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留學生研究社
ID:collegedailyapp


1. 標化考試作弊:藏在袖釦裡的微型攝像頭
去年秋季入學考試中,一名中國男生將微型掃描裝置縫在襯衫袖口,透過骨傳導耳機接收場外答案。
監考人員三次警告其異常肢體動作後,我們在他鞋底發現了正在傳輸資料的作弊工具。
更令人震驚的是,其高中成績單上多門成績經核實均屬偽造——考前兩週突擊報名的“保分機構",用替考和洩題手段打造出這份完美履歷。

這種系統性作弊正在摧毀教育公平。
當誠實者熬夜啃完200頁文獻時,作弊者正用加密通訊軟體傳輸答案;當普通家庭為300美元/小時的學術輔導縮衣節食時,富二代們直接買通監考獲得“定製化服務"。
更可怕的是,某些留學機構將作弊包裝成“風險管理",聲稱:“被抓包機率低於3%,即便出事也能換考場重考"。

2. 申請文書造假:流水線生產的苦難敘事
今年早申季,某南方重點高中的“山區支教故事"出現率高達43%。這些文書不僅共享同一套故事模板——
“翻越三座山頭為留守兒童送課本",連遣詞造句都如出一轍:“當小芳用皸裂的手掌接過鉛筆時,我看見了教育的不平等"。
事實上,這些“公益經歷"多由中介機構在攝影棚擺拍,貧困縣學校的公章是透過關係違規獲取,而文書裡的"小芳"可能根本不存在。

我們甚至發現專門偽造科研經歷的產業鏈:支付8萬元,就能獲得“哈佛教授指導的基因編輯專案",包含實驗室操作影片、論文署名前三位及國際會議展示機會。
某次背景調查中,聲稱攻克阿爾茨海默症突破性療法的學生,面對追問時竟說不出澱粉樣蛋白的基本結構。

3. 推薦信造假:從PS到教授郵箱的全套偽造
去年某申請者提交的麻省理工教授推薦信堪稱完美,直到我們發現該教授電子郵箱的字尾有1個字母錯誤。
深入調查顯示,這封推薦信出自廣州某造假工坊,他們不僅偽造高校信紙模板,還透過深度偽造技術生成教授簽名。
更荒誕的是,有中介提供"教授身份租賃服務":支付2萬美元,即可獲得常春藤導師的ZOOM面試機會,確保推薦信"百分百真實可查"。


在教授圈流傳著一份"高危名單":
-
遇到中國學生課堂報告,我們會優先查重;
-
實驗室裡,他們的操作資料需要額外複核;
-
就連申請助教崗位,院系都要求提供中小學時期的學習證明。
這種系統性懷疑導致真正優秀的中國學生舉步維艱——去年某物理系博士生的突破性研究,就因評審委員會堅持"可能存在資料操縱"而延遲發表半年。

獎學金稽核更是重災區。
某基金會最新資料顯示,中國申請者的材料複核成本是其他國家學生的3.2倍,22%的推薦信需要二次驗證。
這直接導致中國學生獲獎機率直線下降,即便透過稽核,獎金額度也會被刻意壓低——"他們總有辦法在別處補足資金缺口"已成為評審潛規則。
更嚴峻的是,部分實驗室開始限制中國學生接觸核心資料,某頂尖理工院校的量子計算專案甚至明確表示:“暫不接受2024年度中國籍研究生申請"。

在北京某留學機構暗訪時,我親耳聽到顧問說:“哈佛女孩劉亦婷的故事早過時了,現在我們要打造元宇宙背景的Z世代領袖"。他們提供從“出生到offer"的全週期造假服務:
-
小學階段:虛構全國程式設計大賽金獎 -
初中階段:PS無人機救災新聞報道 -
高中階段:簽約南極科考隊擺拍科考日記 -
大學申請:購買非洲孤兒院"聯合創始人"身份
這些機構深諳藤校評審心理:"要展現創傷與救贖的弧光,就得先虛構一場火災/地震/家族破產"。

某次文書研討會上,二十個學生中有十六個的母親"罹患癌症",以至於招生辦不得不啟動"苦難敘事真實性核查程式"。

1. 建立學術信用檔案:建議中國教育部聯合主要留學目的國,搭建跨境學術誠信資料庫,違規者將進入全球高校黑名單
2. 推行區塊鏈存證:從課外活動到科研論文,關鍵成就需經第三方區塊鏈平臺認證
3. 嚴打黑產中介:對涉案機構處以百倍於服務費的罰款,並追究法人刑事責任
4. 改革推薦信制度:逐步取消自主上傳模式,改為教授直接傳送至指定認證埠
5. 開設誠信必修課:在出國前集訓中強化學術倫理教育,讓學生意識到造假的終身代價

當某位家長得意地說“我兒子SAT1580分"時,可能不知道這個數字正在吞噬整個中國留學生群體的未來。
教育的本質是塑造完整人格,而當我們縱容孩子用造假敲開藤校大門時,就等於默許他們永遠活在虛構的人生劇本里。
作為招生官,我依然期待收到這樣的文書:或許語法不夠完美,或許獎項不夠耀眼,但每個字都浸透著真實的汗水與淚水。
畢竟,在這個演算法可以生成一切的時代,唯有真誠才是無可替代的稀缺品。

掃描二維碼,新增1V1留學諮詢顧問



多說一句:
微信更新了推送機制,很多小夥伴反饋說經常看不到我們的更新,這裡建議大家將我們的公眾號加一個星標★,以免錯過我們的推送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