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討厭開會,討厭的是浪費生命的會

觀點 / 劉潤  主筆 / 譚笑 責編 / 黃靜
本文首發於2024年07

今天,我們重發一篇過往比較受歡迎的文章《我們不討厭開會,討厭的是浪費生命的會》,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以下是這篇重發文章正文。

我想,很多人都有這樣一種感覺:

有時候開會真是一場煎熬。
被臨時邀約的頭腦風暴會、下班前才匆忙告知的所謂短會,又或者被冠以傳播企業文化的“老闆演講會”……
各種各樣的會議,無助於完成工作,但又不得不開。
有時候,一場會下來,滿身疲憊。但對於真正重要的工作目標,卻少有結論。又或者有結論但沒價值,最終也沒有執行。白白浪費了大量時間。
這會,難道就非開不可嗎?
哎,可能是的。
對於組織溝通,目標落地,開會依然是最合適最簡單的方式。
躲不掉。怎麼辦?只能想辦法把會開好。
在我們這家小破公司,也同樣面臨這樣的挑戰,所以我們非常重視有一場會。週會。
為什麼呢?因為把週會開好了,就能真正推進工作目標的落地,避開很多無效的會議。
今天我想斗膽和你分享一下,我們這家小破公司開週會的方法。不一定說有多高效,但提供一種思路,你聽聽看。
從哪裡開始呢?就從我們對開會的思考開始吧。

我們是怎麼開會的?
提問:到底什麼叫開會?
開會,本質上是一個用時間換結論的商業模式。
和所有商業活動一樣,也要講究投入和產出。
所謂投入,就是所有參會者的時間成本;而產出,則是一組結論、共識,又或者參會者的共創。
可事實上,很多公司,平時報銷200元以上,都需要負責人來專門簽字,但在開會這件事上,卻對成本浪費毫不在乎。
比如,有的公司,動不動就喜歡開大會,一開就是三、四個小時。
算一筆賬,一場20人,4小時的會,假設每個員工時間成本是每小時100元。
一場會的成本就是:
100元X20人X4小時=8000元。
隨便召開一場會,甚至沒什麼產出,8000元就花出去了,卻好像根本沒人心疼。
有的公司更誇張,從早到晚,早會、頭腦風暴會、培訓會、專案會、分享會、轉型會……
一不留神,一天過去了。
可是,我們開會是為了賺錢啊。是為了創造比時間成本,更大的結論價值啊。
至少也要有意識,讓開會這件事,變得高效吧。
這也是我們重視週會的原因。因為我們用目標管理,週會是高效推進目標落地的最佳方式。
為什麼這麼說呢?
你看,每年,我們和很多公司一樣,都會定下一些目標。
有目標就有計劃。
可做得再好的計劃,只要開始執行,就會產生偏差。偏差越大,結果就會越差。
怎麼辦?開會。用開會直面偏差,實現糾偏。
而週會,則在頻率上剛剛好。
週會不像日會那樣頻繁,能給同事們發揮執行的創造性空間;也不像月會或者季度會那樣間隔太長,等發現問題時,已經走的太遠。
用週會的形式,一年有50次機會糾偏,50次機會反饋,50次機會改進。
只要開好週會,我們就能不斷對齊目標,朝著目標持續精進。這樣一來,就能避免掉很多無效的會議。
而要想讓每一場週會,都能真正發揮價值。選擇一套好的開會方式,就非常關鍵。
好的開會方式有很多,我們這家小破公司,用的是“飛閱會”的方式。
具體怎麼開呢?
會前,我們會讓參會的每個業務負責人,準備一份彙報內容,然後彙總成一份線上文件。
會議剛開始的半個小時,所有人一起默讀文件。專注地瞭解情況,整理思路。有任何問題,任何人都可以隨時在文件裡評論,把問題“圈”出來。
比如,看到彙報文件裡一個判斷,我不太清楚結論是怎麼得來的,我就會直接勾畫評論。相關的負責同事,也能直接在評論區回覆我,而我們之間的對話,其他參會者也能看到,可以同時拉齊這個資訊差。
就這樣,持續閱讀、勾畫,半個小時後,文件看的差不多了,我們就開始討論。討論剛才看文件提到或者發現的問題,直到把所有問題過完。這場會議,就基本結束了。
為什麼要用這種形式來開會呢?因為,很多時候,開會沒效果,其實都是因為缺乏事前準備。
比如,為什麼有的領導,能在會上滔滔不絕的講好幾個小時?就是因為他沒有提前想清楚,開這場會,他究竟想準確傳達什麼,所以想到哪說到哪。
又比如,臨時被拉到會議室開會討論,去之前議題都不知道,討論起來全靠靈感,最後一下午過去了,看起來是說了很多,但什麼成果也沒留下。
可如果,多一些前期準備呢?如果在會前,能提前理清講話框架,那就不至於講的漫無邊際;如果能提前瞭解會議的議題,做一些前期準備,那也不至於討論的東拉西扯。
而用飛閱會的方式,透過會前準備文件,能幫助參會者有邏輯的梳理問題;會中閱讀文件,能幫助參會者,同步資訊、拉齊認識。這樣真正開始討論時,所有人就已經有了充分的準備,能夠儘可能提升會議的時間利用率。
其實,你可能也發現了,要想讓一場飛閱會順利進行,提前準備的那份文件非常關鍵,幾乎是整場會議的核心。
那這份文件,該怎麼準備呢?

彙報文件的四象限
我們的確對文件,有一些特別的要求,每一份彙報文件都要有四個維度。

我們一個個看。

(一)年目標:

什麼是年目標呢?
簡單來說,就是主要年度指標,截止到本週應完成的數字,和已完成的數字。
我們這個小破公司,和很多公司一樣,每年都會制定一些目標。
比如,我們公眾號的內容團隊,會定下常讀人數、新增關注等等資料目標。
假如,我們公眾號新增關注的年度目標是100萬用戶。
那麼,按照一年50個工作周折算一下,要完成全年目標,每週就要新增2萬用戶。本週是第10周,按照計劃,你應該完成20萬用戶新增。
那實際情況如何呢?結果,只增長了19萬。
那在這部分,你就按照順序,把“實際完成”、“計劃完成”、“總目標”的資料列出來。
三個資料,放在一起對比,完成還是沒完成,差距有多大,一目瞭然。
這樣,每個負責人,就能隨時把目標掛在心上,來不斷彌合與年目標的差異,讓目標更可控。

(二)周差額:

什麼是周差額?
簡單來說,就是本週應完成數字與實際完成數字的差額。
還是以公眾號新增關注為例,假如根據年度目標,拆解到1年50周裡,每週要新增2萬粉絲。
結果呢,本週只增長了1.5萬,那麼周差額就是0.5萬。
而上週呢,增長了1.6萬,差額是0.4。
雖然兩週只相差了0.1,但是從趨勢上,差額越來越大了,那顯然這就是一個偏離軌道的訊號。
這一部分,我們會要求業務負責人,把每一專案標的本週差額,和上週差額列在一起,做對比。
資料擺在這,如果差額越來越大,負責人就要思考,到底怎麼回事?為了完成目標,要達到一個怎樣的資料?
比如,原本這周應該完成2萬,但實際只完成了1.5萬,那麼下週為了補齊差額,目標就不再是2萬,而是2.5萬了。那麼,就需要負責人去思考,要追平差額,接下來該怎麼幹?
這樣,透過資料,看到差距,就能夠激發負責人對於業務運營的思考。
這裡,關於資料我多說兩句。
你可能也發現了,無論是“年目標”還是“周差額”環節,為了準確瞭解當前的業務運營情況,資料的呼叫很關鍵。
所以在我們這個小破公司,平時對資料管理也有兩個要求。
透明;即時。
所謂透明,就是要讓資料隨時可查,並不是只有開週會,我們才能看到資料。
而是任何時候,想看就能看。
不然一組不太好看的資料出現,就可能有理由出現掩蓋和解釋。
所謂即時,就是產生了資料,立馬更新。
比如我們內容團隊,做的每一場直播,結束後都會有同事,立馬更新資料。
這樣做的好處是,我們可以隨時掌控業務的市場表現,出現了明顯的目標偏差,能夠及時瞭解。而且因為資料可以隨時調取,我們也不會為了開會,來刻意準備資料,開會效率也跟著提升了一截。

(三)強執行:

什麼是強執行?
就是上週的計劃回顧。
我們每一週,都會因為各種目標,定下新的計劃,那麼上週提出的計劃,有沒有得到解決呢?
為了確保,這些計劃都能夠被解決。
所以,我們會要求,在彙報文件把上一次週會定下的計劃,一一列出來。
列出來的目的,是對照執行情況。有沒有執行?執行的怎麼樣?
比如,公眾號團隊的負責人上週定下目標,要和每一位主筆,一對一交流一次。
完成了嗎?完成了就在旁邊打勾。
如果溝通的過程中,發現一些特殊的情況。比如某位主筆,有特別需要得到照顧的方面,像最近情緒不好、積極性不足之類的,還可以下面備註一段文字。
只有這樣,把計劃完成情況,搬在放大鏡下去審視,才能確保計劃真正落地,讓每一次開會都不被浪費。
不然,總是提出問題,卻不解決,那隻會讓公司越走越偏。

(四)細計劃:

什麼是細計劃呢?
簡單來說,就是本週的具體行動。
經過前面三項內容的整理,這時候你已經能發現,你負責的業務有哪些問題和差距了,那為了彌合差距,本週你準備怎麼做呢?
在這部分,你就可以把行動計劃,寫出來。
或者,這周你有什麼關鍵任務?有哪些重要安排?有哪些想要努力實現的事項?
這些內容,也都可以放在這部分。
這個制定具體計劃的過程,其實也是業務負責人進行邏輯思考,解決問題的過程。
經過縝密思考的計劃,一定會比三言兩句的概述,更有條理,更能落地。
所以,最後總結一下,我們彙報文件的四個維度:
年目標、周差額、強執行、細計劃。
透過這四個維度,我們每一次週會,都能不斷盯緊目標和現實之間的差距,然後不斷糾偏不斷糾偏,迴圈往復。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持續向前。

會議結束前的決議
在對彙報文件,進行了充分討論和交流後,會議也終於到了尾聲。
正式結束前,我們還有最後一個步驟:形成一份包含任務清單的決議。
決議,就是我們本場會議達成的共識,也是會議的最終產出。
作為共識,一旦形成,就代表一種承諾,所有人都要遵守。
比如,我們有一次週會,形成了一項決議是,以後影片號內容“聯播都要向影片號團隊報備”。
那麼以後我們遇到了類似的情況,比如其他部門,想要多個賬號聯播影片號內容。那你就必須提前和影片號團隊打招呼,不能說覺得程式麻煩,或者來不及等等原因,就沒有這個環節了。
這就是決議,一旦生成,必須執行。
而行動清單,則是一個包含who(誰), do what(做什麼), by when(完成的時間點)的任務列表。
對於下週的工作安排,哪位負責人,在下次週會之前,要做好什麼事情?從上到下,一一的列出來。
下次再開會時,我們就先看這張任務清單,看它有沒有被完成?完成得怎麼樣?還有沒有什麼需要解決和支援的?總之,一定要確保推進落實下去。
而到這一步,我們這場週會,也就算開完了。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說討厭開會,並不是討厭開會本身。而是討厭那些無效的會議。
掌握好正確開會的方法,開會也沒那麼讓人討厭。
在我們這家小破公司,所有戰略和目標,就是透過這樣一場又一場週會的迴圈往復,不斷推進和落地的。
這樣的迴圈管理,其實也並不是一件性感的事,甚至有些索然無味。
正是這些索然無味,需要持續堅持做的事,才能真正讓公司在目標的軌道上,向前推進。
對了,還有個小細節。為了儘可能再再再再節約一點時間,在我們這家小破公司,每次週會都特意選在午飯時間。公司會提前準備好餐食,到點了,我們就一邊吃飯,一邊看材料,一邊討論。
所以,要是你在我們公司的會議室旁聞到飯香,可千萬別覺得奇怪,多半里面是在開會呢。
其實這些年,我經常聽到很多人和我講,公司定好的各種工作目標,做著做著,就悄然無聲了。
或許,現在也可以回頭看看。是否能嘗試去開好週會,用開好週會的方式去最佳化執行,一步步讓目標落地呢
祝你有所啟發。
祝你開好週會。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品牌推廣 培訓合作 | 商業諮詢 | 潤米商城 | 轉載開白
請在公眾號後臺回覆  合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