關注。

看著韓國影視人的意氣風發,我們的網友既有一部分豔羨,也有一部分不服。

在他們眼裡,適當地採取一些抵制措施,似乎也彰顯了自己的高位姿態。

與此同時,還少不了對他們的電影成就大加嘲諷。

每一部出圈的韓國影視之後,必然會有人跟上同一句話:
什麼都敢拍,什麼都不改
火上添油的,則是中韓網友對於一些相同或相似的傳統文化歸屬問題的口水仗。
像是今年春節時,我們雖然已經將「中國年」這一民俗活動申遺成功。
但韓國依舊有不少人,堅持將這一節日「去中國化」,因為除了中國以外還有多個亞洲國家保留了這個活動。
對此,中國一眾網友表示非常不滿。
類似的事情還有許多,因此導致了許多人在情感上產生了濃重的抵韓情緒。
另一種心理,則是擔心「限韓令」一開會對本土的影視市場造成衝擊。
畢竟,韓國影視題材上百無禁忌,工業化程度更高,故事內容的娛樂性也更強。
進入中國院線後,難免會對現在內地的影視市場形成一個不小的挑戰。

不過,魚叔倒覺得不必過分擔憂。
一來,現在國產電影的號召力,已經是無法被替代的。
即便質量不佳的片子,票房也不一定會差。
好萊塢都搶不走的市場,韓國電影更難以形成太大沖擊。
二來,即便沒有了「限韓令」,很多韓國影視還是無法引進國內。
像是一些尺度比較大的,例如《黑暗面(韓國版)》。
涉及性少數群體的,例如《大都市的愛情法》。
話題比較敏感的,例如《首爾之春》。
這樣一來,能引進來的韓國電影,競爭力就下降了一大截。
不僅如此,「限韓令」的解封對我們來說,說不定是利大於弊。
目前,國內電影市場仍然供片量緊缺。
內地院線除了春節檔外,平日能夠提供給觀眾進行選擇的空間並不大,
如此情況下,「限韓令」的解封也能填補掉這方面的空缺。
而且,成熟的韓國型別片被引進後,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內地院線的豐富性。
保持院線的活躍度,培養人們持續的觀影熱情,說到底也是在促進我們的電影市場活力。
另外,少部分優質的國外電影,也能產生「鯰魚效應」。
激發國產電影的競爭意識,提升作品質量。
解封之後,還不僅僅是作品的引進那麼簡單。
更有兩個國家從產業、製作、創作層面上的交流與合作
從這個方面來看的話,我們當然也可藉此機會擴充我們自己的產業平臺。
舉個例子。
就像現在湯唯因為各種原因藉由韓影這個平臺,在國際上獲得了一定的聲譽。

今後,說不定會有更多的中國面孔以不同的方式給別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解封「限韓令」,實際上會是一種雙贏的結果。
不僅我們需要更多的型別填補與刺激,韓國影視轉型也需要我們的市場。
如今,全球各地的電影市場,都在萎縮。
就說去年。

除了印度,好像幾乎沒有其他國家的電影市場恢復到了疫情前水平。

我們去年市場的慘淡,不必多說。
韓國這幾年的院線票房,也大大縮水。
這種情況下,兩國電影產業的交流與互補,更顯得格外重要。

魚叔一直覺得,東亞三國的文化本來就是相似的,如果我們能很好地合作起來,一定能做出更多的優秀作品。

大家也能發現,很多在國內受到歡迎的韓國電影,並非像好萊塢大片那樣憑藉視效奇觀。
而是抓住了我們共通的內在情感
我們兩個國家都有著深厚的儒家文化傳承,都遭受過外族侵略、國土分裂的歷史創傷,也都經歷過高度「壓縮」的現代化程序。
因此,更能在影視作品中獲得一種社會文化與情感的聯結、共鳴。
像是《思悼》,講述王權秩序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倫理悲劇。
《共同警備區》,呈現意識形態對立下無法彌合的民族分裂傷痕。

《82年的金智英》,刻畫東亞現代社會困住女性的無形規則。

《破墓》,也能看到相似的驅魔民俗和屈辱的歷史陰影。

太多太多,不一而足。
當然,在這些以外,我們也有很多的不同和各自的特色。
只是,作為東亞近緣國,與其一刀切斷連線,不如用善意的交流、良性的競爭,來取代無謂的仇恨與抵制。
更何況,影視作為文化的一部分,交流是其發展最重要也是最基礎的一個環節,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它活力的模樣。
有這麼一句話:「堵不如疏,疏不如引。」
我相信,文化更是如此。
全文完。
如果覺得不錯,就點個「贊」和「推薦」吧。
助理編輯:旺達的托馬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