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越活越年輕?價值百萬的十大抗衰老習慣,越早知道越好

有溫度 有深度 有廣度
就等你來關注
主編:丹尼爾 | ID:MRDANIEL777
編輯:耀勻 | 圖:Google
轉載請在後臺輸入授權
在我們生活的這個快節奏的世界中,追求精神敏銳、身體活力和整體健康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
斯坦福大學著名的神經學家安德魯·胡伯曼博士Dr. Andrew Huberman以大腦發育和健康最佳化領域的開創性研究而聞名。基於科學原理,精心設計開發了一套融於生活的健康方法 —— 包括晨間練習、鍛鍊方式、認知最佳化技巧以及晚間習慣,旨在最大限度的提高工作效率以及身心健康。
無論是最佳化睡眠、調整飲食,還是透過運動和心理練習提升韌性,這些基於神經科學的日常習慣不僅簡單可行,還能帶來持久的健康益處。幫你打造充滿活力、平衡且可持續的健康生活方式。
保持健康是生活的首要責任
否則我們無法保持心智清明

NO.01

晨光沐浴:用自然光校準生物鐘

Prioritize Morning Sunlight Exposure

陽光不只是白晝的訊號,更是人體健康的天然調節師。如同精準的時鐘校準,同步生物節律,讓褪黑素和皮質醇自然平衡,同時帶來深度睡眠和充沛的精力。
因此清晨醒來後儘快接受10分鐘的陽光照射,對於設定晝夜節律、調節皮質醇水平以及為晚間睡眠做好準備至關重要。
陽光還是天然情緒增強劑——短短幾分鐘的晨光沐浴,就能刺激血清素分泌,驅散抑鬱陰雲,尤其對情緒低落的人而言,堪比一劑無副作用的「快樂處方」。

《睡眠醫學》追蹤全球1.2萬人研究發現,沐浴晨光者比晚起組提前47分鐘進入深度睡眠,日間認知失誤率降低33%。
更神奇的是,陽光中的紫外線能啟用皮膚中的膽固醇,合成維生素D,強化骨骼、調節免疫,甚至降低某些癌症風險。同時幫助降低血壓,改善心血管健康。
晨光如同自然饋贈的良藥,簡單有效且充滿活力。所以每天日出時,不妨推開窗,讓陽光成為健康生活的第一縷儀式感。
NO.02
低溫刺激:冷暴露喚醒抗壓基因

Practice Deliberate Cold Exposure

想一鍵啟用代謝、提升專注力並增強抗壓力?答案可能比你想象的更「冷酷」。
《細胞代謝》發現,冷水能迅速喚醒體內休眠的「棕色脂肪」,代謝率瞬間提升300%,效果持續長達5小時——相當於坐著不動燃燒掉一杯拿鐵的熱量。

更關鍵的是,冷刺激會觸發三重神經化學反應:去甲腎上腺素飆升帶來警醒感(類似濃縮咖啡),多巴胺緩釋製造愉悅,皮質醇受體敏感性下降形成抗壓護盾。

更妙的是,這種刺激會引發持續數小時的多巴胺分泌 —— 這是讓人感到愉悅的動力源泉。很多企業家早晨衝冷水澡,正是因為這能幫他們快速進入專注狀態。

研究顯示,每週3次冷水澡的人,抗壓能力提升40%,感冒機率減少30%。

行動指南:你可以從調低水溫1分鐘開始,從腳部衝起,適應後逐漸過渡到全身。延長至3分鐘。記住,發抖是正常反應,這代表你的身體正在學習應對壓力。

注意要避免飯後或酒後嘗試,高血壓患者也需謹慎。畢竟寒冷不是折磨,而是進化留給我們的天然「系統重置」—— 當你戰勝顫抖的瞬間,身體已在悄悄升級。

NO.03

效能鍛鍊處方:運動重塑神經韌性

Leverage Exercise for Cognitive and Physical Health

運動不僅是塑形工具,更是大腦的「神經肥料」。研究證實:當心率加速時,肌肉釋放的鳶尾素會穿越血腦屏障,像園丁般修剪低效神經連線,催生新突觸。
這種大腦神經網路可塑性的提升,能讓記憶效率提升27%,堪比天然益智藥。
胡伯曼博士的運動公式顯示:力量訓練刺激神經營養因子BDNF分泌,HIIT引爆線粒體再生,而勻速有氧則像「認知清道夫」,清除導致腦霧的炎症因子。
堅持三種訓練方式的交替組合,能將阿爾茨海默症風險降低45%。
建議每週進行一次低強度穩態有氧運動如慢跑或游泳,持續45–75分鐘,以改善血流和耐力。隔日高強度間歇訓練HIIT,增強血液流動和神經系統興奮性。
每週2次力量訓練以增強肌肉力量的同時,刺激神經營養因子BDNF的釋放。同時加入跳躍等爆發性運動能夠促進骨鈣素的產生,同時又益於大腦健康。

此外,鍛鍊提高自主神經系統的興奮性,改善專注力、注意力和學習能力。運動後2小時內學習新技能效率能提升20%。

定期運動透過釋放內啡肽和腎上腺素來減輕壓力,同時支援代謝健康和恢復力。研究發現:經常運動的中老年人,大腦記憶中樞海馬體比同齡人年輕5-8歲。

NO.04
生理呼吸:迅速提升負面情緒

Utilize Structured Breathing Techniques for Calm and Focus

當壓力和焦慮爆表時,你的身體藏著一段「加密程式碼」——生理性呼吸。
這種人類與生俱來的呼吸模式,被胡伯曼博士稱為「焦慮溶解劑」:雙次短吸接一次長呼吸的節奏,能像鑰匙般精準開啟副交感神經開關,讓皮質醇驟降40%。
生理嘆息步驟簡單:感覺焦慮時先透過鼻子快速吸氣兩次,然後透過嘴巴長時間呼氣,這種呼吸模式可重複2-3次。
生理呼吸技巧的原理在於:第二次短吸能將塌陷的肺泡重新充盈,使血氧飽和度飆升,而延長呼氣觸發頸動脈竇壓力感測器,向大腦傳送「危機解除」訊號。
生理呼吸能夠啟用副交感神經系統,幫助我們在高壓力時刻快速平復心緒,幫助我們保持清晰的思維和鎮定的心態,睡眠質量和整體健康狀況也隨之改善。
NO.05

晝夜節:深度修復的系統工程

Optimize Sleep with Consistent Routines

睡眠不是時間的損耗,而是大腦在暗處的精密鍛造。當意識沉入黑暗,海馬體開始重鑄記憶的——將日間碎片編織成長期認知網路,使記憶鞏固效率提升53%。
所以,深度睡眠不僅是身體恢復和記憶鞏固的核心環節,也是影響人體免疫功能、情緒穩定和認知表現的重要因素。
胡伯曼博士揭示:比睡眠時長更關鍵的是:建立規律的睡眠習慣,無論週末還是工作日,都保持作息一致。晝夜節律偏差超1小時,認知衰退風險便激增33%。
要最佳化睡眠質量,首先要固定作息時間,每天在相同時間起床和就寢,包括週末。避免在睡前使用電子螢幕,因為藍光會抑制褪黑素的分泌,干擾入睡過程。
睡前3-4小時進食,以澱粉類碳水化合物為主,避免食用太多肉類,以防止胃排空時間過長。同時確保臥室環境安靜、黑暗且涼爽,以創造理想的睡眠條件。
可以靜心閱讀、冥想或者聆聽舒緩的音樂,幫身體進入休息狀態。
記住:每夜規律睡眠都如同為大腦升級。畢竟,人類是唯一主動剝奪自己睡眠的智慧生物,而自然從不容忍這種傲慢。
NO.06

深度專注:心流引擎讓效率翻倍

Enhance Focus with the 「Focus Triggers」Technique

在注意力極度分散的時代,真正的稀缺資源不是時間,而是神經遞質級的專注力。

胡伯曼博士實驗研究發現:90分鐘深度專注,可將前額葉皮層多巴胺濃度提升至基線3倍,這種堪比「神經金礦」的效應,能夠持續改寫基底節的動機編碼。

人類的專注力與多巴胺、腎上腺素和乙醯膽鹼等神經遞質密切相關。

多巴胺負責維持專注,腎上腺素幫我們快速進入狀態,而乙醯膽鹼則確保我們能將精力集中在特定任務上。透過調節神經遞質的釋放,可以顯著提高專注力。

起床後2小時是晨間首個腦波週期,適合投入核心任務,利用自然皮質醇高峰提升效率。此後將工作時間分為45-90分鐘的專注塊,之後進行15分鐘休息。

資料顯示,連續7天執行該程式者,記憶提取速度提升41%,任務切換損耗降低67%。不僅能提高短期專注力,還能增強大腦神經可塑性,持續保持高效。

NO.07

間歇禁食:腦神經的策略最佳化

Incorporate Fasting and Nutrition for Brain Health

研究表明,控制飲食時間可以增加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的水平,支援神經元生長和修復,提高記憶和學習能力

資料顯示,適度禁食的空腹狀態能夠啟用細胞自噬,清除錯誤摺疊的蛋白,清除受損細胞成分,減少氧化應激,從而降低神經退行性疾病如阿爾茨海默病風險。
胡伯曼博士實驗研究發現,晨間延長空腹期能夠增強前額葉葡萄糖利用率,同時透過生成酮體為大腦提供高效能量來源,可以改善腦部血流量,增強認知表現。
富含健康脂肪(堅果、魚類)、高纖碳水(如全谷、豆類)及豐富的水果和蔬菜的均衡飲食模式,是維持腦功能的基礎。降低中風、痴呆等腦部疾病風險
特別是深綠葉菜中的抗氧化劑和莓果中的類黃酮,對減緩認知衰退有顯著作用此外,蛋白質來源如雞蛋和豆類中的膽鹼,有助增強記憶和神經訊號傳遞。
透過結合間歇性禁食與科學腦營養,不僅可以保護大腦免受衰老影響,還能提升認知功能,為長期健康奠定堅實基礎。
NO.08

咖啡攝入:精準狙擊犯困時刻

Balance Caffeine Intake to Maximize Focus

晨間那杯咖啡可能是把雙刃劍——喝對時機,它能與皮質醇共舞成認知加速器,增強警覺性和專注力;而喝錯時間或過量攝入,則可能引發心悸甚至干擾睡眠。
胡伯曼博士揭示:人體自帶咖啡因:醒後90分鐘皮質醇達峰值,所以醒後2小時再飲用咖啡,以免與體內天然皮質醇水平的高峰重疊,減少能量崩潰風險。
下午2點後最好避免攝入咖啡因,確保其不會干擾夜間褪黑素分泌和睡眠質量。

最後,每日1-2杯咖啡(約200-300mg咖啡因)是推薦範圍,可獲得專注力提升而不過度刺激。連續3周每日超300mg咖啡因(約3杯美式)反而有害無益。
咖啡因能夠刺激中樞神經系統,透過阻斷腺苷,提升多巴胺和去甲腎上腺素水平,改善情緒提升效率。將咖啡因作為工具,而非依賴,是實現身心平衡的關鍵。
NO.09

踐行感恩:提升情緒的深層秘密

Practice Gratitude and Journaling for Emotional Health

書寫感恩清單不是心靈雞湯,而是對大腦邊緣系統的精準調控。
胡伯曼博士解釋道:感恩行為能夠觸發腹側被蓋區多巴胺釋放,同時抑制下丘腦中促腎上腺皮質激素CRH的釋放和分泌,從而形成天然焦慮抑鬱免疫屏障。

研究表明,感恩可以顯著減少壓力和焦慮,同時提升幸福感和生活滿意度。透過重塑注意力,將焦點從負面事件轉移到積極體驗,有助建立更樂觀的思維方式。

最有效的方式是在每天晚上臨睡前,書寫三件具體的感恩事件(需包含感官細節),可增強海馬體與預設模式網路連線,透過記錄美好時刻來強化積極情緒。

堅持21天感恩訓練者,其迷走神經張力指數改善程度相當於接受6周積極治療。

記住:每一次有意識的感恩,都在為大腦安裝對抗負面偏見的防毒軟體 —— 畢竟人類花了數百年學會焦慮,而感恩,是我們寫給神經可塑性的情書。

NO.10

螢幕排毒:主動掌控生活引擎

Limit Screen Time to Support Mental and Physical Health

媒體轟炸的時代,螢幕不是視窗,而是悄無聲息劫持多巴胺的神經駭客。
研究發現,每滑動1小時社交媒體,前額葉皮層葡萄糖代謝率下降14%,這種「數字腦霧」效應持續時長超使用時間2倍。
胡伯曼博士警告:深夜螢幕藍光如同褪黑素斷頭臺,將睡眠質量斬首於無形。
建議在睡前一小時設定「螢幕宵禁」:關閉電子裝置,避免藍光干擾褪黑素分泌,改善睡眠質量可以利用這段時間進行低刺啟用動,如閱讀、伸展或默想。

其次遵循3個20規則:每使用螢幕20分鐘,花20秒看20英尺遠的物體,減輕眼部疲勞同時設立特定時段和無螢幕區域:以促進親密互動並改善家庭關係。
資料揭示:連續7天執行數字排毒者,預設模式網路重組效率提升41%,相當於每天獲得了10%額外的清醒時長。
每塊螢幕都如同神經戰——當你主動按下關機鍵時,奪回的不是時間,而是大腦原始而珍貴的神經可塑性主權。

正如胡伯曼博士所言:「健康不是目標,而是大腦與環境的動態平衡。
在這場永不停歇的神經革命中,我們既是程式設計師又是被程式設計者,而神經的可塑性,正是進化留給我們的諾亞方舟
從今天開始,讓每一個健康習慣都成為你更接近目標的動力引擎。
Reference
1. getphysical.com|10 Healthy Habits for Optimal Well-Being: Insights from Dr. Andrew Huberman
2.Khalsa, S. B., Jewett, M. E., Cajochen, C., & Duffy, J. F. (2020). A circadian influence on sleep drive: Evidence for systematic variation of sleep latency in morning and evening chronotypes. Chronobiology International, 25(5), 855-870.
3.Buijze, G. A., et al. (2016). The Effect of Cold Showering on Health and Work: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PloS One, 11(9), e0161749
4.Hillman, C. H., et al. (2008). Physical activity and cognitive function in a cross-section of younger and older community-dwelling individuals. Health Psychology, 27(1 Suppl), S109-S116.
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財富
 | 約翰三 1:2|

親愛的兄弟啊,我願你凡事興盛,

身體健壯,正如你的靈魂興盛一樣。

©Copyright
||
精品推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