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每10個榴蓮,中國人吃掉9個

點選上圖▲立即預約

真正在推動榴蓮產業化、規模化、標準化,其實都是中國人在搞。
 文 / 巴九靈(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常浩然已經十個月沒回國了,他忙著在寮國種榴蓮。
此前,他在上海辦了個國內排名前20的軟體公司,如今索性“All in”異國的農業。
更激進的是55歲的老陶,從地產業轉行已八年,“伺候”3萬畝榴蓮,足足投了2億多
老陶的榴蓮園
圖源:受訪者
2024年,中國榴蓮進口金額近70億美元。其中,泰國佔近58%,越南佔超四成。
Mordor Intelligence,2025年,預計全球鮮榴蓮市場,中國消費約98.2億美元,佔比91%。
這塊越來越厚的蛋糕,可能沒有誰比焦慮的中國人更加雄心勃勃:
在泰國、越南,中國人擠滿了榴蓮加工業;在柬埔寨、寮國,中國各行業老闆躬身入局,前所未有地大開荒地。
“寮國南部種植面積應該不低於20萬畝,中國人佔百分之七八十。”老陶說道。
一個或許值得期待的未來榴蓮產業格局,呼之欲出。

風口吹向東南亞:
中國人勇闖榴蓮業
每年的4—10月份是榴蓮旺季,但每個產區的旺季不同,餘瑞明就如候鳥一般。
“4、5月在泰國東部,6月在泰國南部,6月底去越南和馬來西亞,七八月份是菲律賓告訴小巴,為了獲得一手的榴蓮資源,只能奔波
兩年前,從事網際網路品牌營銷的他拐到榴蓮行業,一方面做了個1000平方米的小型榴蓮加工廠,每個月能往國內發二三十條櫃子,貨主來自礦產、鋼鐵、二手車、凍品等國內各行業,另一方面試圖攢個B2B的榴蓮產業資訊服務平臺。
“上半年大概做了1500萬元。旺季一條櫃賺個3—5萬塊錢。”他對小巴透露。
無論是加工廠還是貿易商,都可以以較低成本參與。比如,基於7—15天的高交易頻率與高週轉特點,貿易商可透過供應鏈金融電子公司代付70%貨款,目前一條櫃利息在3000元左右。
他目之所及處,在泰國、越南的榴蓮主產區,種植園被嚴格控制本地人手中,但榴蓮加工廠則“大部分還是中國人開的”。
真正在推動榴蓮產業化、規模化、標準化,其實都是中國人在搞。”他強調。比如選果、催熟、吹乾、打包等。
常浩然也提到:“中國人到泰國開了700多家榴蓮工廠,泰國95%以上。”
這類工廠在整個榴蓮產業鏈中的利潤佔比相對固定,為10%—15%。它與中間貿易商、國內批發零售商的利潤相近。
利潤大頭掌控在擁有核心榴蓮資源的種植園。比如,“泰國榴蓮果園成本線大概是50泰銖/公斤,現在賣沒有低於90泰銖,高的時候兩百多泰銖,”餘瑞明說道,“一個100株的榴蓮果園一年弄個幾百萬泰銖,太輕鬆了。”
“前期投入較大,週期長,比較快的是3—4年,一旦產果後,3—4年就能回本。豐產期後,結果率會以20%增長,可以理解為每年收益率上升20%。”常浩然分析道。
由於泰國、越南不允許外國人直接購買或租賃土地,及持有榴蓮園。為了擠進種植端,有的中國人甚至選擇了迎娶當地女性的做法。但風險不低,比如離婚之後便出局。
這種情況我們聽三個。”一位受訪者坦言。
基於泰國、越南的政策限制以及土地資源緊張、昂貴,柬埔寨、寮國等國家順勢成了新興榴蓮種植目的地。
2017年,把地產公司“打包甩賣”後的揚州人老陶跑到寮國種榴蓮,幾乎是中國第一人。
他有兩個商業原則:中國能做的事情不做;一定要做跟中國有關聯的。如此可以“有效避免惡性競爭
目前,已經種下15萬榴蓮,其中五萬已掛果。今年首次大規模掛果,產量1000噸。
老陶的榴蓮園
圖源:受訪者
2019年,同樣打破內卷的常浩然偶然接觸榴蓮產業,於是開啟兩年時間的產業考察之旅。
一個泰國老爺子的話讓他下了決心:“中國人喜歡吃榴蓮,但沒有適合的環境與氣候,可以花錢從我們泰國買。”
2023年,他成立嘉裕未來農業公司。去年,他入股了一箇中大型的寮國榴蓮園,並和寮國政府敲定300公頃(4500畝)土地的長期租賃協議,計劃投入1.12億人民幣,目標是建一個在東南亞技術水平最高的榴蓮園。
寮國榴蓮園
圖源:受訪者供圖
如今,寮國南部榴蓮主產區巴色市的土地長期租賃價格從2017年的500—600元/畝漲至3000元/畝,綜合地價增長達10倍。

種植新辦法:
改造種植端、全盤技術化
對於中國人而言,沒有什麼水果的種植會比榴蓮種植更加神秘。
——在國內榴蓮只存活於海南等極少地區,規模在4萬畝左右,種植經驗十分有限。
三亞的榴蓮種植基地
作為新興榴蓮種植國的柬埔寨、寮國,同樣缺乏本土榴蓮種植經驗及人才的有效供給。
常浩然瞭解到,泰國的榴蓮種植產業背後是個強大的利益共同體,靠“傳幫帶”降風險:
在泰國的榴蓮主產區,有非常多泰國政府組織的農業技術培訓班,它們提供種植培訓、免費榴蓮苗供給等支援;政府還會提供無息貸款,保障農民的前期投入;軍方介入的行業協會則會對榴蓮出園價格進行管控,以維護泰國出口利益。
“泰國兩個主產區的那些老師傅,根據幾十年經驗,對當地氣候瞭如指掌。”他說道。
中國種植戶被迫進入了一個完全陌生、自給自足、從0—1的“荒野世界”。
據瞭解,不少人會選擇從小型榴蓮園幹起,逐步積累本土種植經驗並適時擴張。但是,對於中大型榴蓮園而言,則未必適用。
“隨著規模的增加、員工的增加,難度幾何式增長。在大面積種植情況下,如果人工專業不高生產流程,以及對當地氣候瞭解程度不夠,可能會虧一大筆錢。”常浩然分析道。
所以,透過引進國內技術手段規模化提效以彎道超車,對於中國企業充滿吸引力。
“前段時間有一箇中國公司到我這,說在柬埔寨開了一萬畝,不缺資金,保證三年掛果、四年豐產。”一位受訪者說道。而一般種植五年才掛果。
常浩然的方法論是:組建一支集國內智慧農業技術能力、全球知名榴蓮專家的核心團隊;全面移植國內智慧農業技術能力,包括衛星遙感、水肥一體化、榴蓮生長資訊資料化等;打造全球第一個榴蓮農業管理系統,與榴蓮專家高效合作,整合和普及種植經驗。
“後期都是流程化、標準化的,是‘傻瓜式’的。”他強調。
常浩然團隊,受訪者供圖
當然,存在其他模式。比如老陶,他既不完全遵循榴蓮主產國的種植經驗,又與國內擅長的技術提效保持距離,形成了更獨立的種植模式。
據他調研發現,從馬來西亞到泰國、越南、柬埔寨,用的都是全球領先的複合肥。“當地農民基本上不用有機肥。”他說。
這兩年進口榴蓮品質越來越差。實際上都是衝量,以後一定是品質和品種的競爭。
——可以佐證的是:今年前五個月,中國新鮮榴蓮進口額同比下降32.5%,其中越南驟降近62%。主要原因之一是過度使用化肥後農殘超標。
越南榴蓮種植
一開始,他用咖啡殼、豆粕、花生粕發酵製作有機肥。如今則依靠大型巴沙魚加工廠每日供應100噸魚頭、魚尾、魚內臟等廢棄料。
從種子到芽頭,他都希望優中選優,比如從緬甸深山收購榴蓮老樹種子、從馬來西亞老樹採集芽頭嫁接;2018年,他從寮國農業大學招了100個大學生,現旗下12個基地負責人基本是當年手把手帶起的;針對無人機風力大對葉子有損傷、打藥不徹底等缺點,他至今仍然堅持採取人工打藥。
“每一棵果樹,我們都把它當成自己的小孩,慢慢地讓它長大,”他略帶深情道,“保證這個事情不能失敗。”

一顆榴蓮,攪動東南亞風雲
近些年,中國人已經高效“歸化”太多的外來水果或高階品種——火龍果、紅顏草莓、陽光玫瑰、藍莓……它們從“果中貴族”泯然眾果。榴蓮似乎也不應該是一個例外。
更何況,榴蓮產業之外還有更大的影響因素——政治。
拿出一張東南亞地圖,鎖定中南半島的中心地帶寮國首都永珍,從這裡到雲南昆明,蜿蜒著一條1035公里的中老鐵路。它於2021年建成通車,由中國主導修建。
永珍緊靠泰國北部邊界。近年來,來自泰國東部與南部的金枕榴蓮便由這條鐵路“魚貫入華”。
未來,寮國榴蓮或將捷足先登,成為東南亞榴蓮市場的一個新變數。
“從寮國運到中國只需要三天。”常浩然說道。
東南亞鐵路圖示
受訪者供圖
目前,中國允許泰國、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向國內出口鮮榴蓮。其中泰國有22年曆史,而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則分別在近年的2022年、2023年、2024年透過許可
在寮國頭部榴蓮種植戶看來,寮國榴蓮入華已然箭在弦上。“去年寮國農業部已經邀請中國海關來考察過。”老陶透露道。
歸根結底,榴蓮的政治色彩越來越明顯,已經成為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外交支點。
2022年1月,《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RCEP)生效,越南榴蓮應聲入華。這一開放的直接影響是:打破了泰國榴蓮一家獨大的形勢。
2023年初,菲律賓新總統馬科斯首度訪華,一項成果便是《菲律賓鮮食榴蓮輸華檢疫議定書》的簽訂;2024年,馬來西亞國家元首易卜拉欣訪華,特意送了兩箱A級品質的貓山王和黑刺榴蓮,被形容“榴蓮外交”,堪稱馬來西亞鮮榴蓮入華標誌。
“東南亞農業產品出口中,榴蓮屬於頭部的高價值農產品,能夠給它們帶去貿易順差,”常浩然分析說道,“現在東南亞國家大面積種植榴蓮,非常佔用土地。榴蓮貿易會成為它們的政策平衡點,以防農民損失。”
目前,泰國與越南已經陷入榴蓮種植的激烈競爭之中:泰國榴蓮種植面積超300萬畝,越南超270萬畝,兩個國家經歷大批農民拋種稻谷、橡膠、咖啡情形榴蓮種植方興未艾。
相較而言,柬埔寨、寮國與中國的關係緊密度一定程度上高於其他東南亞國家,這為未來兩個國家對華出口榴蓮創造了可觀的潛力。
比如,中老鐵路將被緬甸、泰國、柬埔寨、越南“封鎖”的寮國從“陸鎖國”提升為“陸聯國”;而柬埔寨是首個與中國簽署構建命運共同體行動計劃的國家。
“去年寮國總理看了我們果園,他希望把寮國南部做成全球第四大榴蓮產業區,要求我們做全球品質最好的榴蓮。”老陶說。
一位受訪者暢想道:相當於資金還是流回了中國企業,這些榴蓮是中國人種出來的。
值得一提的是,海外中國榴蓮種植戶也推動國產榴蓮的發展。比如,老陶所在公司已經向海南榴蓮種植戶出口約20萬榴蓮苗,衝擊著泰國、馬來西亞等國限制榴蓮苗出口的局面。
榴蓮果園內的工人正在收割榴蓮

結語
縱觀近些年各行業趨勢,鮮少如榴蓮增勢強勁,即便遭遇消費疲倦的當下:
據《2025年中國榴蓮進出口貿易資料分析簡報》:2015年到2024年,中國榴蓮進出口貿易總量增長176.37萬噸,增幅約590.28%;貿易總額增長86.36億美元,增幅約為1520.74%。
作為進口水果大戶,它佔了四成左右,支撐著我國水果進口市場連年增長。
幾乎所有受訪者認為,中國市場的潛力遠未充分挖掘,消費者對於榴蓮的認知尚處於初級。
不禁感嘆:這一顆帶刺的水果,有著令很多人痴迷的口感,閃耀超越週期的消費光環,湧動著一個難以想象的未來。

本篇作者 |林波| 責任編輯 何夢飛
主編 何夢飛 圖源 VCG
8月17日—8月24日,走進埃塞與肯亞,直擊非洲新興市場的真實脈絡,開啟企業家的機遇探尋。
點選下圖▼立即報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