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童智慧手錶引發的問題備受關注。過度沉迷、功能冗餘、誘導消費等問題引發家長擔憂。從“安全定位器”進化為“微型智慧手機”,兒童手錶或將成為藏在孩子身邊的隱患。
作者:立正媽媽,藍橡樹專欄作者。國家人社部高階兒童情商管理指導顧問,中國圖書館學會 兒童閱讀推廣人。如果喜歡藍橡樹的文章,請記得要把我們“設為星標”哦!
………………………………….
點選預約,不錯過精彩分享
寒假剛結束,來眼科門診裡的孩子,又有好些加入了“四眼仔”行列。
“門診來看近視的小朋友,90%都有電話手錶。診等候期間就一直玩弄電話手錶。”寧波大學附屬人民醫院眼科副主任程健醫生感慨,電話手錶對於兒童來講就是“視力殺手”。

不僅因為電話手錶螢幕小、視距近、用眼負擔加重,更因為手錶內設定的娛樂軟體,吸引著自控力尚弱的青少年沉淪其中,無法自拔。
近年來,兒童電話手錶功能冗餘、過度沉迷、社交歧視、誘導消費等問題不斷被詬病。當螢幕使用時間從每天20分鐘暴漲到4小時,標榜“守護”兒童安全的科技產品,正在失去初心。
功能越全面,
多巴胺“陷阱”越多
不久前的2月22日,武漢某中學一學生在課間用電話手錶聽歌,被當眾責罵,回家後跳樓身亡。
學生父親表示,孩子在課間用電話手錶聽音樂,被老師發現後收走了電話手錶,並當眾用戒尺訓誡了他。回家後孩子想不開,從9樓一躍而下。

悲劇發生後,網友們譴責老師憑什麼因為“電話手錶聽歌”體罰孩子時,老師群體則是滿腔無奈,有苦難言。
現在的電話手錶雖小如掌中寶,但功能之強大,不僅限於聽歌、發信息、看影片,還能玩遊戲。如果不管,孩子沉迷電話手錶,不亞於玩手機。
“管不住的電話手錶”和“不敢管的老師”,早已成了擾亂課堂秩序裡的一大難題。
“班裡幾乎人手一個電話手錶。”這已然是城市校園裡的普遍現象。
時不時發出的訊息提示音、震動聲擾亂著課堂秩序。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對全國500所小學的調研資料表明,在允許學生佩戴電話手錶的班級裡,平均每節課會被這類干擾打斷2 – 3次,嚴重影響了教學進度和孩子們的學習注意力。
即便許多學校明令禁止上學戴手錶,但是一走出校門,就抬起手腕看手錶的孩子比比皆是,那場面就跟“手錶展銷會”似的。
“陳老師,能不能禁止孩子們電話手錶建群?半夜兩三點,孩子還躲在被窩裡發群聊,四五個群同時在討論班裡哪個男孩表白了誰!”
類似這樣在班級群裡釋出的求助,已經不是單一個班級出現的情況。家長無奈,求助老師,老師想管,又怕出事。
最初,父母都只是想著給孩子買一個“通訊+定位”的聯絡工具,沒想到隨著款式越潮,功能越多,電話手錶帶來的“安心”變“糟心”,管控手錶比管控手機還要困難。
如今的兒童電話手錶,功能已經有點“背離初心”。
從最初的通話、拍照、定位,到後來的聽故事、加好友、發朋友圈、養電子寵物。如今還可以移動支付、公交卡,查單詞、心率監測、睡眠監測、線上遊戲,甚至還能實現人臉識別、指紋解鎖。小小一臺電話手錶,儼然是一部功能齊全的手機。
據中國產業研究院釋出的《2022-2027 年中國兒童智慧手錶行業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研究報告》顯示:
中國 5 歲至 12 歲的兒童數量約為 1.7 億人,兒童電話手錶的市場普及率約為30%,即差不多 3 個孩子中就有 1 個孩子使用電話手錶。在城市中,兒童智慧手錶佩戴率更是超過 50%。
電話手錶成為了生活中社交和娛樂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在北上廣深的校園裡,要是哪個孩子手上沒個電話手錶,那簡直就像在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裡沒帶魔杖,瞬間就和小夥伴們“絕緣”了。

如果開啟電話手錶的應用商店,會發現兩三千款披著“學習遊戲”外衣的APP,正在用教育的名義,吸引著孩子跌入多巴胺製造工廠的陷阱裡。
消消樂、皮膚工廠、搖一搖、積分PK……部分品牌甚至支援抖音、喜馬拉雅、王者榮耀、小紅書等手機應用。
有資料顯示,這些APP中,87%採用老虎機式即時反饋機制,透過頻繁的震動提醒和遊戲化刺激,正在讓兒童大腦發育偏離正常軌道,摧毀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
北京兒童醫院注意力門診資料顯示,近三年因“學習時頻繁擺弄手錶”就診的兒童增長400%。
而且,許多遊戲和應用都設定了會員獎勵機制、遊戲金幣禮包等專案,誘導孩子充值消費。廣州一位家長髮現,孩子在電話手錶上玩遊戲時,不小心點了幾下,好幾百塊錢就刷刷刷地飛了。
杭州一位家長更是氣憤地表示——“有的App誘導孩子購買皮膚,一款就要三四十元,孩子根本不知道這是錢,以為按一下按鈕就成功了!”
電話手錶裡的各種應用,就像”錢包刺客“,“童叟無欺”的招牌,卻拽著無知的孩子深陷“消費黑洞”。
電話手錶的社交亂象,
“賽博名利場”吞噬三觀
“一開始想著買來看娃,結果現在是娃被手錶‘看’住了。”
家有五年級女孩的萌萌媽媽吐槽,自從去年生日給孩子買了一個700多元的電話手錶後,孩子就徹底被“困”在手錶裡了。
“那段時間她每天都和同學打電話,吃飯、寫作業時,手上的手錶不時就會響起來。有好幾次夜裡以為她睡了,結果被窩裡透著光,掀開一看,原來還在跟同學發信息。”
氣急敗壞的萌萌媽媽只好沒收了手錶,沒想到萌萌居然趁著父母睡著,悄悄溜進房間偷手錶,理由是“害怕錯過同學發的資訊”。
從事兒童心理學研究的李敏教授發現:“過早接觸社交功能的孩子,現實社交能力反而下降37%。”
所以她指出,“當7歲孩子開始焦慮‘為什麼沒人給我的動態點贊’,我們已然製造出整代人的社交焦慮患者。”
同時,手錶功能、型別、價格也成為了攀比的“助推器”。因為手錶的品牌、功能、價格不同,孩子們分成了不同的“派別”,在學校裡組成了新的小團體。
如今手錶在孩子眼中,已經不再是簡單的通訊工具,更是“時尚單品”“身份象徵”。價格更貴、功能更炫的電話手錶,成了孩子們眼中的“焦點人物”。
不斷迎合孩子心理,推陳出新的各類與冰雪奇緣、柯南等IP聯名新款,更是擊中孩子追星的心。這種攀比心理,不僅讓孩子失去了童年的純粹,也讓家長們的錢包苦不堪言。
小小的電話手錶,早已成了孩兒哥社交圈裡的“硬通貨”。
電話手錶所構建的封閉社交網路,也成為了社交霸凌的滋生地。為了展示自己的社交地位,他們會交換積分、分享搞笑影片、吐槽父母和老師,甚至上演"拉黑"好友、背後拉小群、搞團體孤立、隱形霸凌等戲碼。
因為沒人點贊,被拉黑、被踢出圈,又或者被排斥在群聊之外,而產生的沮喪、失落、被拋棄感等微妙的情感。這些暗流湧動的社交分層帶來的傷害,會被無限放大,讓他們變得焦慮和脆弱。

美國哈佛商學院的助理教授威廉姆斯(Ashley Williams)的研究顯示:使用社交媒體時間過長的人反而不快樂。過度上網可能會帶來包括孤僻、焦慮、抑鬱、事故等問題,極端情況下甚至會造成死亡。
除了社交霸凌的隱患,孩子過早進行成人模式的社交,甚至模仿成人談情說愛的趨勢,也日益低齡化。

前段時間,新聞就曾報道:“媽媽看兒子電話手錶,結果發現談了三個物件”。
才五年級的兒子,卻同時為三個女孩標註了不同的曖昧暱稱。而且聊天記錄裡,充斥著成人化的打情罵俏,分手後的山盟海誓。
當我們認為用著兒童手錶的孩子,僅僅只是個孩子時,殊不知在這個通訊飛速的時代,他們也正搭載著資訊產品,用我們難以想象的速度邁入成人世界。
小螢幕裡的大世界,早已不再是呵護童真的淨地。
相反,雜亂陰暗的社交亂象正在吞噬著孩子的三觀,引發各種心理問題。
資訊魚龍混雜,
潛在安全風險
“中國人誠實嗎?世界上最聰明的人是中國人嗎?”
“中國人是世界上最不誠實的人,最虛偽的人”
“中國人小眼睛、小鼻子、小嘴巴。中國人怎麼有臉吹噓自己是世界上最聰明?”
這是兩款兒童電話手錶給出的答案。
還有另一款兒童電話手錶,更是直接否認南京大屠殺的存在。
震驚家長的答案,讓人“怒摔”電話手錶之餘,更是無比擔心孩子的認知會被“毒害”。
兒童電話手錶巨大的潛在紅利,使得各大品牌陷入激烈比拼。為了吸引孩子而不斷增加的娛樂功能,也使得被“卷歪”的產品市場缺乏監控。
一方面,血腥、暴力、低俗、色情等少兒不宜的資訊,披上卡通的馬甲,在群聊中傳播。
另一方面,手錶AI功能所生成內容質量堪憂,居然有“所有高科技都是西方人發明的”、“歷史是可以捏造的”等毀三觀的回答。
初衷是孩子“守護使者”的電話手錶,如今背後卻“陷阱”重重。詐騙販子的眼睛早已盯上了未成年人手腕上的“智慧手機”,各種詐騙手段層出不窮。
前段時間,全國出現了多起兒童電話手錶卡失竊的事件,其實背後和電詐有關。
騙子假借打電話的名義找孩子藉手表,甚至用玩具、煙卡等有誘惑力的東西交換,拿到手錶後趁其不備拆卸電話卡,用於打詐騙電話。在黑市,一張電話卡能賣到七八百甚至上千,早已形成了一條黑色地下產業鏈。
看似丟失的只是一張電話卡,但輕則家庭隱私洩露,重則家長電詐背鍋,可謂是危機四伏。

騙子透過免費領取皮膚、高價收購遊戲賬號、道具、皮膚、裝備,或者解除“防沉迷系統”、追星粉絲會等各種幌子,對未成年人進行詐騙。

當孩子被蠅頭小利吸引上鉤後,騙子就會透過迷惑、欺騙、恐嚇等方式,逼迫孩子拿家長手機轉賬,或提供父母的付款碼、銀行賬號、密碼、支付驗證碼實施詐騙。

其實,早在2017年,歐洲消費者聯盟(BEUC)向父母發出警告,稱很多兒童智慧手錶存在嚴重安全漏洞,可允許攻擊者追蹤兒童位置並監聽他們的對話。
電話手錶的定位、攝像頭、麥克風等功能,雖然方便了家長和孩子的聯絡,但也帶來了隱私洩露的風險。
早前就有新聞報道,某品牌電話手錶存在安全漏洞,導致大量使用者資訊被曝光,孩子的姓名、年齡、學校地址等隱私資訊在網上肆意流傳。

兒童智慧手錶的安全早就受到歐洲多國的關注。據BBC報道,德國聯邦網路機構已經禁止在該國銷售兒童智慧手錶。
當我們以為電話手錶是保障孩子的“安全神器”,殊不知,也可能導致孩子成為資訊洩露的“透明人”。
為孩子保駕護航
面對電話手錶的種種弊端,並非一刀切停用就能解決。而是應該多方協力,對症下藥,尋求應對策略。畢竟資訊時代,孩子無法永遠生存在孤立的溫室保護罩裡。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認為:兒童電話手錶的監管不能再按“手錶”進行,而應納入智慧手機範疇。
工信部資訊中心原總工程師童曉民則建議:透過設立未成年人網路資料研究機構、開展教育普及等方式,進一步完善未成年人的隱私資料保護工作。
“除非生產商放棄在手錶中增加娛樂功能,否則電話手錶可能會從保護孩子變成傷害孩子。”最佳化手錶的功能設定,減少不必要的娛樂功能,提供多重加密防護,讓電話手錶迴歸到通訊和定位的本質功能,為孩子們的隱私安全“保駕護航”,這也是有格局、有擔當的生產企業應該肩負起的社會責任。
同時,家長要以身作則,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消費觀、交友觀,強化安全意識,制定合理的規則。
相信多管齊下,電話手錶也能成為孩子們成長道路上的得力助手,而不是甜蜜的“負擔”。

點選預約,不錯過精彩分享
-
出國留學導師微訊號:guanjia333 -
學齡前群管家微訊號:guanjia0022 -
小學群管家微訊號:guanjia0023 -
初中群管家微訊號:guanjia0031 -
高中群管家微訊號:guanjia00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