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選上方藍字👆“薩提亞實用心理學”關注我,加★星標★
預約心理諮詢(收費):請後臺回覆“心理諮詢”
近期課程諮詢(收費):請後臺回覆“課程”
作者:半小知
來源:知子花教育(ID:zhizihuajy)

深夜的居民樓裡,不少窗戶還亮著燈。孩子在桌前改錯題,家長在旁邊盯著試卷嘆氣,有時候還會因為錯題吵上幾句。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因為沒帶作業本哭了一小時”、“考試退步三名就捱罵”的故事,成了許多家庭的日常。
一位帶過15屆畢業班的班主任說:“那些能自己拍掉土繼續跑的孩子,家裡都有看不見的規矩。”
這5條很有用的家庭教育守則,不用死記硬背,卻能讓孩子更有韌性。
01
允許孩子犯錯
比糾正錯誤更重要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犯錯是不可避免的。
家長如何對待孩子的錯誤,直接影響到孩子面對錯誤的態度和成長的方式。
很多家長在孩子犯錯後,往往急於糾正,甚至批評責備,而忽略了讓孩子從錯誤中學習和成長的機會。
其實,允許孩子犯錯,比糾正錯誤更重要。
改變語言表達:把 “怎麼又錯了” 換成 “這次發現了什麼新大陸”。
當孩子犯錯時,用積極的語言引導他們去思考和總結,而不是簡單地指責。
這樣的表達方式能讓孩子更願意面對錯誤,從中發現新的知識和經驗。
準備 “錯誤記錄本”:
讓孩子自己畫下闖過的禍,比如打翻牛奶畫個倒下的牛奶盒。
透過繪畫的形式,孩子可以更直觀地記錄自己的錯誤,同時也能在繪畫過程中反思自己的行為。
這不僅有助於培養孩子的觀察力和思考能力,還能讓他們在回顧時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成長軌跡。
每週開 “家庭翻車大會”:
大人先講自己這周出的糗。在家庭會議上,家長先分享自己的錯誤和尷尬經歷,營造一個輕鬆的氛圍,讓孩子也更願意分享自己的 “翻車” 事件。
透過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分享和交流,孩子能從他人的經驗中學習,同時也能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和支援。
別急著當 “滅火隊長”,讓孩子在安全的錯誤裡浸泡,才能長出抗壓的 “防水層”。
家長要剋制自己急於糾正的衝動,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體驗錯誤、思考錯誤。
在孩子犯錯後,不是立刻告訴他們正確的做法,而是引導孩子自己去發現問題所在,尋找解決辦法。
這樣,孩子才能在不斷的試錯中積累經驗,培養出面對挫折的勇氣和抗壓能力,逐漸成長為一個能扛事的人。
02
家裡永遠亮著 “求助訊號燈”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各種困難和挫折。他們需要知道,在面對無法獨自解決的問題時,家庭是他們最堅實的後盾。
所以家裡要永遠亮著 “求助訊號燈”,讓孩子知道無論何時,他們都可以向家人尋求幫助。
設定 “紅色警報暗號”:
比如敲三下桌子代表需要緊急幫助。當孩子遇到困難時,他們可以透過這個暗號向家人發出求助訊號。這種暗號不僅增加了趣味性,還能讓孩子在需要時迅速得到關注。
改變語言表達:
把 “別給我添亂” 換成 “這事情確實難,咱們一起想辦法”。
當孩子向家長尋求幫助時,家長的反應至關重要。用鼓勵和支援的語言回應孩子,讓他們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和力量。
定期演練求助場景:
比如 “如果你被同學嘲笑 / 弄丟公交卡 / 看到有人偷東西 ……”
透過定期的演練,孩子可以更清楚地知道在不同情況下如何求助,以及家人會如何回應。
這不僅能提高孩子的應對能力,還能增強他們對家庭的信任感。
真正的獨立不是單打獨鬥,而是知道何時該伸手求援。
家長要讓孩子明白,求助並不是軟弱的表現,而是一種智慧和勇氣。
在日常生活中,鼓勵孩子在遇到困難時主動尋求幫助,同時也要教會他們如何正確地求助。
這樣,孩子才能在面對複雜多變的社會環境時,既能獨立自主,又能在需要時獲得他人的支援和幫助,健康快樂地成長。
03
生活要留點 “硌腳的沙粒”
鄰居家爸爸每天讓五年級的女兒自己熱早飯,冬天校服裡總比別人多件毛衣。這個 “會照顧自己的小姑娘”,去年夏令營全班只有她沒感冒。
反觀那些被伺候得無微不至的孩子,常常因為鉛筆斷了就哭鼻子。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過於平坦的道路並不能真正幫助他們成長。
相反,生活中的一些小困難和挑戰,就像鞋裡的沙粒,雖然硌腳,但卻能讓孩子在克服它們的過程中鍛煉出更強的適應能力和獨立性。
每月設 “荒野求生日”:
在這一天,孩子需要自己定鬧鐘、整理書包、帶雨傘等。
這不僅能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還能讓他們學會在沒有家長提醒的情況下,獨立完成日常事務。透過這樣的鍛鍊,孩子在面對突發情況時會更加從容。
準備 “生存錦囊”:
裡面放創可貼、零錢、公交卡等,讓孩子隨身攜帶。這個 “錦囊” 可以在孩子遇到小問題時提供幫助,同時也讓他們有一種安全感。
當孩子需要時,他們可以自己解決問題,而不是第一時間向家長求助。
故意製造“小麻煩”:
比如 “哎呀媽媽忘帶鑰匙了,咱們想想怎麼辦?” 透過這種方式,讓孩子參與到問題解決中來。
這不僅能鍛鍊他們的思維能力,還能讓他們明白生活中難免會遇到一些突發狀況,重要的是學會冷靜應對。
別把孩子的生活打磨得太光滑,留點毛邊才能長出老繭。
家長要剋制自己過度保護的衝動,給孩子留出一些空間,讓他們在生活的小困難中鍛鍊自己。
這樣,孩子才能在面對未來更大的挑戰時,有足夠的勇氣和能力去應對,成長為一個真正獨立自主的人。
04
情緒風暴來臨時
做孩子的 “定海神針”
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情緒的波動如同大海的波濤,時而平靜,時而洶湧。
當情緒風暴來臨時,家長的反應和態度,往往能成為孩子心中的 “定海神針”,幫助他們平穩度過情緒的波濤。
孩子在面對壓力、挫折或困惑時,容易產生情緒波動,甚至出現崩潰的情況。此時,家長的冷靜、溫暖和支援至關重要。
準備 “情緒急救箱”:
裡面可以放一些壓力球、全家福、勵志小便籤等物品。當孩子情緒低落時,這些小物件能給他們帶來安慰和鼓勵。
壓力球可以幫助孩子釋放緊張情緒,全家福能讓他們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和支援,勵志小便籤則能給予他們正面的心理暗示。
學會 “三秒法則”:
當孩子崩潰時,家長先深呼吸三秒再說話。這三秒的停頓,能幫助家長平復自己的情緒,避免因衝動而說出傷害孩子的話。
同時,這也能給孩子傳遞一種冷靜和沉穩的感覺,讓他們感受到家長的理性和支援。
把大道理換成身體語言:
在孩子情緒激動時,摸摸頭、拍拍背、靜靜陪伴等身體語言往往比說教更有力量。
這些溫暖的舉動能讓孩子感受到家長的關心和理解,幫助他們逐漸平復情緒。
孩子扛不住事的時候,溫暖的沉默比焦慮的說教更有力量。
家長要明白,在孩子情緒崩潰的時刻,他們最需要的不是一堆大道理,而是一個能讓他們依靠的溫暖港灣。
用沉默的陪伴和溫暖的舉動,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讓他們在情緒的風暴中找到依靠,逐漸學會如何調節自己的情緒,成長為一個情緒穩定、內心強大的人。
05
把責任種進日常的土壤裡
14歲的侄兒家裡有個雷打不動的規矩:週日晚飯前要開 “家庭責任釋出會”。
四年級時他負責澆花和提醒奶奶吃藥,現在初三了要監管全家的手機使用時間。這個男孩身上有超越年齡的擔當。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培養他們的責任感是至關重要的。
責任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培養和積累。
製作 “責任成長樹”:
用一張大紙畫一棵樹,每完成一個任務就貼一片葉子。
這不僅能直觀地展示孩子完成任務的進度,還能讓他們感受到成就感。
隨著時間的推移,樹上的葉子會越來越多,象徵著孩子責任感的成長。
給孩子真實的 “權力”:
比如管理家庭圖書角、安排週末選單等。透過這些實際的任務,孩子不僅能感受到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性,還能鍛鍊他們的組織和管理能力。
定期 “責任升級”:
從整理書包到規劃春遊路線等。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和能力的提升,逐步增加任務的難度和複雜度,讓孩子在不斷挑戰中提升自己的責任感。
責任感不是突然長出來的參天大樹,而是日復一日澆灌的小樹苗。
家長要耐心地引導孩子,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逐步培養他們的責任感。
透過持續的鼓勵和支援,讓孩子在承擔責任的過程中找到自己的價值和意義,最終成長為一個有擔當的人。
-END-
來源:知子花教育(ID:zhizihuajy),18年專注於心理學和家庭教育領域,20000+海量原創家庭教育案例,致力於培養幸福樂觀,出類拔萃的孩子。

我們的影片號會有導師分享心理學內容影片!
歡迎大家收看和關注,也請點在看和轉發支援
點選下列標題,檢視近期其他課程安排:
關注薩姐,檢視更多精彩內容▼
你的每一個“贊”和“在看”,我都歡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