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我是Hans,一名中學教書匠。
去年11月,澳大利亞批准了一項針對16歲以下孩子的社交媒體禁令,要求一些科技公司不得允許未成年人登入,違者最高罰款3200萬美元。
無獨有偶,2024 年大約一半的美國州通過了至少50項法案,要求兒童和青少年不得在沒有任何監督的情況下上網,並禁止向青少年推送營銷廣告。
有媒體評價,2025年是「青少年社交媒體禁令元年」,並預測會有越來越多國家和地區會加入這個陣營。

2024年美國出臺社交媒體禁令的州
為什麼社交媒體一下子成了政府的「眼中釘」?
一個原因是嚴重沉迷。美國大約40%的8-12歲孩子每天都用社交媒體,而13-17歲的孩子更是「幾乎一直線上」。
另一個原因,就在紐約大學社會心理學家Jonathan Haidt的新書《焦慮的一代》中,被發現社交媒體的大量使用和青少年抑鬱率、自殺率激增有關係。
「移動網際網路、智慧手機和社交媒體的興起,和美國青少年抑鬱焦慮增加,呈現了驚人的同步。」
而這本書也進入了比爾蓋茨2024的聖誕書單。作為開啟了科技時代的「元老」之一,他同樣意識到了改變的緊迫感:
「《焦慮的一代》向世界敲響警鐘,是當今任何撫養、與年輕人共事或教導年輕人的人必讀之書」。


這是一張美國青少年在過去數十年經歷過抑鬱的佔比。
可以看到,大約從2010年開始,青少年男女經歷抑鬱的比例開始陡然上漲,尤其是女生。

2010年有什麼特殊呢?讓我們梳理一下時間線,看看當年世界上發生了什麼:
-
2010年6月,蘋果釋出了劃時代的iPhone 4。這款手機不僅首次引入了Retina高畫質顯示屏,還配備了前置攝像頭; -
2010年,Facebook使用者接近6億,成為全球最大的社交平臺。這一年,Facebook推出了一項關鍵功能:點贊; -
2010年10月,Instagram正式上線。這款以「圖片社交」為核心的應用程式迅速風靡全球,首周使用者突破10萬; -
2010年3月,QQ同時線上使用者數首次突破1億,這一數字約佔當時中國網民總數的26%,相當於墨西哥的總人口。 -
微博於2009年8月14日正式上線,並在2010年10月底註冊使用者數突破5000萬。
不難發現,2010年,智慧手機和社交媒體開始席捲全球,然而,這場技術革命給青少年帶來的卻是一場悄無聲息的心理健康危機。
正如下面這張圖。
這是美國不同年齡層在過往十年經歷過重度焦慮的人群比例。18-25歲年輕人的焦慮比例上升最快,而同樣是處在智慧手機網際網路浪潮下的成年人(35+),他們卻能表現出更好的心理狀況。

難道說,青少年的心理問題隨著年齡的增長就會慢慢減輕?Jonathan Haidt 的答案是:NO。
他發現,智慧手機對普通青少年的影響並非表面上的「分心」或「浪費時間」,而是帶來了四種基礎性傷害,從而導致焦慮程度激增——
社交剝奪(social deprivation)
睡眠剝奪(sleep deprivation)
注意力碎片化(attention fragmentation)
成癮(addiction)。
智慧手機和社交媒體的設計初衷就是讓人上癮。透過演算法推薦和即時反饋,它們不斷刺激大腦釋放多巴胺,形成類似成癮的依賴。
Haidt將這種現象稱為「注意力經濟的犧牲品」。
但是青少年的大腦尚未完全發育成熟,前額葉皮層(負責規劃和自控)容易被多巴胺驅動的即時快感所劫持。長此以往,即使青少年步入成年,也會因大腦未得到全面發展而為時已晚。


那麼,當這一代孩子從小智慧手機和無數個APP陪伴,他們的童年會發生什麼呢?
Jonathan Haidt提出了一個概念「基於手機的童年」(phone-based childhood)。即孩子們從幼年起,便沉浸在智慧手機和社交媒體的世界中,螢幕時間取代了自由玩耍,虛擬互動擠壓了面對面的情感交流。
換句話說,這代孩子的童年,是被封閉在數字孤島中的。
與之相對的,則是「基於遊戲的童年」(play-based childhood),簡而言之就是像我們小時候一樣,爬山、抓蝴蝶、捉迷藏、瘋跑、過家家。而這恰恰才是大腦充分發育、複雜學習能力提升的關鍵。
「自由玩耍、情感調諧和社會學習,是童年期不可或缺的三大核心體驗,而這些體驗正是智慧手機和社交媒體所無法提供的」。

哈佛大學就給教育工作者設立了一個《遊戲教學法》專案,網站還有很多資源(https://pz.harvard.edu/projects/pedagogy-of-play)
自由玩耍:啟用大腦
對於所有年齡段的孩子來說,學習的最強大驅動力之一就是強烈的玩耍動機。
自由玩耍是兒童探索世界的主要方式。在玩耍中,孩子們會自發地制定規則、解決問題、嘗試新角色,甚至模擬複雜的社會情境。
舉個例子,一群孩子在院子裡玩「過家家」時,他們不僅是在模仿成年人的生活,更是在練習分工合作、情緒管理和衝突解決。
數百項研究表明,任何幼年哺乳動物被剝奪玩耍機會時,最終會導致社交、認知和情感受損。
而自由玩耍則能夠啟用大腦的多個區域,尤其是前額葉皮層和海馬體。
這些區域與執行功能、記憶力和創造力密切相關。更重要的是,自由玩耍是一種「無壓力學習」——孩子們在遊戲中犯錯不會受到懲罰,反而能從錯誤中積累經驗。這種學習方式遠比課堂上的被動灌輸更有效。
然而,智慧手機的普及正在侵蝕自由玩耍的空間。
當孩子們沉迷於電子裝置時,他們失去了與真實世界互動的機會,也失去了透過玩耍發展認知和社交技能的機會。

無論走到哪裡,孩子們聚在一起玩手機的景象隨處可見
情感調諧:提高社會情商
所謂的情感調諧,是指兒童在與他人互動中,透過面部表情、肢體語言和語調來感知和回應他人情緒的能力。這種能力是建立健康人際關係的基礎。
例如,當一個孩子看到同伴哭泣時,他會自然地感到同情並嘗試安慰對方。這種情感共鳴不僅增強了社交連接,還促進了情緒調節能力的發展。
Haidt遺憾地說,情感調諧需要面對面的互動,而智慧手機和社交媒體卻將這種互動「扁平化」了。
在螢幕上,孩子們只能透過文字、表情符號或影片來傳遞情感,這大大削弱了情感調諧的深度和準確性。長期缺乏真實的情感互動,可能導致孩子變得冷漠、孤獨,甚至出現社交焦慮。

一篇2019年的研究發現,長時間螢幕閱讀可能導致注意力缺陷症狀加重、情商和社交智力受損
社會學習:深度思考和創新力
社會學習是兒童透過觀察和模仿他人來掌握新技能的過程。
例如,一個孩子透過觀察父母如何繫鞋帶,逐漸學會自己完成這項任務。這種學習方式不僅高效,還能激發孩子的創造力和問題解決能力。
然而,智慧手機和社交媒體的普及正在改變社會學習的方式。孩子們不再透過觀察真實世界中的行為來學習,而是透過螢幕獲取資訊。
這種「二手學習」雖然便捷,卻缺乏深度和互動性。更重要的是,社交媒體上的資訊往往是碎片化和淺層次的,難以激發孩子的深度思考和創新能力。
Haidt發出警告,「這種轉變不僅改變了童年的本質,更可能對下一代的身心健康和社會能力產生深遠影響。
改變的急迫性,已不言而喻」。


有人說,孩子上學以後就不用被螢幕封閉住了,是否就有機會鍛鍊這些社交能力了呢?
Haidt又一次遺憾地發現:並不能。
學校和家長正在用「過度保護」,徹底鎖死孩子們外出自由探索的大門。這也進一步促使孩子們待在家裡,花更長的時間徜徉在電子裝置裡。
先是家長。Haidt教授延續了對智慧手機發展的「歷史研究法」,梳理了美國社會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的演變,發現這一代父母對子女安全的擔心達到了很「過分」的程度。
隨著街頭犯罪率的上升,和有線電視的普及,人們可以看到全天候的「失蹤兒童」報道,於是父母們開始認為孩子不能自己在外面玩耍,否則就會受到傷害。
與此同時,大學的競爭開始加劇,而《不平等的童年
》中提及的「協同式育兒」開始變得流行,
越來越多中產家長把孩子拉到室內
,帶他們參加各種由成年人組織的興趣班、夏令營等活動,獨立探索的機會更少了。

這本書曾被中產家長奉為圭臬,但後來開始有了爭議,因為作者把「散養」式教育歸為工人和中下層家長才會有的行為,被很多主張自由的家長反對
到了2015 年,皮尤研究中心發現,家長們認為「孩子至少要滿 10 歲才能在家門前無人監護的情況下玩耍,滿 14 歲才能在無人監護的情況下去公園」。
由此,時刻盤旋在孩子頭上的「直升機家長」,和隨時準備為子女掃清障礙的「掃雪機家長」應運而生,成為了這代大學裡家長的主要畫像。
斯坦福前教務長朱莉·利思科特-海姆斯的著作《如何讓孩子成年又成人》中,就寫了令人震驚的一幕:「一位大學生母親凌晨三點致電宿管,要求進入兒子宿舍取回遺忘的作業本」。
此外,還有孩子12歲了還要父母代勞切牛排、整理書包,高中生還需要爸媽全程管理學習任務,甚至父母帶子女去公司面試,子女工作後還要加領導微信…
這些本質上是過度養育的表現,也是少子化浪潮下的集體現象——當代家長普遍比上一代更關注孩子的安全與表現,甚至以犧牲孩子獨立能力為代價。

剷雪機家長
同樣,「過度養育」已經蔓延到學校。
Jonathan Haidt在《焦慮的世代》中,展示了一張加州一所學校捉迷藏的遊戲規則,滿紙透露了學校的「怕惹麻煩」。
這所小學的管理人員不相信他們的學生能在沒有成人指導的情況下玩捉迷藏,因為……「要是有爭執怎麼辦?要是有孩子被排斥了怎麼辦?」
孩子本來可以從衝突中學會解決問題和分歧,為未來走上社會做好準備,但僅剩的鍛鍊機會,也被家長和學校全都奪走了。

與此形成荒誕對比的是,美國家長卻給了孩子在社交媒體上的「過度自由」——
-
13-17歲青少年日均螢幕使用達7.2小時,其中42%在凌晨1點後仍活躍於社交媒體。
-
68%家長不瞭解子女的社交媒體賬號內容。
-
91%孩子沒有設定有效的內容過濾機制。
「父母在現實世界建造無菌室,卻在數字世界開啟潘多拉魔盒」。
這種割裂印證了Haidt的「安全主義悖論」:過度保護剝奪現實試錯機會,數字放任又使其暴露於演算法陷阱。
或許該重讀進化史饋贈的啟示:人類用百萬年進化出漫長的童年,不是為了培養SAT滿分卻不會繫鞋帶的「精緻易碎品」,而是讓每一代人在泥土、陽光和真實的碰撞中,長出不完美卻堅韌的生命力。
正如Haidt的警示:「治癒焦慮世代的藥方不在螢幕之外,而在重新設計的現實之中。」
本文系授權釋出 ,From 穀雨星球,微訊號:guyujihua2021,邀你一起做內卷下的教育長期主義者。 歡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經許可不得轉載,INSIGHT視界 誠意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