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最炸裂的韓國大片,出現了

最近的韓國政壇,比電影還魔幻。
短短十多天,「劇情」跌宕起伏。
先是總統尹錫悅突然宣佈緊急戒嚴令。
僅6小時40分鐘後,戒嚴令又被宣佈解除。

一時之間,大量民眾湧向國會,發起抗議。
尹錫悅遭到國會彈劾,總統職務被停,甚至還面臨多項罪行指控。
「韓國總統」的魔咒也再次應驗。
尹錫悅成為韓國憲政史上繼盧武鉉、朴槿惠之後,第三位遭彈劾的總統。

這自然引起無數網友的圍觀、討論。
有人嘲諷韓國政壇在上演鬧劇。
有人讚揚韓國民眾的團結與勇敢。

儘管,韓國的動盪離我們的生活還很遠。
但這一幕幕情節,並不讓人覺得陌生。
因為幾乎每一幕,都能讓人聯想到相關的影視作品。

現在,依然有許多人一提到韓國電影,就會嘲諷他們「只敢拍,不敢改」。

今天,魚叔就借幾部韓國高分電影,梳理梳理這次大事件。

咱們也來看看,韓國這麼多年,到底改沒改?

《首爾之春》
12月3日晚,韓國戒嚴令一發布,網路就炸開了鍋。

韓國上下頓時陷入不安和混亂之中。

當晚,三架軍方直升機在國會上空盤旋,陸軍巴士停在國會前,空降兵部隊和280名全副武裝的「戒嚴軍」進入國會。
一時間,電影《首爾之春》迅速登上豆瓣即時熱榜第一
其他平臺也有許多網友,提到這部電影。
甚至紛紛調侃,這是《首爾之春》的續集上演——「首爾之冬」。
相信大家都已經看過此片了。
這部去年在韓國票房大賣的電影,在我們這兒的口碑也相當高,豆瓣上已有23萬+人評出8.8高分。
電影中呈現了類似的政治動盪。

1979年,韓國時任總統朴正熙遇刺身亡。

正是在這期間,全斗煥及其共謀者,發動12·12軍事叛變。

電影,或者說那段歷史的結局,是一場無可奈何的悲劇。

政府和軍隊中的大部分人,要麼委曲求全,要麼見風使舵。
而民眾更是矇在鼓裡,完全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
盡忠職守之人屈指可數,無力迴天,最終導致全斗煥奪權成功。

有人猜測,尹錫悅的這次緊急戒嚴令,是不是也想學習45年前的全斗煥。

試圖透過軍隊力量,掃清異己,獨攬大權。
電影中的反派,就有一句傳播度很廣的臺詞:
「失敗了才是叛國」

然而,這一次的事態發展,與電影情節完全不同。
戒嚴令釋出後沒多久,就遭到不少民眾的質疑與抗議。
一眾議員們甚至立刻趕到,翻牆突破封鎖,進入國會,投票透過解除戒嚴的決議。
自發布起僅6小時40分鐘後,戒嚴令被宣佈解除

畢竟,眼下早已不是45年前了。

《華麗的假期》
韓國上一次的戒嚴令,是在44年前。

也就是全斗煥剛剛登臺不久,民眾爆發了大量的抗議。

於是,全斗煥宣佈全國擴大戒嚴,並武力鎮壓光州的示威者,造成大量傷亡者。

後來,韓國電影、電視劇中,能夠反覆看到以「光州事件」為背景的故事。

電影《華麗的假期》就是其中之一。
雖然故事帶有虛構色彩,但描繪的悲痛歷史都是有原型的。
無數光州市民聚集在市政府前的大街上,用肉身之軀直面軍人的長槍短炮,進行大規模的示威抗議。
甚至有憤怒的市民從軍警手中搶奪武器。

對於今天的韓國民眾,「戒嚴令」一宣佈,就引起了強烈的應激反應。
立馬有大批韓國民眾聚集到國會附近,抗議尹錫悅的戒嚴令。
超4000名民眾在國會議事堂外,與軍警對峙。

還有民眾在半路攔截裝甲車,阻礙軍隊進入國會。

從而為國會投票爭取時間。

這一次,甚至還出現手無寸鐵的民眾搶奪槍支的場面。
抗議現場,一位新聞發言人公然奪過一名特種兵的步槍。
激動地指責他們——「把槍口對著平民,不感到羞恥嗎?
對此,那位特種兵居然連連後退,未做任何反擊動作,在兩名同伴的幫助下才得以掙脫。
今天的韓國戒嚴,顯然也不會像44年前那樣釀成慘劇。
《太陽的後裔》&《薄荷糖》&《幸福的國家》
這次參與戒嚴的軍人,也不似傳統印象中那樣嚴陣以待。

44年前,許多軍人也感到自己被騙、被利用。

以為是被召集去與外敵作戰,結果被帶到了南方鎮壓國民。

這一次戒嚴,雖然國會附近有大批韓軍駐守,一片肅殺之氣。
但現場影片可見,他們的行動非常不「稱職」
反而無所用心、消極怠工。
與民眾陷入對峙時,態度軟弱,罵不還口,打不還手。
反而任由自己被平民推搡到一邊,無奈地舉起雙手。

戒嚴結束後,還有一位民眾拍下這樣一段影片:

一位士兵一而再再而三地鞠躬道歉,態度非常真誠,最終默然離去。

707特種部隊隊長金賢泰,更是事後主動接受採訪,向民眾道歉。
他表示,他是一個無能的指揮官,逼迫隊員執行命令,並懇求社會大眾不要責怪隊員,他願獨自承擔所有責任。
「707隊員沒有罪,如果有罪,也只是聽從我這位無能指揮官的罪。」
執行命令的軍人,同樣是極端環境下被逼迫的普通人。
他們也有父母、有愛人,有感情,有自己的道德準繩。
網上還曝出一段動人的情節:
戒嚴後一名士兵和父親通話,答應父親保護自己,也保護身邊人,絕不將槍口對準普通民眾。
父親:「不管怎樣,保護好自己的生命。你拿的可是實彈。要好好注意,保護你周圍的人。無論發生什麼,都不能攻擊平民,讓平民受到傷害。絕對不能做,知道了嗎?
兒子:「是。」
這也與多部韓國影視的主題,不謀而合。
像電影《薄荷糖》中,原本善良的男主,服役期間,因在「光州事件」的混亂中誤殺了無辜的普通人。
從此陷入深深的愧疚和痛苦,退伍後自甘墮落。
最終因為難以承受深深的負罪感,徹底崩潰自殺。
韓劇《太陽的後裔》中,柳時鎮原本堅信,軍人必須服從命令,哪怕以死亡為代價。

他認為,這都是為了守護,守護這片土地上的自由與和平。

但,當他在戰場上目睹了戰友的離世,意識到每個任務背後的無辜傷害,做出一次次違背本心的行動後,他原有的信條也開始分崩離析。
電影《幸福的國家》裡,協助部長刺殺總統的軍人,一直壓抑著自我的聲音,一遍遍告訴自己只是在服從命令,服從命令就是在保護國家和家人。
直到一切過去後,他內心的痛苦衝破異化的殼。
生而為人的良知才逐漸展露。
《辯護人》
除了民眾、軍人對於戒嚴的不合作,也有不少政客堅守住了韓國的憲政體系
如果沒有大量議員在第一時間趕到國會投票,透過廢除戒嚴令,後續發展還很不好說。
而戒嚴結束後,國會立馬啟動彈劾總統尹錫悅。
沒想到,首次彈劾議程中,尹錫悅所在的執政黨議員,幾乎全部中途退席。
在野黨議員集體起立,不停點名呼喊執政黨議員返回投票。

這一幕很難不讓人想起《辯護人》結尾的法庭戲。
被點名的辯護律師,一個個站起來,站成男主身後,成為最堅實的後盾。
正如電影《辯護人》中的男主,經歷了對暴力的目擊,和自我覺醒的過程。
從一開始的現實功利,到後來的正直公義。
不僅需要重拾自己作為社會一員的責任,還必須在良知與國家權力的壓迫中,做出道德選擇。
《實尾島》
當然,有令人敬佩動容的一面,也會有令人震驚憤怒的一面。
戒嚴當晚,韓國特種情報部隊(HID)也在待命狀態。
有民眾猜測,或是想透過HID偽裝成朝鮮士兵衝入國會。
然後讓707特種部隊再對HID進行滅口。
這兩天也有新聞人曝出,尹錫悅早就開始準備實施戒嚴,手段極其卑劣。
甚至包括攻擊駐韓美軍,暗殺幾名美軍,然後栽贓給朝鮮,誘使美國攻擊朝鮮。
這也讓人聯想到改編自韓國真實事件的電影《實尾島》。
一支特殊的部隊被困在島上,忍受精神與肉體折磨,只為一朝報效國家。
卻沒成想,因為政治環境的變化,他們沒了用武之地,反而被當成累贅,被要求滅口。
徹底淪為政治鬥爭的犧牲品。
最終,隊長因無法執行上級的命令,殺死相伴多時的隊員。
選擇吞槍自殺。
而這段歷史也長久地被篡改,雪藏在秘密檔案之中。
直到很多年之後,才大白於天下。
幸運的是,這樣的情節也沒有在今天重演。
正是韓國電影對於歷史創傷和社會暴力的不斷書寫,才讓親歷過的國民對於集體記憶銘刻於心。
也讓沒有經歷過的年輕一代,在影視文化的薰陶下,形成對社會變革的認知和參與意識。
這種代際傳承,一點點塑造了韓國社會頑強的民主抗爭力。
而對於我們旁觀韓國社會的局外人,韓國電影也以強烈的情感張力,讓我們得以進入歷史現場,被一次次觸動。 
我們再一次看到,韓國電影不僅記錄社會現實,也在推動社會變革中發揮了獨特的作用,與時代的聲音亦步亦趨。
如前所說,儘管至今仍有人諷刺韓國電影「什麼都敢拍,卻什麼都不改。」
但實際上,韓國電影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一些實質性的政策改變。
《熔爐》上映6天,韓國國會透過「熔爐法」,性侵幼童沒有追訴期,最高量刑改為無期徒刑。
《素媛》後有了「趙鬥淳法」,性侵犯刑滿出獄後會被全天候一對一監視。
《梨泰院殺人事件》推動97年的案件重審,兩名嫌疑人在2015年被引渡回國。
《辯護人》上映第二年,當年5名被告改判無罪,受害人時隔33年沉冤得雪。
《未生》推動保障工人權利法案。
《寄生蟲》上映後韓國政府花稅金改善了地下室環境。
韓國電影人不僅用電影書寫歷史,自己也積極投身於社會運動之中。
就像這一次,2518位韓國電影人聯合釋出宣告,要求罷免並逮捕「叛國罪犯」尹錫悅
《分手的決心》導演樸贊鬱,還為抗議民眾發放麵包。
麵包上的貼紙寫著:
「我們與尹總統分手的決心非常堅定。」
事實上,電影作為一種文化媒介,本無需肩負「改變現實」的義務。
韓國電影卻能在拍得足夠有感染力的前提下,喚起情感和思考,引起強大的社會效應。
就像上述這些電影,甚至很多消失的電影。
幾十年來不斷提醒韓國民眾勿忘歷史,才能使創傷記憶轉化為行動共識。
這種共同記憶不僅避免了歷史悲劇的重演,也成為全民抗爭的重要動力源泉。
魚叔在這個過程中看到了一些韓國普通人的反應與訴說,頗為感觸。
比如,一個街訪中,一名年輕男子說,戒嚴宣佈時,他正在睡覺。
但他的第一反應是,「趕去保護國會大廈」。
而當他走到國會大廈時,他看到的是無數和他一樣自願前來的市民……
還有一位示威者,分享自己的所見。
他提到,現場的警察和士兵也意識到這是非法的戒嚴令,面對民眾的怒火,他們反而低頭道歉,提醒他們不要受傷。

也因此,避免了流血事件。

更有一位年長者激動地表示:
「我相信韓國人民有意願清楚地表明,沒有人能用槍支和武器壓制他們。大多數人相信事情很快就會恢復正常。但是發起這一切的尹總統,連同國防部長和一些支持者,必須為此承擔責任,這樣這個國家才能恢復正常。那種我們孩子們能夠幸福生活的國家。」

被問及為何如此激動,他坦言想到了自己的孩子。

「是我們這一代付出了最大的努力。而我們的孩子們現在正從中受益。我們的孩子應該生活在一個好的國家。作為父母,看到這一切發生真的讓人心碎。」
也正因如此,時隔40年多後的又一次總統戒嚴,並未讓韓國社會重蹈歷史的覆轍。
戒嚴令生效僅6個小時,尹錫悅也在12天后遭彈劾。
風暴平息背後,固然有更復雜的政治原因。
但必然與民眾的快速反應和集體抗爭密不可分。
正因為有了《首爾之春》這樣的電影,才沒有發生《首爾之春2》的悲劇上演。
韓國電影裡塑造的那份勇氣和擔當,在現實裡依然熠熠生輝。

全文完。
如果喜歡這個片單,就點個「贊」和「在看」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