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將爺
最近,服裝行業被美國關稅問題攪得 “風起雲湧”。
今年2月初,特朗普取消“小包裹免稅”政策,對Shein等跨境電商平臺在美的業務和商業模式產生了巨大沖擊。
有美國網友在小紅書上發帖稱,自己在平臺上收藏的裙子從8美元直接漲到21美元,幾百萬個包裹被拒收、爆倉,商家“損失慘重叫苦不迭”。
關稅帶來的壓力是顯而易見的。在美國市場,一件化纖毛衣,中國廠商竟要比越南同行多交 32% 的關稅 。如此差距,令人咋舌!

如此重壓,讓消費者和商家的熱情正在降低,也讓相關電商平臺不得不探索破局之路。
據“正觀新聞”報道,SHEIN已在近期與一些頭部供應商召開了會議,鼓勵他們赴越南建廠。

那麼,供應鏈外遷真的能成為一劑良藥嗎?
今天,我們就以中國服裝廠作為一面鏡子,來談談關稅困境下的突圍之戰。

高關稅壓力:搬不搬走,都是難題
這注定是一次兩難選擇,涉及的成本、人才、管理等諸多問題,讓企業搬與不搬出,都充滿巨大的不確定性。
美國對中國進口服裝的平均關稅約 25%,化纖類女裝關稅更是高達 32% ,要是再疊加10% 額外加徵關稅,部分女裝的商品關稅成本直接從0飆升至 42%。
如此高額的關稅,眾多服裝企業被壓得喘不過氣。顯然,一些知名服裝企業為躲避關稅風險,紛紛將供應鏈向越南、巴西等國家轉移,的確屬情不得已。
問題是,這背後還有隱形成本,還得長期考慮。
比如,浙江一家毛衣廠老闆老張算了筆賬——把工廠搬到越南雖然能省稅,可投產後成本反而又漲了20% 。
這背後原因不少——中國擁有強大且完整的服裝供應鏈,從原材料生產,到紡紗、織布、印染,再到服裝的設計、生產和銷售,各個環節緊密相連,已經形成了高效協同的產業生態系統。
而越南、巴西等國家,雖然人工成本低一些,但越南存在電力短缺問題,動不動就停工;巴西雨季港口擁堵成常態,物流成本高得嚇人,還有產品開發週期延長等隱形代價。
顯然,這些因素都給企業生產和銷售帶來新的困難。
一邊是中國強大的供應鏈,一邊是美國致命的關稅政策,供應鏈外遷,是走也難,不走也難!

美國關稅反覆橫跳,四成利潤將被關稅吃掉。
外遷,卻可能把剩下的六成也吃光,這就是老張們的集體焦慮。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福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高關稅之下,企業搬與不搬,顯然不能是個“一刀切”的答案。

破局之道:打造跨境電商的“數字新絲路”
困局之下,這些企業如何闖出一片海?
顯然,平臺不應無視企業壓力,而需要勇敢探路。跨境電商積極作為,或許都能夠為擺脫這一困境,找到一條新路。

這條路,就是打造跨境電商的“數字新絲路”,讓中國工廠 “原地出海”。這樣,可以為中國工廠 “原地出海” 提供三大武器。
首先,透過智慧關稅閃避系統,來根據不同的物流規劃,採取差異化的運輸方案。
比如,棉質服裝採用美國直郵,化纖產品經土耳其保稅倉中轉,蘇州某女裝廠透過 “多國拆單” 策略,這樣,就把 32% 的稅率降至 14.7% 。
其次,是智慧資料中樞,讓企業擁有全球市場的 “上帝視角”。
杭州某服飾廠借 Shein趨勢雷達,義烏商戶透過 TikTok 熱榜挖掘 “寵物聖誕裝” 需求,提前預判 “多巴胺穿搭” 風潮,爆款命中率大幅提升。
還有 AI 動態定價系統同步追蹤亞馬遜、沃爾瑪價格,自動生成合理的利潤率定價。
再者,是政策紅利 “精準灌溉”。
廠商透過平臺可以避免處理複雜的進出口手續,RCEP區域 “跨境電商專線” 提高了通關效率,各地政府還發放 “數字化出海補貼”,覆蓋ERP系統部署、海外商標註冊等費用。
這一切,或是直接降低了稅率,或是減少了物流成本,或是把政策紅利用足。總之,最大程度降低關稅高對企業的影響,才是王道。

更深的變革:從“躲在關稅後”
到“站在創新前”
困境之下,唯有變革,只有變革,才能找到生存發展的新空間。
當前,在跨境電商的數字化助推下,一場靜悄悄的價值鏈攀升正在發生。

圖片:喬布斯被趕出蘋果公司後,釋出的一款蘋果電腦的競爭產品“黑盒子”。
山東濱州紡織廠研發的 “冰感聚酯纖維”,透過跨境電商可以直達邁阿密健身房,價格比本土品牌低 40%,利潤卻更高。這,就是面料創新的力量 。
河北一家代工廠的自有品牌 COZYCARE,借跨境電商流量扶持,登頂亞馬遜家居服榜單,讓自有品牌的利潤遠超貼牌,品牌創新帶來的收益一目瞭然 。
還有跨境電商與 SGS 合作推出 “碳足跡標籤”,助力紹興紡織叢集開啟歐盟綠色採購市場,使用再生纖維的企業還能獲得平臺流量傾斜,綠色轉型成為新的發展方向 。
關稅本質就是一種制度約束和激勵。只有主動順應制度,站到制度之前,才不會被動挨打,才能找到新的突破空間。
從“躲在關稅後”到“站在創新前”,讓創新貫穿於企業供應鏈的始終,以體系化變革破解關稅大帶來的囚徒困境,才是根本。

擁抱萬億市場新戰場:
讓“不出海,就出局”形成共識
如今,跨境電商已崛起為萬億級的新市場,在這種語境下,必須讓“不出海,就出局” 的理念深入人心。
海關總署資料顯示,2024 年前 5 個月,跨境電商出口服裝同比增長 47%,比傳統外貿高出 35 個百分點 。
但,當前,這條新賽道競爭也異常激烈。
中國廠家 7 天跨境交付打破 ZARA14天上新紀錄;重慶某襯衫廠透過跨境電商平臺開展工廠直播,將退貨率從 23% 降至 6% ;杭州跨境電商運營專員工資三年漲幅 170% 。
從交易量到貨品質量到員工福利,都深刻說明,“不出海,就出局”就是一種客觀真實生態。
但,不外遷,也仍然可以出海。
當美國買家在中國跨境電商上搶購 29.9 美元的智慧溫控外套時,他們不會想到,這件衣服的感測器來自深圳、面料產自紹興、縫製在安徽小鎮 ——沒有外遷的供應鏈,反而織就更堅韌的全球網。
當傳統路徑被關稅高牆阻擋,跨境電商憑藉技術創新打破物理邊界,正在開闢出全新發展空間。

這是因為,中國製造的真正競爭力並非依賴於區位成本,而是其持續進化的產業生態。
比如,跨境電商將持續深耕數字化基建,助力每個堅守本土的中國工廠,成為全球供應鏈中不可替代的 “超級節點”。
當然,每個企業的優勢特點都是具體的,也都應該有自己的取捨。更重要的是,中國製造具有難以比擬的韌性:
關稅築牆,我們用資料架橋;
成本攀升,我們向創新要空間;
全球震盪,我們以靈活破萬變。
快反能力、利潤重構、人才爭奪,這每一項,都將關乎企業興衰。
無論選擇堅守還是轉移,真正的勝負手,則在於能否抓住跨境電商重構價值鏈的3年視窗期。
當前,跨境電商要做的,就是給每個中國工廠裝上“數字化的翅膀”。
畢竟,會飛的鳥,從不在意圍牆的高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