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有書君 · 主播 | 週週

親愛的書友們,大家好,我是週週。
今天,我們繼續共讀《效率腦科學》這本書。
在上一節中,我們學習了處理多重任務的方法。
無論是處理緊急任務還是多重任務,我們的最終目標都是調整自己的狀態、取得更好的效果。
那麼,接下來,我們繼續來學習如何利用腦科學的原理,在工作中找到自己的最佳狀態。

前額皮質和工作表現水平的關係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如何找到最佳的工作狀態”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在職場中這是領導對員工的要求。
即便在家中,我們也需要找到最佳狀態,去處理生活中突發的大事小情。
在前面我們已經介紹過,我們處理任務和挑戰的成功與否,和我們的大腦息息相關。
而在大腦發揮作用的過程中,“前額皮質”的表現又是最為關鍵的。
我們以書中保羅的故事為例子,來說明前額皮質的特性以及它對工作表現的影響。
保羅開車去見一位重要的客戶,在到達約定地點的途中,他經歷了從放鬆到緊張的過程,這個過程對應的就是前額皮質從喚醒不足到過度喚醒的整個過程。
剛開始,他因為放鬆而開錯了方向,這是喚醒不足的表現;
隨後,他因為擔心遲到而集中注意力,進入了最佳狀態;
最後,他因為過度緊張而錯過了轉彎路口,這就是過度喚醒的結果。
保羅的故事很好地詮釋了前額皮質的一個重要特點:
它需要恰如其分的喚醒水平,才能發揮最佳功能。
在腦科學研究中,神經科學家做了大量的相關工作。
他們透過“腦電圖”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等技術,測量大腦各區域的喚醒水平。
測量結果表明,作為大腦的“指揮中心”,前額皮質需要足夠的活躍度才能做出明智的決策。
然而,過高的喚醒水平反而會干擾其功能,導致大腦工作的表現下降。
關於這個問題,早在一個世紀之前,科學家們就發現了一個可以幫助人們發揮出最佳表現的“甜蜜點”。
耶基斯和多德森在1908年提出了一個叫“倒U形曲線”的理論,進一步解釋了壓力與表現之間的關係。
他們發現,適當的壓力能夠提升表現,但是一旦超過了臨界點,過大的壓力就會適得其反,影響我們的表現。
在故事中,保羅的經歷正是這一理論的生動體現:
他在適度的壓力下表現最佳,但在過度緊張時卻頻頻出錯。
那麼,為了保持前額皮質的最佳狀態,我們需要了解兩種關鍵的神經遞質:
多巴胺和去甲腎上腺素。
多巴胺與興趣和動機相關,而去甲腎上腺素則與警覺性和注意力相關。
耶魯大學的神經生物學家埃米·安斯坦發現,前額皮質的神經突觸放電依賴於這兩種化學物質的適當水平。
當它們不足時,我們會感到無聊和缺乏動力;
當它們過多時,我們會感到壓力和焦慮。
只有在兩者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人們才能進入最佳的工作狀態。
故事中的保羅在開車途中,透過想象自己遲到的場景,提高了去甲腎上腺素的水平,從而增強了警覺性。
然而,過度的焦慮又導致他錯過了轉彎,這是去甲腎上腺素過高的表現。


如何打破僵局、追求卓越?
既然前額皮質以及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和我們的工作表現關聯如此密切,我們又該如何利用好這個原理,來提升我們的前額皮質喚醒程度、進而提高表現呢?
在生活中,除了喝咖啡,透過咖啡因來刺激大腦之外,有兩種科學方法可以提高大腦的喚醒程度。
第一種辦法可能最簡單也最快速,那就是透過緊迫感來提高去甲腎上腺素水平。
我們可以採取一些手段來讓大腦分泌這種物質,比如想象未來的可怕場面,來促進去甲腎上腺素的分泌。
一位職業拳擊手曾經揭露過他成功的秘訣,說他總是想象自己輸了就會被人打死,而這一點就足以讓他拼命訓練了。
另一種提升表現的辦法,針對的不是去甲腎上腺素,而是多巴胺。
去甲腎上腺素讓人變得警覺,而多巴胺讓人產生興趣。
因此,我們可以用一些新鮮的事物來刺激大腦,比如就算只是調節椅子的高度,都可以幫助我們產生全新的感受,從而促進大腦中多巴胺的分泌。
接下來,我們再用書中的另一個故事,來介紹如何打破工作中遇到的僵局,幫助自己繞過障礙、找到最佳的解決方案。
這個故事的主人公是埃米莉。
她要為公司主辦一個會議,會議的主題是“可持續發展”,但這個題目很大,非常不好落實。
她想來想去,一直找不到靈感,無法給會議起一個合適的題目。
換句話說,她在這個過程中遇到了“僵局”。
這時,她透過反思自己的思維方式,並嘗試傾聽腦海中的其他線索,最終找到了新的靈感。
也就是說,她不再集中於思考眼前的難題,而是讓自己放鬆下來,轉移了自己的注意力,反而獲得了更好的效果。
埃米莉的故事揭示了打破工作僵局的關鍵:
我們需要讓大腦平靜下來,以便鬆散的大腦連線得以形成,如此一來,才有可能獲得工作中的突破。
而這背後的原理,和“洞察”二字息息相關。
洞察,是打破僵局的關鍵,一旦有了洞察,我們遇到的難題就能迎刃而解。
在研究洞察的過程中,美國西北大學的馬克·比曼博士透過研究字謎,發現洞察的產生往往伴隨著大腦右側顳葉前部的活躍。
這一區域負責將不相關的資訊聯絡起來,從而產生新的想法。
同時,比曼還發現,快樂的情緒能夠增加洞察的可能性,而焦慮則會抑制洞察的產生。
在埃米莉的故事中,她透過放鬆和轉移注意力,最終找到了“未來的商業保障”這一會議名稱。
這一過程展示了高效洞察“ARIA模型”的應用,其中四個英文字母代表的分別是“覺知”、“反思”、“洞察”和“行動”。
透過這一洞察模型,我們可以在工作中更有效地打破僵局,產生新的創意。
此外,想要在工作中找到最佳狀態,我們還要具備正念和自我覺察的能力。
在探尋最佳狀態和繞過路障的過程中,正念和自我覺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正念是指以開放和接納的態度關注當下的體驗,而自我覺察則是指能夠即時觀察自己的思維和情緒。
認知神經科專家奧克斯納的研究表明,自我覺察是高效工作的關鍵。
透過正念練習,我們可以更好地調節自己的情緒和注意力,從而避免陷入過度喚醒或喚醒不足的狀態。
另外,正念不僅有助於提高工作效率,還能改善身心健康。
研究表明,正念練習可以降低壓力水平,提升免疫功能,並減少抑鬱症的複發率。
透過正念,我們可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緒和注意力,從而在工作中保持最佳狀態。


在實際生活中應用腦科學原理
那麼,在瞭解了前額皮質的特性、多巴胺與去甲腎上腺素的作用、洞察的產生與僵局的打破,以及正念與自我覺察的重要性之後,我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這些知識呢?
透過前面的介紹,我們發現,調節前額皮質喚醒水平、激發多巴胺和去甲腎上腺素的分泌,以及打破僵局產生洞察,可以幫助我們在工作中保持專注和動力。
同時,正念和自我覺察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管理情緒和注意力,從而在複雜的工作環境中游刃有餘。
那在具體的做法中,首先,我們可以透過調整工作環境來提升多巴胺水平。
比如,改變辦公桌的佈置、嘗試新的工作方法或與同事分享專案,都可以激發多巴胺的分泌,從而保持專注和動力。
其次,我們可以透過設定適度的壓力目標來調節去甲腎上腺素水平。
比如,為自己設定一個合理的工作期限,或者在完成任務前想象一下成功的場景,都可以提高警覺性和注意力。
此外,我們可以透過正念練習來提升自我覺察能力。
比如,每天花幾分鐘時間進行深呼吸練習,或者在工作中定期檢查自己的情緒和注意力狀態,都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管理壓力和焦慮。
最後,我們可以透過放鬆和轉移注意力來打破僵局併產生洞察。
比如,在遇到難題時,暫時放下工作,出去散步或與同事聊天,都可以讓大腦平靜下來,從而產生新的靈感。
未來,隨著神經科學和心理學研究的深入,我們有望開發出更多有效的方法來提升工作效率和創造力。
比如,透過腦機介面技術即時監測大腦的喚醒水平,或者透過虛擬現實技術模擬不同的工作環境,都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應用這些知識。
總而言之,透過不斷的學習和實踐,我們一定可以在複雜的工作環境中保持最佳狀態,實現個人和組織的共同成長。
好,本節的內容我們就先聊到這裡。
希望今天的內容能夠幫助大家取得工作和生活中的最佳狀態,更好地打破僵局,獲得進步與成功。
在下一節的內容中,我們將來探討如何利用腦科學的原理,更好地面對工作和生活中的壓力,以及如何處理失控的局面。
讓我們下節不見不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