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娃的後果想過無數種,萬萬沒想到會這樣

前幾天翻《三聯生活週刊》,發現今年的第10期用了很長的篇幅討論青少年社交問題
圖源:《三聯生活週刊》
其中,我看到了很多孩子的糾結,還學了幾個新詞,比如“人機”
“人機”是什麼意思呢?
現在學校裡,很多孩子面無表情,每天按部就班地上學、吃飯、上課,所有社互動動都是“程式化”的:
遇到熟人,點頭微笑;午餐時間,安靜埋頭吃飯;課間十分鐘,盯著書本,或者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不跟人多說一句話。
就像遊戲裡的NPC,不是有自主意識的玩家,而是由程式、電腦控制的,所以叫“人機”。
文章中,14歲的初二女生李樂(化名)覺得自己就是“人機”。
每天早上7點到校,11個小時的校園生活裡,除了被提問,她幾乎不說話。沒有朋友、不加入小團體,沒有任何社交,只有個體育課“搭子”——因為需要自由分組,必須和人一起練習。
重點是,這種讓家長揪心的在校狀態,並不是個例。

圖源:AI
回想咱們這代人的青春期,雖然物質條件不豐富,但回憶總是熱烈的。
我們會趁著課間十分鐘跑著去找朋友玩,會有自己的“小團體”,有知己,有不想告訴家長的小秘密。
現在的孩子呢?他們的青春,更像孤島。
成為“人機”,實際上是一種社交降級,他們不是真的不需要朋友和社交,而是因為害怕被誤解、害怕關係破裂帶來的傷害、找不到屬於自己的社交生態位,所以選擇了逃避。
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孩子到網路上去尋找友情,在虛擬空間尋求社交慰藉。
一個現實中沉默寡言的“人機”孩子,在網上甚至可以是熱情洋溢活潑開朗的。
這對嗎?

圖源:公共圖片庫
青春期是孩子與世界建立深層連線的重要階段,然而,卻有著大量孩子正在失去交朋友的能力。
到底哪裡出了問題?我們又該怎麼幫孩子?
“沒有朋友的青春期”
過去我寫過好幾篇文章聊青春期,幾乎所有研究都提到過一個觀點:
青春期的孩子非常需要同輩社交。
現在的孩子怎麼可能沒有同齡朋友呢?
答案其實不難猜:他們依然有社交的需求,只是越來越多的孩子不願意在真實的世界裡交朋友,而是轉而到線上去找朋友。
1.看上去很美的線上社交
《三聯》的文章花了很大篇幅描述在網路社交平臺上活躍的孩子的狀態
給遊戲做“二創”,加陌生網友聊遊戲、小說、明星,有時候恨不得24小時互發訊息……
對於他們來說,線上社交從來不是洪水猛獸,那是他們情緒的出口,是讓他們有歸屬感的避風港。
網路上有志同道合的人,小情緒可以得到即時反饋,這滿足了他們的社交需求,但問題是,線上社交往往是碎片化、淺層次的。
慢慢地,孩子會發現,他可以輕易加入一個群聊,也可以隨時退出(或是被踢出);他可以在社交軟體上擁有幾百個好友,卻在現實世界裡找不到一個可以傾訴的物件。

圖源:公共圖片庫
更嚴重的,還有一個孩子無法意識到的潛在問題——網路社交放大了“回聲室效應”。
迴音室效應不完全等於資訊繭房,這個概念更多地強調群體或系統的封閉,這不僅僅源於資訊視野的狹窄,也源於群體互動。但它和資訊繭房有著相似的心理機制。
他們會和觀點相似的人互動,面對不同意見者,輕則遠離,重則互相攻擊,甚至辱罵。
不知道同學們還記不記得前幾天衝上熱搜的那件事——某度高管女兒開盒網友開盒=非法查詢網友真實資訊然後公佈)。
事件中,那個位於風口浪尖、造成了重大負面影響、帶頭開盒網暴他人的“高管女兒”,也不過只有13歲。

圖源:網路
網上的虛擬交流給孩子帶來了什麼?
越來越狹窄的社交圈、對真實世界越來越低的包容度、越來越難以控制的“網癮”和暴戾情緒……
這一切之外,還有現實中越來越深刻的孤獨感。
2.社交降級:從朋友變成“搭子”
在線上掏心掏肺,線上下重重防備,這就是當代青少年人際關係的顯著特點。
在現實生活中,他們越來越傾向於功能性社交,也就是前文我提到過的“搭子”
在我的理解裡,所謂“搭子”,就是社交關係的最低配版本——找個人陪自己做事,彼此之間不用太走心,有某種實際需求出現,就隨機匹配個同學,兩個人短暫合作一下。
《三聯》的文章裡提到了很多細節。
比如,在許多重點學校,孩子們在選擇朋友時,往往會優先考慮“有用性”——成績好的同學,成為學習搭子;有體育特長的同學,成為運動搭子;而在持續內捲了多年的大環境裡,過於“普通”的孩子,很難融入不同的社交圈。
還有,一個班級裡,學習好的孩子坐在前排,成績一般的孩子坐在後排。後門一開,兩撥孩子雖然還坐在同一個教室裡,卻可以一整天不碰面,自然而然就“隔離”開了。
社交缺少了單純的情感因素,變成了資源配置、權衡利弊,又怎麼稱得上是“友誼”呢?
當然,孩子的社交也不是憑空變功利的,家長和老師會在潛移默化中,給孩子灌輸這樣的觀念:
“要找優秀的孩子交朋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道理確實沒錯,但不可避免地,友情成了學習成績的附屬品,孩子們之間互相提防、競爭,怎麼敢投入真正的情感?
3.“早戀”面目全非
文章中還提到一點:如今這些青春期的孩子,連早戀情況都和以前不一樣了。
以前的校園戀愛,是青澀的、帶著憧憬的,會讓家長和老師如臨大敵,但不可否認,有很多是令人怦然心動的美好情感。
可現在,很多孩子的“戀愛”也成了合夥,歸根結底還是“搭子”,彼此交換資源,冷靜、務實、殘酷。
不知道看到這,會不會有擔心孩子早戀的同學鬆一口氣,但我還是要說,這不是什麼好事。
當然,我不是說孩子需要“舊式早戀”,而是說這背後,更深一層的弊端是孩子缺乏社交相關的情感體驗。
《三聯》之前還有一期專門聊了小學生社交:
“小學生們傳統遊戲的時間、空間都被大大壓縮,不得不選擇安靜的桌面遊戲,作為自我發展受限的代償。”
圖源:《三聯生活週刊》
小學時缺乏與同齡人進行深層情感交流的機會,到了初中,孩子會愈發封閉。
最典型的,就是害怕眼神交流,害怕面對面說話時的停頓和尷尬,害怕自己的言行被誤解,害怕關係中的摩擦和衝突。
所以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小學的缺失沒有機會彌補,初中繼續錯過鍛鍊社交能力的關鍵時期,成年後想要彌補,就變得非常困難了。
尤其是處理人際關係裡矛盾衝突的能力青春期沒有機會鍛鍊,孩子就不知道該怎麼正確維繫情感,未來會難以建立真正的親密關係
圖源:公共圖片庫
還有,孩子自嘲說“我是人機”“我不需要朋友”,並不意味著他們體會不到因為缺乏同輩社交而產生的缺失感和挫敗感
那些難受憋在心裡沒有出口,這才是最可怕的。
找不到出口,他們就會回到網上尋找共鳴,這樣一圈轉下來,惡性迴圈就開始了。
對了,《三聯》的一系列文章裡,還特意提到了男孩社交的困境
圖源:公共圖片庫
女孩子之間的關係雖然有時候比較複雜,但她們至少願意傾訴,也被允許傾訴。
而對男孩的“規訓”(如男兒有淚不輕彈),讓他們恥於表達自己的感受,越來越沉默。
還有,由於青春期的性別意識覺醒,男孩之間的競爭心理加劇,很多曾經的玩伴會因為各種小原因而離開,讓他們的“孤島”更加荒蕪。
這樣的孤獨,不容易被家長和老師察覺,但是一旦爆發,就是大問題,家長一定要重視。
家長怎麼幫孩子“破局”?
孩子面臨著社交困境,作為家長,我們又能做些什麼?
最基礎的,我們要意識到,孩子的社交出現問題,並不是他們的錯。
在應試教育、網路+電子裝置,還有內卷(競爭)文化的共同作用下,很多孩子是被迫開啟“人機模式”的。
他們渴望朋友,卻不知道如何與世界建立聯結。
我們需要做的,是幫他們認識自己,重新找回真實的社交能力。

圖源:公共圖片庫
1.聽懂孩子的“黑話”,走進他們的世界
“人機”“搭子”“好米(好美)”“勞斯(老師)”“自設(對自己的角色設定)”……這些成年人看了一頭霧水的詞,是孩子們表達自己的重要方式。
他們試圖用“黑話”隔絕家長的窺探,卻又在心底期待著外界的理解。
說自己是“小透明”,背後是他們在班級裡被忽視時的孤獨;
說“xx就是個搭子”,可能是在告訴我們,他對深層次友情已經不抱期待;
說“我i人”,就代表他們不喜歡交朋友嗎?不一定,或許,他只是覺得社交太麻煩,有些害怕。
因此我們的第一步,不是急著給建議,而是要先聽懂。只有當孩子覺得你理解他,他才願意進一步向你敞開心扉。
2.多觀察,少干預,讓孩子自己去“練”社交
孩子還小的時候,大部分家長看到孩子“交朋友失敗”,都會忍不住想要介入。
那時候,我們可能會作為第三者加入孩子們的遊戲,或者主動牽起話頭。

圖源:公共圖片庫
但對於青春期的孩子,以上做法肯定不行。
當然,我們更不能指責或者越位插手:
“你怎麼不多主動一點?”
“要不我幫你問問他家長?”
這些話,只會讓青春期的孩子更反感。
我們能做的,是觀察——是孩子不願意,還是他不知道怎麼做?是害怕被拒絕,還是單純討厭麻煩?
我們要意識到,很多孩子社交困難,是因為他們缺乏技巧。
比如,有些孩子習慣用自嘲的方式拉近關係,其實容易讓人誤解;有些孩子是敏感型,別人無心的話,他卻記在心裡很久。
判定孩子的性格後,可以用閒聊的方式給出簡單的建議,或者和孩子討論成年人社交中的小細節,幫助他們提升社交技能。

圖源:公共圖片庫
總之,要給他們練習交朋友的機會和勇氣,即使看到孩子在社交中受挫,也不要第一時間幫他“避開”。
比如,孩子和朋友吵架,家長可能會說“不用理他”。但社交肯定不是繞開問題就能解決的,學會處理衝突,才是正確面對。
青春期的孩子,本來就情緒波動大,容易因一點小事鬧翻,比如:
“你今天怎麼沒等我一起去食堂?”
“你昨天還不喜歡XX,怎麼我喜歡XX你也喜歡了?”
這些看似幼稚的小矛盾,對他們來說,卻是天大的事。
家長能做的,是引導孩子面對衝突,減少逃避。
比如,當孩子因為誤會和朋友鬧翻,我們可以試著建議:
“你的想法是什麼?可以不可以直接和他說說?”
“如果他誤會你,有沒有辦法他知道你真實的想法?”
孩子可能一開始會抗拒,但當他嘗試主動表達、主動和解時,會發現,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並沒有那麼脆弱。

圖源:公共圖片庫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要允許孩子成為“不完美社交者”
有的孩子天生外向,朋友多,有的孩子則更喜歡獨處,朋友少。不是每個孩子都需要變得“合群”,關鍵是讓他們在自己舒適的範圍,找到屬於自己的社交生態位。
3.創造非功利性的社交場景
還有一點我們能做的,就是幫孩子搶回一點社交時間
現在的孩子,學業佔據了生活的90%以上。年級越高,社交機會越少,課內是成績和競爭,課外是補習班提優班,哪有時間交朋友?
因此,我們有必要給孩子提供非功利性的社交場景
學校裡太卷,那就找時間參加夏令營、公益活動、社會活動,在沒有學業壓力、沒有競爭關係的環境裡,與同齡人自然相處。
大寶越來越願意參加板牙科考營,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那裡可以交到很多同齡朋友。
很多孩子在學校裡是“社恐”,在以上場景裡卻是“社牛”,正是因為環境不同,社交目的不同,所以交朋友的狀態也就大不相同了。
孩子感受到了社交的快樂,才會願意主動交朋友。
還有一個題外話,青春期的孩子需要同輩社交,也需要家庭內部正常的交流——騰出時間,全家人圍坐在一起聊天,孩子會在家庭的親密關係中學會表達和傾聽,也更能接受我們想傳授的各種技巧(包括上面我提到的社交技巧)……

圖源:公共圖片庫
之前看到了兩派截然不同的觀點。
一派說要立法禁止孩子使用手機,防止他們受到網路的負面影響。
這當然不現實,在AI迅速發展的時代不讓孩子接觸網路,相當於自斷一臂。
另一派認為AI和虛擬偶像都能提供給人情緒價值,孩子會不會交朋友其實不重要。
這更不對——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除了交換資訊,還有傳遞情緒、維繫關係的作用;而後兩者,正是我們不同於AI的地方。
無論技術如何發展,真實世界的社交能力,永遠是孩子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更重要的是,AI時代,孩子一定不能斷開與真實世界的聯結。
當孩子體會到現實世界裡的關係,是有溫暖、有理解、有真正陪伴的,他們才不會被虛擬世界吞噬。
他們才能保持基本的人性。
注:部分圖源自網路,侵刪
參考資料:
《三聯生活週刊》2025年第10期

也許你還想看看

【諾獎得住創辦的理科學習神器】

喜歡記得點亮小紅心

川媽說說
看完三聯的幾篇文章,突然理解了孩子的“精緻利己”。他們的世界,內卷是基調,目標、規劃、效率是關鍵詞,競爭、比別人強是底層邏輯;很少出門,天天在家裡學習寫作業,沒有朋友、缺少情感聯結;夜以繼日地拼,只為一個虛無縹緲、所謂更好的未來。
我們當然無意如此,但事實上,我們養育孩子的底層邏輯是經濟利益最大化,是把孩子當成“人機”在培育的,也難怪他們“精緻利己”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