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榴蓮,是許多女生最喜歡的水果之一。
我國榴蓮主要從泰國、印尼、越南等地進口。自2019年新鮮榴蓮進口量首超車釐子,成為我國的“進口水果之王”,至今仍位居第一。
過去的2024年,中國榴蓮進口量約156萬噸,進口額69.9億美元,雙雙創下歷史新高。有一種說法是,中國人吃了全球91%的榴蓮,可見中國榴蓮市場的爆發力。
在這龐大的進口需求背後,吸引著一批中國創業者來到東南亞,投身榴蓮種植。而其中,一些年輕人也用技術改變榴蓮的種植和選果環節,用AI代替人工經驗,識別成熟的榴蓮果實。甚至在科技公司的加持下,榴蓮選果已經用上了AI大模型。
一場年輕人出海、用科技改變種植的故事,就此悄然發生。
01
全球91%的榴蓮,被中國人吃了
榴蓮是熱帶水果。別看榴蓮體格魁梧,自帶一身軟蝟甲,實則是個比草莓、櫻桃還嬌弱的“萌妹子”。
就生長環境而言,榴蓮需在日平均溫度22℃以上、年降水量達到1000毫米以上且全年無霜凍的地方才能生長。即使在赤道地區海拔600米以上的高地,由於溫差大,也不能種植榴蓮。
全球的榴蓮產地,只有泰國、馬來西亞、印尼、柬埔寨、越南、緬甸等東南亞國家。
中國也在培育本土的榴蓮種植。早在上世紀50年代,海南就開始引進榴蓮種植,但限於種植技術,坊間流傳著“海南種榴蓮不開花不結果”的說法。2023年,三亞育才生態區榴蓮基地種植的1400畝榴蓮開始掛上幼果。即便海南榴蓮開始產果,其在2023年的總產量也不過2400多噸,這比每年上百萬噸的進口量來說,連零頭都不到。
在吃榴蓮的中國名人中,作家郁達夫算是一位榴蓮的骨灰級粉絲。他在旅居南洋的著作《南洋遊記》中寫道:“榴蓮有如臭乳酪與洋蔥混合的臭氣,又有類似松節油的香味,真是又臭又香又好吃”。
而郁達夫創作《南洋遊記》的年代,正是榴蓮開始在我國傳播的時期。
時光荏苒,滄海桑田。如今,榴蓮已然牢牢掌控了中國年輕人的味蕾。
滙豐銀行在2023年的報告中指出,中國市場消耗了全球榴蓮的91%;2024年聯合國糧農組織的資料顯示,中國將佔全球榴蓮消費總量的95%,幾乎是全球榴蓮的唯一市場。

圖源:pixabay
供不應求的趨勢下,榴蓮價格一路狂飆,普通品種基本維持在30元/斤,馬來西亞黑刺榴蓮、貓山王榴蓮等稀缺品種,在電商平臺上甚至賣出每斤100到200元的天價。
在強大的需求之下,一些年輕人也看到了新的機會——去東南亞種植榴蓮。
02
在東南亞種榴蓮的中國人
位於寮國南部的巴色市巴松縣波羅芬高原,氣候溫暖,適宜榴蓮種植。沿著高原上馳車而過,4000餘畝的榴蓮園一覽無餘。
這裡,也是趙亦軍在寮國種植的榴蓮園。
來自湖南省邵陽市的趙亦軍,自1992年起就在寮國闖蕩。二十多年來,他擺過地攤、與人合夥經營過貿易公司、批發過藥材、搗騰過木材加工……
他坦言,每次轉行都帶著孤注一擲的賭徒心理,唯獨種榴蓮除外。
2019年,正值中國和寮國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係10週年,中老鐵路施工建設正酣,《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談判取得實質性進展。
精明的趙亦軍看準了這一風向標,果斷地將榴蓮出口作為創業風口。
2020年,趙亦軍在波羅芬高原承租下四千畝肥沃的土地,用於榴蓮種植。從未從事過農業的他,每天都跟著重金聘請的技術專家學習種植知識。

圖源:pixabay
這期間,儘管他也走過彎路,甚至賠進不少積蓄,但憑藉創業者的執著,四年後這裡終於被打造成了寮國優質榴蓮種植基地。
趙亦軍的野心不止於此,前往泰國、馬來西亞、越南等地考察後,他又搭建了配套的食品加工廠,以延長產業鏈提升榴蓮的附加值。
像趙亦軍這樣的種植者還有很多。因為了解中國消費者的口味和需求,熟悉國內市場的運作規律,目前在寮國的榴蓮種植戶基本以中國人為主。
而據媒體此前報道,寮國政府已同意向中國企業分配12000公頃農業用地,唯一目的就是種植榴蓮。
寮國的榴蓮熱,並非孤例。
常年溫暖溼潤的氣候、大量肥沃且廉價的土地、以及數量眾多的年輕勞動力,讓不少投資者瞄準了東南亞的榴蓮產業。
來自安徽省的90後小夥程勐,早年在中資駐泰國的機構裡上班,領著一份優渥的薪水。
但當他決定辭職跟著父親一起種榴蓮時,父母很不理解:“我們風餐露宿種榴蓮,就是為了讓你讀大學找個穩定工作,不再受這份罪。現在你要種榴蓮,我們的苦不是白吃了?”
程勐卻覺得:“因為我感覺我喜歡榴蓮,可能性格上我也有點偏執,我喜歡將一些事情做得很極致,在我看來這是一種享受。”
接手榴蓮園後,程勐全身心投入其中。每天清晨,他跟隨老師傅們學習種植技術,從灌溉、施肥、除蟲到採摘、加工,不敢錯過任何一個環節。

程勐在泰國的榴蓮種植園裡
有時候忙得沒時間吃午飯,他就直接用榴蓮充飢。而正是這場身體力行的實踐,讓程勐發現了榴蓮傳統種植的短板——選果。
即使常年種植榴蓮的果農,也對選果這事表示頭疼。因為外形、體格、重量相似的榴蓮,其果肉數量的多寡、口感差別極大。因此,有人將開榴蓮玩出了開盲盒的效果。
於是,程勐決定對這件事發起一場技術性顛覆。
03
用AI種榴蓮,還加入了大模型
數千年來,榴蓮的採摘基本依靠人工經驗和肉眼,進行生熟果的甄別工作:榴蓮頂部裂開說明成熟;反之,說明榴蓮還未成熟。
不過,榴蓮是否開裂與果肉的生熟並沒有必然關係。未開裂的榴蓮未必沒有成熟,開裂的榴蓮雖然成熟,但果肉容易引來蚊蟲鼠蟻,極易沾染細菌。

圖源:pixabay
依靠人工決定榴蓮的成熟度,錯誤率大約是3%,而這已經是行業最好的成績了。
可在程勐看來,即便是一批裡出現1個壞果,在網路的推波助瀾下,也會對自家的口碑造成毀滅性打擊。
人工智慧的出現,讓程勐找到了解鎖選果的新方法。
憑藉大學期間掌握的智慧專業知識,歷經幾個月的摸索後,程勐將收集的榴蓮資料資訊進行歸納分析,形成了一套榴蓮驗收標準。
在聲波、紅外線掃描等科技手段的加持下,程勐研發的這套智慧軟體,可以繪製出榴蓮內部果肉的畫像,讓消費者清晰看到其內部果肉的分佈和形狀。
此外,這套軟體在對榴蓮的生熟度進行分析後,還會細分到該顆果子是適合透過陸運、海運還是空運,從而告知商家如何把握催熟時間,以保證送達消費者手裡的榴蓮都能保持一致的新鮮度。
更令人驚歎的是,智慧選果輕鬆實現了人工所達不到的極限,人工3天才能完成的工作工序,在智慧化操作下,只需要2小時就可以完成。
“在引入現代化流水線作業和人工智慧大資料技術和裝置以後,榴蓮從進廠到出廠僅用2個小時。人工智慧對傳統農業的生產加工帶來了顛覆性的變革。”程勐坦言。
如今的程勐,在泰國經營著90萬平方米榴蓮果園,依託其建立的智慧工廠,他也成為全球智慧化程度最高、規模最大的“榴蓮大王”。
除了程勐的工廠外,一些大公司也應用上了AI來選榴蓮果。
泰國正大集團是世界上最大的華人跨國公司之一,其一項業務就是經營榴蓮種植出口。為了最佳化傳統的判別榴蓮成熟度的方式並統一齣口的質量標準,近年來正大集團也與華為雲等科技公司合作,研發了檢測榴蓮成熟度裝置。透過近紅外光譜檢測技術和華為雲的AI技術,果農能得到每一枚榴蓮在不同波長的紅外光譜照射下的採集資料,並在1-2秒內得到榴蓮成熟度百分比資料。在不破壞果肉的前提下,果農能夠更加快速、準確地識別榴蓮成熟度和質量水平,從而實現高效的分類。
在這過程中,近兩年還用上了AI大模型。比如,結合華為雲盤古預訓練Graph大模型,泰國正大集團實現了榴蓮DM結構化資料的智慧分析,將榴蓮成熟度的預測精度從50%提升至91%,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榴蓮的選果檢測、質保難題。
當越來越多年輕人走向傳統行業,當AI、大模型等前沿科技逐步進入落後的產業,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各行各業的變革已經悄然開始。
參考資料:
[1]《渴望暴富的年輕人,湧入東南亞種榴蓮》 新週刊
[2]《中國人的“榴蓮自由”,真的要來了?》 三聯生活週刊
[3]《中國人,為什麼一下突然愛上吃“臭烘烘”的榴蓮?》正解局
[4]《中國“吃貨”對榴蓮的渴望,真切改變著東南亞人的生活》 新民晚報
[5]《去東南亞種榴蓮,風險與機遇並存》水果資訊中心
[6]《築夢一帶一路:在泰國種榴蓮,他說創業就要像貓,得有9條命!》 CCTV華人故事
本文轉載自:霞光社,作者:滄海明月生。
點選「推薦❤」,錦鯉附身!
歡迎加入首席參與發起的沙龍活動,加入通過後,首席贈送兩本中外人物歷史書籍以示感謝!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