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關閉美國教育部,特朗普政府起草行政令|環球科學要聞

將環球科學設為星標
週一至週五
第一時間掌握
最新鮮的全球科技資訊
· 海外學界 ·
推進裁撤美國教育部,特朗普政府起草行政令
據CNN、央視新聞等報道,知情人士表示,特朗普政府已開始起草一份行政令,以啟動裁撤美國教育部的程式。訊息人士稱,裁撤美國教育部的舉措分為兩部分,其中行政令要求美教育部長制定一項計劃,透過行政行動削減教育部。另外,由於關閉教育部需要國會參與,特朗普還將推動國會透過立法來關閉該部門。特朗普表示,他希望他挑選的教育部長琳達·麥克馬洪“讓自己失業”。
據悉,這是特朗普履行競選承諾的最新舉措。在競選過程中,特朗普多次指出教育部是聯邦政府越權的標誌。特朗普主張讓各州管理學校。(CNN,央視新聞)
· 醫學·
美國批准首次豬腎人體移植試驗,將於今年啟動
據《自然》新聞(Nature news)報道,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FDA)批准了聯合治療公司(United Therapeutics)將豬腎臟移植到人體的臨床試驗申請,這將成為全球首次豬器官人體移植的正式臨床試驗。據介紹,該試驗計劃將於今年晚些時候開始,試驗將招募6名55至70歲的終末期腎病患者。這些患者由於醫療原因不符合常規腎臟移植資格,或在未來5年內更可能死亡和無法獲得腎臟。在審查過前6名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資料後,相關委員會可能會決定是否將試驗規模擴大到多至50人。
此前,全球範圍內已有多名患者移植了基因編輯的豬的器官,包括腎臟、心臟、肝臟和胸腺等,但這些手術多出於同情使用批准:因患者病重,且沒有其他醫療選擇而接受了豬器官移植。多數患者在移植後2個月內死亡,但2024年11月,患者託瓦娜·魯尼(Towana Looney)於紐約大學朗格尼健康中心接受了豬腎移植,目前距離移植手術已經過去了61天,並且“在紐約市區散步時,速度甚至超過了家人”,她成為了目前首位存活超過2個月的豬腎移植患者。(Nature news,美聯社)
· 化學·
更高效、更環保的製冷方式
近日,研究人員在《焦耳》Joule)上報告說,一種更高效、更環保的製冷方式即將問世。這項新技術是基於熱原電池,熱原電池利用可逆電化學反應產生的熱量來產生電能。理論上,將這一過程反過來——施加外部電流來驅動電化學反應——就能製冷。以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原始系統設計和數值模擬上,這次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熱電電解質設計新策略,使其具有創紀錄的高冷卻效能,或可用於實際應用。
研究人員使用的是一種含有高氯酸鹽的水合鐵鹽,而不是之前測試過的其他含鐵鹽(如鐵氰化物)——相比於那些鐵鹽,高氯酸鹽有助於鐵離子更自由地溶解和分離。另外,將鐵鹽溶解在含有腈的溶劑中,而不是純水中,能夠顯著將液態電池的冷卻能力提高70%。這種最佳化後的系統能夠使周圍電解液的溫度降低1.42 K,與之前已發表的熱電化學系統的0.1 K製冷能力相比,是一個巨大的改進。未來,該團隊計劃繼續最佳化設計,同時研究潛在的商業應用。(Cell Press)
· 生物學·
一隻“雙父”小鼠成年了

圖片來源:pixabay

研究人員曾嘗試用卵巢類器官從雄性多能幹細胞中衍生卵母細胞來製造雙父系小鼠,但胚胎只發育到一定程度就會出現印記異常,導致嚴重的發育缺陷。最近,在一項發表於《細胞·幹細胞》

Cell Stem Cell

)的研究中,一組幹細胞學家成功利用胚胎幹細胞工程技術培育出了一隻雙父系小鼠——父母均為雄性,而且它一直活到了成年。

為了克服哺乳動物單性生殖中以前無法克服的挑戰,研究人員決定靶向印記基因,這些基因以多種方式調節基因表達。他們使用多種技術修改了20個關鍵的印記基因,包括移碼突變、基因缺失和調控區編輯。結果發現,這些基因編輯不僅可以創造出可能活到成年的雙父系動物,而且還能使幹細胞具有更穩定的多能性。這些發現表明印記異常是哺乳動物單性繁殖的主要障礙。但這項工作仍然存在幾個限制。首先,只有11.8%的存活胚胎能夠發育到出生,由於發育缺陷,並不是所有出生的幼崽都能活到成年,而且大多數活到成年的小鼠都壽命縮短。此外,活到成年的小鼠是不育的,儘管它們確實表現出更高的克隆效率。該團隊將繼續研究如何透過修飾印記基因來產生具有更高發育潛能的胚胎,他們還計劃將這些在小鼠中開發的實驗方法擴充套件到猴子等更大的動物中。(Cell Press)
· 健康·
喝飲料愛得糖尿病?原因可能在腸子裡
眾所周知,飲用含糖飲料會增加患糖尿病的風險,但這種關係背後的機制尚不清楚。近日,研究人員發現,腸道微生物產生的代謝物可能發揮了作用。相關研究發表於《細胞·代謝》Cell Metabolism)。
研究人員使用正在進行的西班牙裔社群健康研究/拉丁裔研究(HCHS/SOL)的資料,這是一項大規模佇列研究,資料來自聖迭戈、芝加哥、邁阿密和布朗克斯的1.6萬餘名受試者。在最初的訪問中,受試者被要求回憶他們過去24小時的飲食,並抽血分析他們的血清代謝物。研究人員收集了糞便樣本,並在隨訪中對一部分受試者的腸道微生物群進行了表徵,隨後利用這些資料確定了含糖飲料攝入量、腸道微生物群組成和血清代謝物之間的關係。
他們發現,高含糖飲料的攝入量(定義為每天兩杯或更多含糖飲料)與9種細菌丰度的變化有關。其中4種已知會產生短鏈脂肪酸——細菌消化纖維時產生的分子,會對葡萄糖代謝產生積極影響。總的來說,與含糖飲料攝入量呈正相關的細菌種類與較差的代謝特徵相關。他們還發現含糖飲料的攝入與56種血清代謝物之間存在關聯,其中包括幾種由腸道微生物群產生的代謝物及其衍生物。這些與糖相關的代謝物與較差的代謝特徵相關,包括較高的空腹血糖和胰島素水平,較高的BMI和腰臀比,以及較低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好”膽固醇)水平。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代謝物水平較高的個體在首次就診後的10年內患糖尿病的可能性更高。這項研究這表明微生物群可能介導了含糖飲料和糖尿病之間的聯絡。研究人員計劃在其他人群中驗證他們的發現,並擴充套件相關分析,以調查微生物代謝物是否與其他與糖攝入有關的慢性健康問題有關,比如心血管疾病。(Cell Press)
封面圖片來源:Unsplash
撰寫:王怡博、二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