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可能在找工作,又不是在找工作的你

這是奴隸社會的第 3756 篇文章
題圖:一場第三期入場式合照。
標題啥意思?賣個關子慢慢看。
一場一週年了,過去這一年招了三期共 53 位學員。覆盤一下,跟大家做個彙報。
一場是啥?如果開始的時候有很多探索成份,現在已經清晰多了,這是個關注“道”也關注“術”的地方,是個看起來一點也不像學校的學校,好玩,不同,無限可能。一土學校再怎麼創新也有侷限,最多隻能算教育 2.0,在一場不設限,才有可能真正探索教育 3.0。
先從初心說起。一場,其實是一土學校的延續。
3.0 版本的一土:一場
看了國內外很多學校,越發覺得在國外學校裡很常見的那種舒展的學生和老師的狀態,在國內就莫名變得難上加難。做校長時間久了,逐漸可以理解,表面的東西都是“術”,底層的東西才是“道”。這底層的文化、氛圍、狀態,是非常受大環境影響的,而咱們這個大環境,就不用我多說了。因此我特別珍惜當下聚起來的這批人,是你們,讓一土的模式在中國成為可能。很多城市呼喚我們去開一土學校,只能婉拒,因為我知道那是難上加難的一件事情。換一個城市,再聚集這樣一個團隊,幾百個家庭,談何容易?
教育最底層的問題,還是成年人,當越來越多成年人心智開啟、認知升級,開始思考自己的人生和事業轉型,由孩子的教育問題關注到自身成長的課題。讓成年人有一個支援自身學習、成長的地方,應該是水到渠成的事。這個想法在我心裡種了草,經常想,於是就有了「一場」。我想,基於我們做一土學校的經驗,做個成人版的一土,幫助更多處於人生轉型期的成年人,迴歸到孩子般本真的狀態,從培養底層狀態、素養、思維認知等做起,幫助他們探索和發現內心的熱情,就像我們在一土學校做的那樣,豈不美哉!
然而實際做起來,卻發現問題重重,例如,成年人不需要考試,也沒有升學,目標該怎麼定?都說成年人思維固化難以改變,該如何開始?可學的東西很多但好像又都不是必須,教學體系怎麼設計?每一個問題都在逼著我們不斷思考一場到底該如何做。
經過一年,和十幾位導師、七八個駐場學徒、還有 50 餘位學員一起的共創,這個事情越來越清晰了:基於一土對教育的深度理解,和做諾言社群的過程中,形成的對社群的底層認知……我們意識到,上面那些問題很重要,但都不是最重要的,成年人不需要你告訴 Ta 怎麼做,成年人需要的是被充分接納、鼓勵和支援,以及最小成本探索的自由。
然後,一場要如何做,就不言自明瞭,那就是面向人生轉型期或者人生啟動期的成年人,構建的“一個”接納的、支援的、好玩的、促進生長的“場域”,鼓勵多元的資訊和充分的交流,呵護不同的種子發芽生長,這就是一場在做的事情。
入場式中夥伴們沉浸至內心深處
這一年,我們一共做了三期入場式,六次大咖對談,七場活動,其中包括一次剛啟動的職場分享吧,以及一次戶外正念行走。
要說有什麼收穫?首先關於成年人的成長模式,我們發現了一場模式與 U 型理論的深度契合,相信在人生成長這件事情上並非兩點之間直線最短,唯有當你鬆弛下來進入到全然接納的狀態,找到自己的熱情,方能觸底反彈,靠內驅力逐步成長,進入越來越高效的狀態。
其次,我們相信人作為大自然最神奇的個體,內在有無限的能量,最需要做的就是找到自我,調整內外的身心狀態,逐步進入到“心腦手合一”的個人成長迴圈中。
最後,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是,我們發現成年人的成長過程中,有趣且靠譜的夥伴群體非常重要,他們總能在你需要的時候出現,成為那個耐心傾聽的人,那個真誠反饋的人,那個激烈辯論的人,成長路上的良師益友。我們感謝導師們,是你們熱情的付出,真誠的分享,火花的碰撞,讓這個場域靈感創意與智慧不斷。感謝辛勤付出的夥伴 buddy 團隊和志願者們,是你們細心關注每一個細節,不斷地嘗試新的玩法,我也親眼看到了你們的快速成長,你們已經用自己的行動向“一場人”展示了,“我可以,我相信你也可以!”
人生如曠野,我們一起走蹊徑:一場 +
如果問我教育中有什麼誤區,我最想說的就是我們太迷信“體系”了,當一所學校宣稱自己擁有了“成熟體系”,宣稱我們的體系來自“某國百年頂級私校”,那它很可能已經遠遠落後於這個時代了。
而在一場中,它的核心非常簡單,就是圍繞著“心、腦、手”的成長體系(關於”心、腦、手”成長體系的介紹,可以參見文後之前釋出的系列文章),且這是一個動態的、不斷演化的組織。如果問我過去這一年有什麼深刻反思,我覺得最需要升級的就是那 60% 的“練手”,也就是行動,唯有行動才能帶來最真實最紮實的改變,以下是我們在一場中見證到的真實轉變。
有人從幾乎要離職成為公司最重要的合夥人;
有人從私教老師成功轉型線上教育創業者;
有人從全職媽媽到在一土學校給孩子和家長上課;
有人每天跑步冥想,大大改變了個人狀態;
有人從自由職業重入職場,管理十幾人團隊;
有人從老闆捲款跑路的輟學生變成咖啡店老闆;
還有很多……
我們發現,改變的起點往往出其不意,發生的改變各不相同,而所有的共同點是——行動。
今天早上讀到一篇文章,美國未來學者凱文·凱利(Kevin Kelly)強調了一個重要觀點:我們必須透過使用來了解技術。他提出要警惕“思考主義” (thinkism),即過分依賴純粹思考來解決問題的傾向。事實上許多技術的能力和用途都是在使用過程中被發現的。因此我們在一場最鼓勵的就是行動,帶著覺察和思考去行動,在行動中尋找靈感,收穫成長。
一場前三期的 50 多位夥伴背景多元,有很多跨界的碰撞,很多驚喜,這是未來我們希望保留的,因為跨界帶來各種奇妙的可能性。同時,我們希望一場是持續進化的,它是否可以每一期支援某個特定場景的成長需求,實現從底層狀態,認知體系,到專業學習,實習,與就業機會的閉環?
因此,在一場的第二年,我們經過反覆思考與探討,決定推出「一場 +」,如果說第一年的一場讓我們看到人生如曠野,第二年的「一場 +」我們希望你能在曠野中,尋找到感興趣的探索方向,並和一群興趣相投的夥伴一起,實現手腦心的迴圈成長。“一場 +”,“+”的是多元的行動方向,供你在其中自由奔跑,而“一場”,會是伴隨你奔跑的風雨和陽光,看到你,鼓勵你,滋養你。
我們內部探討過面向老師的一場,面向家長的一場,面向大學生的一場,但是這些都因各種原由而暫時擱淺。就在這時,在我有一天在校園裡散步的時候,最理想的結合悄然出現……
寫給愛教育、愛自由,又愛自然的你
如果你關注過奴隸社會或者一土教育有一段時間,就會知道,一土並不僅僅只是一個 K12 學校,在一土的教育體系下,一脈相承的還有一土全村、一土營地,甚至在我辦公室的樓上就是一土營地的辦公室,當我偶遇了一土營地的老師,這樣 1+1>2 的結合就不期而至了。「一場 +」選擇的第一個行動方向就是營地導師——「一場 + 營地導師」——支援你人生轉型成為一名營地導師。
為什麼一土營地是首選?為什麼也可能是你的一個好選擇?
身處當前的就業環境和經濟環境,每個人都有體感,外界愈演愈烈的內卷,和自身難以避免的內耗,讓很多人都無法舒展地開啟。試想,你有多久沒有心無旁騖地欣賞一棵樹的挺拔,有多久沒有以開放和全然接納的心態與他人交流合作。如果有人問我們什麼樣的人生是幸福的,以上種種美好可能都會湧上心頭,但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卻很少為它們投入精力。
這些都和陽光、空氣、水一樣,是人最不能缺失的美好,卻被日漸消磨在無意義的工作加班中、消耗在複雜的人際關係中。
而一土營地導師們,帶著孩子和成人,全身心去感受自然的美好,世界的豐富,並在這個過程中,認識自己,認識他人,認識世界。與課堂上相對單一的學習方式和評價標準相比,在這裡,我們允許孩子們做自己,綻放自身的光彩。在雲南西雙版納,馬來西亞婆羅洲的熱帶雨林裡;在四川喇叭河保護區、日本神鍋高原的山野中;在廣西灕江和海南的江河湖海里,和孩子們一起去經歷、去冒險,突破內心的舒適圈。
這個過程中,營地導師賦能他人的同時,自身也被賦能。一土營地的天山老師(未來也是將和大家共同學習和實踐的指導老師)正是孩子們喜愛的營地導師的代表。
我曾經問她:“是什麼讓你選擇從全職媽媽轉型成為自然教育的營地導師?”她這樣回答:
“我是從 2014 年開始從事營地教育工作的,到今年是第十年,最初是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發現了自己對自然和自然教育的喜愛,我總是能在自然界中發現很多有意思的事情,於是開始進入這一行。而後在這十年間,和數千個孩子一起,開展了千餘次戶外課程和營地活動,成為了孩子口中溫柔而有力量的天山老師。
也因為營地導師的這個身份,讓我可以和這麼多孩子一起朝夕相處,給了我深入接觸和了解孩子們的機會。營地中,會有很多不同性格的孩子,有自信獨立,活力滿滿的孩子;也有情緒不穩定,容易逃避的孩子,從他們身上,似乎可以看到他們在生活中的樣子,有時會替孩子們惋惜,擔心繼續這樣下去,他們的未來可能會沒那麼幸福。
但可喜的是,我們在營期間也總會看到孩子們令人欣喜的成長和變化,例如一些孩子入營時不願意和大家交流,在結營時可以當眾表達自己的想法,有理有據;有的孩子學會了認識和管理自己的情緒;有的孩子參與明顯更積極……而這些變化,可能是家長們花了很多時間精力,甚至是大量金錢都沒能做到的。
那為什麼在營地中短短的幾天裡就可以讓孩子發生了這些變化呢?我想,應該是營地中安全和接納的氛圍,以及對孩子的信任和尊重,這可能是這個孩子在過往的生活中所沒有經歷過的。而在營地中,作為營地老師,我們除了要確保各項活動順利開展,還有一項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觀察和理解孩子,老師們會一起討論孩子們的言行和情緒,思考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需求,根據每個孩子的情況給予支援和引導。
而這些,是我在這個過程中最受益的,我們不光滋養了孩子,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自己也得到了深深的滋養,照見了自己的生命。
天山老師在營地中
這不和一場的價值觀正相契合嗎?!思考一下,如果有夥伴想要加入一場,那說明我們的底色是相同的,並且 Ta 可能處在人生轉型期或者正在探索職業第二曲線。那在這個基礎之上,如果 Ta 對教育、對自然感興趣,尤其是喜歡和孩子相處,或者喜歡自由呼吸的工作環境,那麼營地導師不就正是 Ta 可以考慮轉型的方向嗎?
如果 Ta 在「一場 + 營地導師」找到了未來的職業選擇,甚至成為一生所愛,將是多麼的美好!即使 Ta 嘗試過後感覺還差點什麼,那也體驗了跟一群美好的人做一件美好事情的過程,這個過程將指向人與自然,人與自身,人與他人的聯結,互動,收穫,成長。
我趕緊拉著一場和營地的負責人,討論這個「一場 + 營地導師」計劃的可行性。果不其然,雙方一拍即合,於是便有了第一個「一場 +」,有了你看到的這篇文章……
「一場 + 營地導師」將如何支援到你?
計劃是理論+實踐,先學習營地導師的“是什麼?為什麼?如何做?”,從方法論的層面進行“手+腦”的學習;然後開展實踐部分,在一土營地導師的指導下,設計自己身邊的活動;甚至親身參與到一土營地的情景中,與營地中的真實情景、真實營員進行互動,表現優異的甚至可以參與營地活動的設計與實施;每次活動結束後由帶隊導師進行針對性的總結與反饋,完成“手+腦”的提升,以及重要的“心”層面的覺察與體悟。
在這個過程中,天山老師、其他營地導師、一場的 buddy 都將是你堅實的後盾與資源。你既可以把他們看成是資深的導師,也可以視為比你經驗多一點的夥伴們,一群可以真誠友好地溝通、直言不諱地啟發、支援你成長的同行者。
天山老師在課程中……
一場也升級啦
當然,如果你對一場感興趣,但不想做營地導師,想探索其它可能性,也歡迎報名,「一場 +」仍然開放。慢著,沒有營地導師,憑什麼就升級了呢?+ 了啥呢?
第一年我們收到最多的問題是,有沒有線上模式?能不能開到我的城市?
做一場就是相信線下的場域效果會比線上好太多,所以要不要做線上版一直沒定下來。也有幾位外地的學員,除非搬到北京來住一段時間,否則我感覺支援力度也有點不夠。不過藉著一場升級,我們也深入思考對比了線下模式與線上模式,其實各有優勢,線上不受地域限制,是巨大的便利,我們有些在北京的學員來一次也挺不容易的。
線上方便,但線下效果要好太多,所以理想的模式是兩個都要,我覺得最終合理的比例可能是線上線下 8:2 或者 7:3。線下依然在北京的一土致知學校,孩子多,氣場強,好玩,總有新變化。
線上做什麼?會有更多我和嘉賓或者導師的對談,更多導師與學員的對談,更多學員分享,更多小範圍的深度交流。我們也會更多使用線上工具,探索 AI 賦能教育的新模式。
可能你已經有自己想做的專案,沒有想清楚也非常正常,只需要在這裡浸泡一段時間,一場最不缺的就是靈感。最後我也賣個關子,如果你的興趣在教育領域,我們有一套成熟的模式和方法論,可能對你想做的事情有幫助,如果感興趣也歡迎諮詢我們。
相約線下的一場人
最後再說幾句關於成年人的自我成長。這是油管上一個很大的話題,有非常多特別優質的內容。然而,如同政治觀點兩極分化一樣,關於成年人的自我成長也分成了涇渭分明的兩派:要麼拒絕變化,拒絕成長,面對洶湧而來的人工智慧和社會變化,內心緊張而焦慮,不知所措。要麼擁抱變化與成長,充分抓住各種機會快速完成蛻變。對於前者,網上有再多優質的內容又有什麼用呢?
似乎很少有人在中間狀態。
我們尋找的是後者。後者中有很多人想改變,但又有點不得其門而入,總覺得哪裡被卡住了。一場這一年,諾言這七年,一土這九年,我看到很多人找到了那扇門,推門而入,突破了卡點。在一場第二年,我們將會陪伴你一起走出迷霧,找到自己的節奏,進而突破卡點,開啟自我改變的旅程。
聽起來也許有點神奇,每個人的入口不同,當你找到了那扇門回頭看的時候,可能會發現那也不過就是張一捅就破的窗戶紙。歡迎你,我們在「一場 +」等你來!
–  END  –
推薦閱讀

各位讀者朋友,一起在文末留言你的想法/故事吧!也歡迎點分享,給需要的朋友們呀。投稿或者商業合作的朋友,請郵件聯絡([email protected])。
記得點一下在看星標哦,期待每個清晨和“不端不裝,有趣有夢”的你相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