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交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 公眾號 QbitAI
了不得! 這屆學生畢業季賣上貨了——
結果熱銷全網,50餘款「畢業成果」累計吸引全網3000萬觀眾圍觀和拼購。

是醬嬸的,這不正好畢業季,中國農業大學辦了場特殊的畢業典禮。
來自全國各地的畢業生,帶著他們的「成果」回到母校——
什麼國產樹上熟榴蓮、什麼玉露香梨汁,還有妮娜皇后葡萄、富硒黑小麥粉、低升糖指數鮮食玉米、羊駝絨等等。

然後就在拼多多上直播帶貨起來,結果收穫不小,很快就供不應求了。

已舉辦16年的「科技小院」
原來啊,這些學生都來自於一個叫做「科技小院」的專案。
這個專案是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張福鎖首創。2009年,首個科技小院在河北曲周建立,旨在為小農戶提供「零距離、零時差、零門檻、零費用」的科技服務。
16年間,科技小院的整體規模已經擴充套件到了1800多個,覆蓋全國各地。
因此科技小院的學生,他們的課堂不在教室,而是分散在各地的鄉村。他們的課題,也是實實在在地在田間地頭,解決農產品種植問題。
比如像國產榴蓮的生產問題。
我們知道,作為全球最大的榴蓮進口國和消費國,受限於氣候等原因,我國大部分榴蓮進口自泰國、馬來西亞等海外產區。也是近幾年開始,國產榴蓮發展了起來,逐步規模化掛果、批次上市。
一般來說,榴蓮嫁接苗從種植到結果需約5年。為了科學地促進榴蓮生長,來自三亞優旗的榴蓮科技小院,竟然自創用「海鮮」來助長?!
他們透過提煉新鮮深海魚類,以魚蛋白肥料來促進榴蓮樹生長。小院學生於天祥進一步解釋道:
對比試驗表明,施用魚蛋白肥料後,榴蓮樹生長發育明顯加速,且果型更好,果肉更飽滿,口感香甜軟糯。我們目前也在剖析魚蛋白促進榴蓮生長的生物學機制,以推出一套可複製推廣的施肥方案。
首批他們收穫了2000噸榴蓮鮮果,將於7月底上市。

值得注意的是,與進口榴蓮提前採摘、在運輸過程中逐漸成熟不同,這種樹上熟榴蓮是在樹上自然成熟,更新鮮、風味更佳,氣味也不濃重,離著2-3米遠也能聞到一股清香味。
榴蓮腦已經在默默流口水了。

除了這種海外農產品本土化的探索,更多的科技小院在嘗試如何最大限度地放大當地產業優勢,提升本土農作物的經濟價值。
比如在北京永樂店鎮西槐莊村,種植蘿蔔是他們自明清時期就留下來的傳統,但因為缺乏科學管理導致品質和產量一般。
結果在北京通州蔬菜科技小院入駐之後,透過選育、改種新品種,引入水肥一體化裝置、病蟲害防控等生產技術,成功培育出了冰淇淋蘿蔔,深受消費者喜愛,當地人的種植積極性也被帶動起來。
據小院學生王雯欣介紹,從小院建設至今,西槐莊村村集體收入翻了4倍。 此外,他們還引進併科學種植了西紅柿、哈密瓜等作物。
類似這樣的案例還有很多。在拼多多的支援下,他們齊聚農大校園,舉辦了這樣一個農研成果大集展,透過直播的方式向全網觀眾展示他們的50餘種“畢業作品”。
談及舉辦這場特殊的畢業典禮的原因,中國農大資環學院副教授、古生村科技小院負責教師金可默表示,對於他們來說,這不僅是一場展示科研成果的直播,更是一場情感濃烈的告別。
在這場特別的畢業典禮上,我們不僅展示了榴蓮、玉米、羊駝絨這些‘畢業作品’,也向社會展示了小院學子的擔當與創造。
而拼多多這邊相關負責人則談到,
值此畢業季,我們希望能夠用這樣一種溫情的方式,鼓勵同學們繼續前行。同時,拼多多也在站內搭建了科技小院專區,為大家創辦線上畢業展,讓全國消費者都能看見同學們三年耕耘的畢業成果。
形成「科研-產業-市場」的直接閉環
這場特殊的畢業典禮,不僅僅是科研成果的展示,還向外界呈現了一種更深層次的產業意義和價值。
科技小院的學生,將他們的科技成果直接轉化為田間技術加以利用,現在正值收穫季畢業季,透過直播的方式直接觸達到消費市場,這不就形成了一個「科研-產業-市場」的簡單閉環。
這是科技小院一直以來在產業中承擔的角色的一個縮影:
以技術試驗田×人才孵化器×模式示範窗的三重角色,破解農業技術落地最後一公里難題。這樣,農業科技成果能夠直接檢驗生產實踐。
每年的畢業季,其實都有學生選擇留下來創業。
就像雲南大理古生村科技小院的畢業生楊靜,她在今年的畢業晚宴上分享了自己的創業歷程。他們經過兩年的努力,成功將古生村油菜畝產值從1000元增加到5000元。
不過豐收雖好,但也有甜蜜的煩惱——那就是賣不出去啊,這可怎麼辦?
於是乎她帶著「想帶著農民種得好,也要賣得好」的想法,這就開始創業了。

據她介紹,在當地,他們有個數商興農科技小院能夠提供幫助,不僅可以指導創新創業學習,還能幫忙搭建產品銷售渠道。
這是今年4月由拼多多支援,中國農業大學、雲南農業大學、大理白族自治州政府聯合建設的科技小院,主要聚焦“數字商業+新農人培養”。
目前這個科技小院已經落地了1個養分智慧管控平臺專案、支援了7個農業高質量科研課題、協助20多個科技小院的優質農產品“觸網”。
能夠看到的是,科技小院這樣一種新興形式已經成為連線資源、人才與產業的重要橋樑。尤其在這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它在推動農業現代化、促進農民增收方面起著關鍵作用,也難怪科技小院已經連續兩年被寫入中央一號檔案了。
在科技小院的建設之中,如果說研究生駐村是必不可少的一環,那麼拼多多作為一家企業則是發揮能動性,為他們的發展按下了加速器。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數商興農科技小院,拼多多就深度參與到科技小院的建設、研發以及人才培養當中。
而在河北曲周科技小院叢集,為了響應國家戰略,他們更是斥資百萬支援“綠色噸半糧”專用肥料的研發。2023年,在中國農業大學組織科研經費、十四五重點研發專案經費及拼多多基金等資助下,發起了曲周“綠色噸半糧”科技大會戰行動。目標週年畝產糧食1.5噸,化肥效率50kg/kg,增產30%,減排增效30%-50%等,改良土地糧食增產的同時還保護環境。
在此過程中,拼多多面向曲周342名村支書推出了數字技術培訓。

此外,在2021年至2025年間,拼多多還舉辦了三屆全國科技小院大賽。全國科技小院學生在這個賽場上同臺切磋興農本領,共享鄉村產學研成果。僅兩屆科技小院大賽就帶動了約1500名農學研究生。今年的科技小院大賽,也已經在5月正式啟動選拔。
支援技術研發、青年人才培養、響應國家戰略、搭建大賽等等操作,能夠看到拼多多對科技小院專案的支援,已經不再是停留在線上平臺解決農產品銷售問題,而是全方位地賦能。
作為國內最大的農產品上行平臺,拼多多在助農實踐和理念上已經悄然完成了升級和轉變。
拼多多在聚焦生態
助農變成了一個系統性工程。拼多多以科技小院為支點的實踐,恰好印證這一助農邏輯的必然性。
傳統的幫扶模式,往往聚焦於單一環節,比如只幫忙賣貨。但農業痛點問題其實比較分散,比如新興技術缺位、人才斷層,市場輸送脫節等方面的問題,很難靠單點助力來解決。這可能就需要覆蓋整個全鏈條、長鏈條、可持續的生態協同網路了。
而以往大家感知最多的,就是拼多多在產業鏈中的「平臺」角色。
一頭連著各地的農戶,一頭直接連著市場。在幫助農戶建立連線、開啟銷路的同時,拼多多建立起一條覆蓋全國的農產品流通-消費體系。然後透過數字化技術,解放流通體系,推動農業效率的提升。
但隨著這幾年助農實踐的深入,拼多多正在努力變成整個產業鏈上的生態構建者。
比如持續三年舉辦的多多農研科技大賽,全球農創客大賽等,探索前沿技術創新在田間地頭的實踐。他們還向中國農業大學捐贈1億元,設立了“拼多多-中國農業大學研究基金”,支援中國農業大學在基礎研究和農業核心技術攻關方面進行探索。
最新官方資料顯示,目前全國各類返鄉入鄉創業人員超過1200萬,他們亟需更快適應電商等新業態來提升收益,為此,拼多多開設了“多多課堂”,來為這些“新農人”“農創客”點亮技能。
還有透過像千億扶持農產品商家,每年特定的節日直播(比如豐收節)等多種方式,來幫助農產品銷售。
當助農工程能同時啟用技術創新、培育本土人才、打通市場渠道,並形成“科研→產業→收益→再投入”的正向迴圈時,它才真正具備了對抗農業系統性風險的能力——這正是拼多多交出的生態答卷。
而又在最近,他們還走出國門向全球輸出經驗,並且連結起全球智慧。
今年5月底,拼多多與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浙江大學聯合主辦了“2025數字農業創新訓練營”活動,邀請來自中國、秘魯、烏干達、肯亞、坦尚尼亞、巴基斯坦等八個國家的18名青年農業創業者走進大理科技小院矩陣。

於是就出現了這樣一個看似很奇幻的場景——
在大理,你甚至可以看到非洲人向我們的新農人請教沃柑的種植秘訣。
而未來這種跨越距離、跨越語言的場景還會越來越多。
哦不過現在具身智慧發展這麼快,機器人勞作、機器人之間交流經驗也說不準。
一鍵三連「點贊」「轉發」「小心心」
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的想法!
— 完 —
🌟 點亮星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