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建模、資料為王:當理工男在拼多多賣上“土特產”

奔赴大城市、躋身頭部企業,曾經是許多年輕人職業發展的首選。在他們看來,大廠光環疊加北上廣深杭的資源和機遇,是對青春最好的加持。然而隨著全球產業鏈重構,國內經濟格局轉向雙迴圈,往日圖景正悄然改寫。
如今,大城市已然祛魅,反向流動蔚為潮流。據統計,2012年以來全國各類返鄉創業人員超過1500萬。而家鄉,是迴流群體的主要目的地。
當積攢了一線城市工作經驗、深諳網際網路玩法的迴流青年紮根本地產業,帶來的,不僅是資金和勞動力,還有視野的拓展和技術的創新。尤其近些年,在電商平臺的託舉下,迴流青年以程式碼思維操盤農產品,用資料分析最佳化供應鏈,在網際網路的沃土上玩得風生水起,不斷拓展事業新版圖。
當“程式猿”賣起水果
35歲的李庚旭屬於較早那批堅定地走出去,卻最終返回家鄉的年輕人。
“我接觸電腦特別早,初中開始對程式設計感興趣,從網上找教程自學。高考時陰差陽錯,沒能讀計算機專業,但一直在自學。”李庚旭說。他夢想成為一名程式設計師,而家鄉蒙自,顯然無法承載這一夢想,所以他一門心思想去大廠雲集的北京或杭州。2013年,李庚旭終於如願收到杭州某大廠的offer。
可理想的紅玫瑰一落地,就化作一攤蚊子血。李庚旭很快發現,“每天寫程式碼”的日子無聊乏味,而且看不到前景,“我越寫越對前途越感到迷茫。”所幸年輕就是任性的資本。他果斷裸辭,先到北京當了一陣子“北漂”,想碰碰運氣,結果也沒有合適的,乾脆回老家蒙自找機會。
蒙自的平流雲
蒙自位於雲南東南部,北迴歸線穿境而過,日照充沛、氣候暖溼,適宜水果生長。蒙自的藍莓、枇杷、楊梅、獼猴桃都很好吃,石榴更是籽粒晶瑩、清甜爽口,屬上乘品質。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蒙自當地有不少人賣水果,李庚旭也跟著鄰居做起了水果電商。正趕上電商初興的紅利期,第一個月銷售額就達到30萬元,毛利率50%。李庚旭信心大增,從此認準這條賽道。如今,他已在水果電商領域摸爬滾打十餘年,妥妥的資深玩家。
雲南的石榴品種繁多,其中味道最好的是綠籽石榴
“其實踩過不少坑。”李庚旭坦言,自己2014年起做電商,生意時好時壞,平臺換了又換。直到2018年試水拼多多,一款應季的雪蓮果單月銷售10萬單,創造紀錄,他才算找到“靠山”,便把事業重心轉了過來。
有了好的平臺,還需要技術加成。農產品有個特點:毛利看起來高,一算淨利潤,卻可能是負數,年底算總賬,商家還要倒賠幾百萬。可問題究竟出在哪裡,老玩家也未必說得清。程式設計師出身的李庚旭就想用到程式設計將各個環節裡的失誤和隱患都找出來,然後資料化、視覺化,以便有針對性地解決。
說幹就幹。李庚旭開始琢磨程式碼,瘋狂時每天只睡5小時,“彷彿又幹回了老本行。”只是這一次不再迷惘痛苦,而是充滿期待。最終,李庚旭搭建了一套涵蓋果品、工人、紙箱等多個維度的AI系統。
李庚旭和他的同事
“透過它,一顆果子從採摘、包裝到銷售、售後,整個過程中的資料一目瞭然,我們能進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具體到某個連結是虧是賺,都能迅速算出答案。”李庚旭介紹。由於這套系統是依據拼多多的特點定製的,又運用了人工智慧,李庚旭將其命名為“拼智”。
“只要有好產品和優質供應鏈,利用拼智,就能實現電商運營自動化。”李庚旭說。他的店鋪旺季每天能賣出1萬單以上,淡季也有7000多單。
拼智還導致了鯰魚效應。蒙自本地商家逐步摒棄賣水果全靠“地頭跑、嘴巴甜”的老皇曆,開始擁抱AI技術、擁抱新的經營理念。這或許是李庚旭迴歸的最大意義。當初這個在大廠敲程式碼的年輕人不會想到,自己會在熟悉的故鄉,用程式碼編織數字神經網路,催生出新質電商。
特產好物助推本地經濟
當然,李庚旭絕不是單憑一己之力取得今天的成績的。畢竟,虛擬的數字技術要發揮作用,有賴於現實世界的支撐。
蒙自地處高原,且四周環山,和外部互通的成本偏高。這是蒙自水果一直難以開啟遠方市場的重要原因。像這樣坐擁好物,卻只能獨自欣賞的本地土特產,在廣袤的中西部地區還為數不少。只有先幫它們“解套”,才能真正啟用本地經濟。而這正是拼多多新政的著力點。
2022年,拼多多首創中轉集運包郵模式,2024年承擔商家在偏遠地區產生的物流中轉費,再加上“百億減免”系列舉措,一套組合拳下來,有效降低了中西部商家的物流和運營成本,促使本地好物湧向全國各地。
從事榴蓮電商的白釗,就是拼多多新政的受益者。
榴蓮是典型的熱帶水果,中國大部分地區不適合種植,因此市場上90%的榴蓮都是從東南亞進口的,國產榴蓮佔比很小。泰國、寮國、越南等地的榴蓮,先透過鐵路集中到昆明,再發往全國各地。這需要較長的物流週期。偏偏榴蓮很敏感,放置時間稍長或氣溫稍高,口感會發生變化,甚至變質了。“結果使用者開榴蓮就像在開盲盒,充滿了不確定性。”白釗形容說。
榴蓮是一種著名的盲盒“水果”,只有開啟才能準確判斷其品質
物流成本高,運輸損耗大,加上一定的退貨風險,常年將榴蓮的淨利潤率壓在2%的低位。“這意味著商家必須形成規模,以量取勝。”白釗分析,“另一個辦法是提高資金週轉率,賣更多貨,賺更多錢。”
這也是白釗為什麼堅持把拼多多當作主戰場。首先,拼多多本身所擁有的龐大使用者基數,讓商家比較容易把量做起來。其次,連續推出的拼多多新政,降低商家經營成本的同時,也喚醒了消費側的熱情。整個2024年,白釗的店鋪賣出了100多萬單,發貨量最多時一天高達2萬單,“簡直賣爆了。”這自然有利於商家快速回籠資金,擴大經營,從而形成良性迴圈。
白釗並非個例。事實上,拼多多平臺上活躍著千千萬萬個電商,他們藉助拼多多的數字賦能與新政紅利,突破傳統流通鏈條束縛,將本地好物送往全國市場。這又產生了反哺效應,促進區域自身的繁榮。道理很簡單,富起來的人渴望消費,迴流的年輕人更是有著旺盛的消費慾。
白釗公司的貨倉工作人員
據《2024中國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研究》顯示,2023年我國縣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佔比46.3%,幾乎撐起了內需的半壁江山。其中,26歲至35歲的迴流青年成為引爆消費的主力群體。一方面,“有錢、有閒、房貸少”的現狀賦予了他們較大的消費自由度。另一方面,他們透過創業提供了就業崗位,也間接增強了本地的消費潛能。此外,迴流青年將玩飛盤、喝咖啡、劇本殺等新興生活樣式帶回縣域,促進了消費升級和消費多樣化。
從這個角度講,縣域好物走向全國的背後是流通體系的重構與供需關係的蝶變。本地產業支撐的縣域經濟也正在重塑我們的消費格局和商業生態。
千億扶持,水多魚大
“我的選擇是正確的。”在回顧自己的電商生涯後,白釗發出感慨。
80後的白釗屬於那種從小學習刻苦,深信“知識改變命運”的那代人。他也的確做到了——從農村考入西安財經大學攻讀經濟學。期間,白釗加入學校的創業社團。據他觀察,社團裡有兩類人:家底特別好有資本折騰的和家底特別不好想翻身的,自己是後一類。畢業後白釗輾轉上海、西安、長沙等地,創過業、坐過班,翻身的目標早已實現,但總覺得尚未摸到事業的天花板。
2024年,在大學同學的建議下,白釗辭去上海的高薪工作,來雲南做榴蓮電商。一年來的實踐證明,這一把幹對了。如今,白釗的公司儼然是榴蓮電商中的佼佼者,銷售額節節攀升,員工也越來越多。
白釗紮根雲南,做起了榴蓮電商。圖為電商團隊的主播
正是白釗這樣的中小商家,構成經濟生活中活力和創造力的主要來源。但中小商家又有脆弱的一面。市場波動容易對它們造成衝擊,若撞上國際貿易形勢鉅變之類的“黑天鵝事件”,甚至會遭受滅頂之災。而平時,運營成本高、融資困難等問題也制約著中小商家的發展。
水大魚才會多。當務之急,是為魚兒創造一個良好的水環境。
自2024年第三季度起,拼多多落地一系列惠商舉措。其中,“百億減免”累計為超千萬商家提質增效,僅“推廣服務費退返”一項每年就能讓商家降本數十億;“電商西進”帶動西部地區訂單量同比雙位數增長,將免費配送服務擴充套件至近1億偏遠地區消費者;“新質商家扶持計劃”助力上千個農牧產區、產業叢集轉向“新質供給”發展階段,為產業轉型升級探索新模式。
2025年1月,拼多多成立“商家權益保護委員會”(簡稱“商保會”),由集團執行董事、聯席CEO趙佳臻帶隊,全面研究商家需求,收集商家反饋意見,最佳化商家經營體驗和服務機制,推出“異常訂單預警”“低價風險預警”等多項舉措,進一步完善平臺生態建設。
前不久,商保會宣佈推出重磅惠商計劃“千億扶持”。何謂千億?顧名思義,三年內拼多多擬投入資金、流量等資源超過1000億元人民幣,全力構建使用者、商家及平臺多方共贏的商業生態,形成“水大魚多”的正向迴圈。
電商的繁榮也增加了不少工作崗位
作為“千億扶持”的首批主打舉措,“2025多多好特產”專項行動已正式啟動。各行動組深入國內各大農牧產區,結合當地農特產業的發展需求,推出定向扶持方案,進一步提升各地農特產品的上行規模和效率,並培育更多的地標農特產區、新質農貨,推動農牧產業增產增收。
這給了中小商家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從而養出更多的魚。李庚旭就說,計劃今年在拼多多平臺的店鋪能開到100家以上,並將銷量提升20%。“千億扶持”中有關加大對跨境中小商家補貼力度的舉措,則讓做榴蓮進口生意的白釗深受鼓舞。“今年訂單量增加一倍不是問題。”他篤定地說。
從“百億減免”到“千億扶持”,拼多多以數字基建重構商業邏輯,用生態賦能啟用經濟毛細血管。在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浪潮中,迴流青年與電商平臺的雙向奔赴,演繹著一場關於資源重組、價值重塑與共同富裕的深刻敘事。一場重塑增量市場格局的大戲拉開帷幕,一切才剛剛開始。
策劃丨三聯.CREATIVE
微信編輯 設計排版丨幸鵬
作者丨履賁中郎、五布
圖片來源丨閔杉、拼多多、視覺中國
*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週刊》所有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絡後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