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面是社恐上班族,一面偷偷教網友用哲學對抗虛無

這是《自拍》第473個口述故事
“啟發Quotify”是抖音平臺上備受歡迎的哲學博主。
在他的身上,你能看到很多矛盾的地方:活躍在網路上時,他像一位溫暖的朋友,用哲學解答網友的人生困惑。生活中的他卻截然不同:他高大黝黑,肌肉壯碩,神情冷峻又沉默寡言,自帶一種不易接近的氣場。他習慣獨處,近乎於孤僻,卻又始終對世界和人群抱有深深的好奇與關懷。他看似固執,卻也能身段柔軟地在工作中步步高昇。體制內遊刃有餘的他,始終心繫哲學,暗自籌謀著掙脫束縛。
在連線世界和孤獨求索之間,他反覆徘徊,試圖找到屬於自己的平衡點。他渴望在世間遊歷一番後,最終隱匿於遠離喧囂的角落,獨自生活、書寫,用思想啟發他人,更積極地生活。
以下是他的講述。
“狗”在角落觀察世界
我是“啟發Quotify”,一個31歲的哲學愛好者,目前在抖音上給50萬人講解哲學思想,希望能夠幫助在生活中掙扎的普通人找到應對困境的思想工具。這個賬號是我的秘密保留地,我從未向任何人透露過它的存在。在親友眼中,我只是一個普通的體制內上班族,擔任企劃總監,工作體面但性格孤僻,甚至有些不近人情。
我的生活狀態可以用“很狗”來形容。我遠離父母獨居,除了女友,幾乎沒有頻繁往來的朋友。大多數時候,我喜歡把自己藏起來,像一隻躲在暗處的狗,默默觀察他人,將他們的經驗咀嚼消化後寫成文字、做成影片釋出出去。所以,如果你問我如何看待這個世界,我可以滔滔不絕地講上幾個小時,但我通常不願與他人交流。我的微信好友從2000多人刪到只剩100多人。我總覺得,朋友或許只是人們構建出來的一種偏執概念,用以自娛自樂和自我安慰。正因如此,哲學家很少探討友誼,而更多探討愛情。
捕捉到一場很美的日落。
比起社交,我更愛獨處。一個人窩在家裡,手邊一本書、一杯茶,看著窗外的陽光灑在書頁上,照亮我正在閱讀的文字,那一刻的平靜與愜意難以言喻。但我的孤僻並非與生俱來。小時候,我曾是個活潑的孩子,甚至過分熱情地討好他人。然而,當我被小夥伴們欺騙、傷害後,我就本能地縮回自己的殼裡,變得少言寡語,更愛默默觀察。雖然我明白中庸的性格更受歡迎,但那不是我想要的。我想避免和人們產生太多聯絡,這樣別人不再能傷害我,我也不會因不夠圓滑而傷害他們。
我對哲學的興趣也是從那時開始的。除了覺察人性的複雜,我也會追問:我從哪裡來,會消失嗎?大人們說我是“撿來的”,未來會從這個世界消失,這讓我更加困惑:為什麼你們不從一開始就把我放到另一個世界?我在這個世界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六歲時的我。
帶著這些思考,我進入大學攻讀馬哲專業,開始系統接觸哲學思想。順著馬克思的理論,我回溯前人的經典理論,逐步理解了世界的本質、死亡的意義以及“自我”的真相。然而,學校的教育方式並不鼓勵探索,大多數時候,我不得不以應試的姿態面對哲學,陷入矛盾與痛苦之中,一度對哲學失去興趣。在校園裡,我難以找到合適的物件深入交流,陌生人覺得我奇怪又孤僻,熟悉的朋友則認為我總把大道理掛在嘴邊。因此我依然獨來獨往,誰也不理,獨自在課餘摸索新鮮事物。當時國漫興起,在一個個幾何圖形運動起來的過程中,我看到一種有趣的矛盾和統一,這促使我自學動畫,也影響了我之後用動畫講解哲學的創作風格。
我用動畫講解哲學。這是我的工程檔案。
直到離開學校進入社會,我才在生活經驗和見聞的刺激下重新燃起對哲學的興趣。漸漸地,我發現指導我生活的是很多哲學家。比如,當我喝一杯定價高昂的咖啡時,馬克思會從我腦海中跳出來,啟發我進一步思考定價背後的本質過程:這家咖啡企業背後可能面臨著怎樣的抉擇,參與到了怎樣的商業迴圈中;而當我好奇其他事物時,拉康或康德也許會跳出來為我揭示其它面向。
在入世和出世之間
和很多畢業生一樣,剛畢業的我帶著滿腔熱情一頭扎進社會。哲學——這門凝結了多代人智慧的學科,宏大而幽深,曾讓我一度產生幻覺:我可以為這個社會做點什麼,留下自己的印跡。然而,工作後我才發現,夢想與現實之間橫亙著一道巨大的鴻溝:相比於深刻的思想者,這裡更需要的是能解決簡單問題的普通勞力。從踏進公司大門的第一天起,我就想辭職,但謀生的需求迫使我不得不留在這裡,直到今天。
工作初期,我強烈“厭蠢”,排斥一些媚上欺下的行為,也不理解為什麼大家要圍繞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反覆溝通。總有人時不時跑來問我:方案怎麼稽核?怎麼執行?怎麼落地?明明大家只要做好各自的工作,下班前抄送我一份表格就行了,我有眼睛,能看明白,除此之外,純屬浪費時間。對工作的不滿讓我變得暴躁,希望所有人都離我遠遠的,不想溝通,連領導都知道我“不好惹”。只有下班後,我才能退回到一個人的世界,看兩小時哲學書,從中獲得一些滋養。
閱讀完畢,我會看看月亮發會兒呆。
但是在閱讀和思考的過程中,我也開始反思:活在這個未知的世界裡,我們無法控制什麼東西會走向我們,唯一能控制的是讓什麼東西穿過我們,留下來,成為我們的一部分。於是,面對公司這個我無法逃脫的環境,我開始尋找與之妥協、共生的方法。我收起冷傲,偽裝成和善圓滑的樣子,試圖與大家打成一片,好好經營眼前的生活,抓住面前的機會和關係。但這麼做卻造就了一個奇怪而彆扭的我。同事們看到我像換了個人,反而感到不安,旁敲側擊地問我:“咱們最近怎麼了嗎?發生什麼了嗎?”
我在介紹何謂“他人即地獄”。
其實,刻意的圓滑和迎合並不是我想要的。我的真實面目或許有些孤傲,但這絕不意味著我應當擺出高人一等的姿態。相反,我需要學會尊重他人,尊重他們作為獨立個體的存在。這需要我找到一個平衡點,讓生活中的一部分東西穿過我、成為我,這才是完整了真正的我。想明白這一點後,我對外界的反應不再極端,開始以相對平和的態度對待一切。
這是我養過的第6只寵物,拍照時只有三個月大,我正在寫稿,它在旁邊飽餐一頓,慢悠悠打盹兒。
然而在保有“自我”的同時融入環境並不簡單。在我工作的第四年,我遇到了一個面試者。他戴著一副眼鏡,白淨、高瘦,氣質裡帶著幾分“孤傲自大,誰也不理”的勁兒,像極了年輕時的我。他提出一個大膽的建議:刪掉網站首頁的搜尋框,換成更多的網頁入口,讓使用者操作更便利。這個想法在行業內幾乎沒人提——畢竟,所有人的首頁都掛著那個搜尋框,彷彿它是一條行業鐵律。
他的話像一根針,輕輕戳破了我自以為是的平衡。那一刻,我突然意識到,自己早已被異化了。如果是剛入行時的我,一定會毫不猶豫地砍掉那個搜尋框,但現在的我,竟然猶豫了,因為當所有人都做同一件事時,跟隨大流是最安全的選擇,而特立獨行則意味著風險。我曾天真地以為,自己能遊刃有餘地在融入環境與保持自我之間找到平衡。但現實是,在這個環境中待得越久,我越難以避免被改變。
解讀“狗智主義”。
如果說學生時代的我,是個青澀的理想主義者,眼裡容不下半點妥協;如今,現實的考量像潮水一樣湧來,稍不留神,我就會被衝得偏離軌道。行業的規則、公司的壓力、同齡人間的比較,像一張無形的網,將我緊緊裹住。在世俗的束縛中想要保持清醒的判斷,變得越來越難,稍一鬆懈,就會被環境同化,變成自己曾經不屑一顧的那種人。我渴望跳出企業經營的思維框架,去和更廣闊的世界碰撞,試圖一點點剝離那些不屬於我的東西。
提供探索意義的精神工具
2024年,我的職業生涯邁入第8個年頭。作為企劃總監,我對工作已經得心應手,每週只需去公司兩天。有了充裕的自由時間,我開始思考如何做些自己真正熱愛的事。
或許,人在現實中壓抑的,總會在別處找到出口。我在生活中鮮少表達,於是轉向網路世界尋求釋放。春節後不久,我建立了一個名為“啟發Quotify”的抖音賬號,希望透過介紹各類哲學思想,授人以漁,啟發人們找到一個理論工具來理解世界,找到認真生活的方式。而“Quotify”則改自“Quality(質量)”,代表我對自己的期許:不斷提升,產出高質量的內容。
去年7月,我釋出了有關“虛無主義”的影片。
起初,我從大眾熟悉的哲學概念入手,結合當下普遍困擾年輕人的問題製作短影片。考慮到很多人對哲學有一種刻板印象——認為過度探索精神世界會讓人陷入虛無主義,於是我製作了一期關於“虛無主義”的影片,不僅解釋了它的確切含義,還回應了年輕人的“躺平”心態。在我看來,躺平並非懶惰,而是舊價值體系與快速發展的時代脫節的結果。年輕人失去了精神依託,只能以防禦姿態應對。我試圖透過影片傳達:舊體系崩塌後,我們需要建立屬於自己的新價值體系,幫助自己更積極地生活。就像我找到自己的哲學支點後,沒有選擇躺平或破罐子破摔,反而更好地融入了公司一樣。
網友的私信和留言。
這期影片引發了許多共鳴。一位曾患抑鬱症的網友留言說,他看哭了;還有一些人苦惱於找不到自身存在的價值。我意識到,每個人都是不同的,我無法指導他們的生活,於是發起了一個共創活動,和11位粉絲一起用不同的語言告訴大家:這個世界的意義不應當是你依附於某個事物的意義,而是你發揮主體性去創造的意義。這也是這個賬號的精神核心。雖然在抖音做哲學博主最初是因為熱愛哲學,但後來也是為了對得起大家的信任。我一直相信,除了物質,精神力量同樣重要。
和各地粉絲共創內容。
去年高考前夕,一位考生對高考、未來和世界感到困惑和焦慮,向我尋求答案。我說:“我能告訴你的是,沒有過去和未來,只有現在。你的未來是由無數個當下組成的,你只要抓住每一個當下,享受它,認真過好它,那就是你的未來。”高考結束後,他回覆我:“非常感謝。”我的隻言片語能真正幫助到人,這讓我感到很有成就感。
我也從網友的互動中收穫了很多靈感。透過這個平臺,我這個在現實中很難找到對話的孤僻者,也能跨越萬里,甚至與國外網友產生共鳴。一位韓國學生在看了我多期節目後,開始跟我分享他的哲學研究課題。我們從拉康聊到維特根斯坦,再到索緒爾,似乎站在不同角度觀察同一顆蘋果:我看到紅色,聞到果香;他則關注果核和果肉。我們相互補充,在某一刻達成共鳴,那種默契讓我印象深刻。
和韓國學生的私信探討。
隨著更新內容增多,我不再滿足於三分鐘內的短影片。哲學思想本就深邃複雜,短短幾分鐘很難講透徹。與其讓觀眾一知半解,不如閉嘴。於是,我開始製作系列影片和長影片,梳理大綱,安排每期的側重點,並提前預告給觀眾,力求把一個完整的思想講清楚。按照這種方法,我開始講解我的老本行——《資本論》。
堅持講《資本論》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我發現很多人將“資本”和“資本主義”混為一談,認為二者都是應當排斥的意識形態,一提“資本”就下意識覺得要反抗剝削。這種誤解對正常經營的企業甚至整個社會都會造成負面影響。因此,我覺得有必要講清楚理論和歷史是如何結合的,幫助大家理解先輩們曾與怎樣的意識形態鬥爭,並引以為戒,更好地理解當下的生活。可能因為《資本論》比其他哲學理論更貼近生活,許多網友對它感興趣,常常留言催更下一期。
網友催更《資本論》系列。
看到我的內容確實對大家的生活有幫助,我也輸出了自己喜愛的東西,加上抖音平臺對我的認可,這成了一件三方共贏的事情,讓我有極大的成就感。精神上的滋養和顱內高潮已足夠讓我滿足,所以我也不想要憑藉博主身份追逐物質利益,一直堅持著“三不原則”:不拉群、不掛櫥窗、不賣課。我希望與觀眾的關係保持簡單——我分享完了,就退回到自己的世界裡,安靜地過我的日子。
或許在一些人看來,我在與世界連線和保持孤僻之間反覆搖擺,顯得很奇怪。有句話能解釋我對世界的複雜熱情:愛人類,而不是愛具體的人。我愛這個世界和人群,但不是具體到張三或李四,因為和具體的人走得越近,難免會被人性的幽微莫測所困擾。即使獨處時,我也並非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主觀世界,而是對世界的變化保持關注。除了哲學,我會盡可能閱讀多維度的書籍,關注宏觀經濟和制度變化。比如,我最近在讀的經濟類書籍《文明的抉擇》,幫助我更新對經濟和意識形態的理解。
我最近閱讀的書。
對於自己,我從未滿意,也從未停止自我塑造。我向往古希臘雕塑那種肌肉線條的美感和力量感,便堅持健身塑形多年,這不僅讓我擁有健康的體魄,也在獨居時幫我規避了許多潛在危險。健身也是對意志的鍛鍊,有一句話我很認可,“抵得住涅槃之痛,才配得上重生之美”。
“本我過去在哪裡,自我就應在那裡”,這是我在朋友圈寫下的話,給努力健身的自己。
隨著專業觀眾越來越多,我也在不斷精進自己的思考。未來,我打算申請哲學博士,與比我更優秀的教授、學生交流,全身心投入一場思想的碰撞。這遠比獨自看書、依賴主觀感受來得直接,也能啟發我創作更多有價值的內容。
我健身的記錄。
有些人選擇透過生育孩子來延續自己的血肉,給世界留下意義。對我來說,結婚、生子並不重要。我有一個更大的野心:希望給這個世界留下隻言片語,帶來積極的影響。這是一個很難達到的終極目標,我可能做不到,但不應該放棄追求它。一旦以此為終極目標,我就會更加珍惜時間和精力,而不是虛耗在無意義的溝通或一廂情願地尋求他人的理解與支援。
我特別能共鳴維特根斯坦的一句話:語言即世界。我相信,一個人的思想邊界就是他語言的邊界。他能說出什麼,腦子裡就有什麼。基本上,透過兩三句話,你就能判斷這個人的世界是什麼樣子。然而,語言的傳遞有遞減性,我明白兩個人之間不可能完整、準確地傳遞思想。因此,我會慎重考量與誰接觸,這樣的溝通是否值得。
我期望達到的人生就是像維特根斯坦一樣,在這個世界恣意遊走過一番,也領略過偉大的思想,最後在一個遠離人群的地方隱居,獨自生活、書寫,用思想啟發世人。
*本文由“啟發Quotify”口述整理而成,文中照片除特殊註明外均由本人授權提供。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啟  發 | 口述
小  渡 | 撰文
貓  基 | 編輯
-THE  END-
這是我們講述的第473個口述故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