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張圖解讀吳清主席《求是》雜誌文章

者:海通策略
來源:海通研究之策略(ID:ht_strategy)
2月1日,證監會主席吳清在《求是》雜誌釋出了題為《奮力開創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新局面》的署名文章。文章提出要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以防風險、強監管、促發展為主線,強本強基、嚴監嚴管,持續推動資本市場新“國九條”和“1+N”政策體系落地見效,不斷開創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新局面。一直以來,我們團隊對建立健全監管制度、培育引入長期資金、促進金融服務實體等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相關領域進行了長期、深入的跟蹤分析,結合吳清主席的此篇文章,以及我們過往相關研究內容,我們有如下解讀:
融資端:完善資本市場制度建設,加速新質生產力發展。文章指出“從融資端看,我國上市公司總量已經不少,但結構尚不合理,頭部上市公司科技含量還不高,支援科技創新和產業轉型升級的作用發揮不夠充分”。而科創企業具備輕資產、高研發、盈利和現金流不穩定的特質,所以在發展過程中面臨明顯的信貸約束,更多透過股權融資來獲取企業發展所需的資金。與美國相比,我國直接融資佔比不高,股市中科技行業佔比仍低,資本市場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產業轉型升級的效果有待提升。一是以社融存量口徑來看,2023年股票、債券等直接融資方式在美國非金融企業融資結構中的佔比達60%,而我國僅為16%,其中股市融資僅佔4%;二是中國股市(A股+港股+中概股)的資訊科技+醫療保健等科技型行業市值佔比約為20%(資料截至25/01/27),低於美股(剔除中概股)的36%。科創企業發展需要資本市場為其提供暢通的投融資渠道,因此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需要直接融資配合,文章提到“研究制定更好支援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專門政策安排”、“堅持以開放促改革,最佳化境外上市備案制度”,我們認為未來資本市場制度建設有望進一步完善,支援優質資源向新質生產力領域集聚,促進“科技-產業-金融”良性迴圈,助力產業結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
投資端: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助力資本市場穩健發展。文章提到,“從投資端看,資金不穩定、投資行為短期化問題仍然較為突出,中長期資金總量仍然明顯不足,引領作用發揮不充分”。對於A股而言,中長期資金作為維護市場平穩健康執行的“壓艙石”,長期以來受制於考核週期短、投資比例受限、市場化運作不足等,投資權益資產的比例仍有較大提升空間。在總市值口徑下,截至2023年,我國機構投資者佔比約為17%,而同期美國機構投資者佔比約為59%。進一步來看,對比美國公募發展情況,2023年我國公募基金整體規模27.6萬億元,相較名義GDP的比例僅22%,相較美國近年來接近100%的水平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近期證監會等多部門出臺《關於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工作的實施方案》,聚焦中長期資金入市的卡點堵點問題,提出一系列更加具體的舉措,包括明確提升公募、險資等機構投資者的實際投資比例,全面建立實施三年以上長週期考核制度等。文章再次指出要落實好《實施方案》,繼續大力發展權益類公募基金,支援指數化投資高質量發展等。未來隨著相關政策的逐漸推出落實,不僅有助於穩定市場的長期資金供給,最佳化A股市場投資者結構,更有利於穩定市場預期,助力資本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制度改革:推動資本市場新“國九條”和“1+N”政策體系落地見效。文章指出要“積極參與制定和落實資本市場新“國九條”和“1+N”政策體系”。24年4月12日,繼2004年“國九條”、2014年“國九條”之後,國務院再次釋出《關於加強監管防範風險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新“國九條”)。歷次“國九條”的核心思想和主要任務在不同的時代發展階段有著鮮明的變化,對資本市場的要求也從穩定發展到健康發展、再到高質量發展,中期維度促進了資本市場的平穩健康發展和股市行情的展開。這次新“國九條”聚焦建立健全監管制度、培育引入長期資金、促進金融服務實體等多個資本市場改革方向,系統性重塑資本市場基礎制度和監管底層邏輯,配合後續證監會多條細項政策落實,形成資本市場“1+N”改革體系,一方面利於完善監管制度體系,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另一方面也有助於維護市場執行秩序,發展壯大長期投資。綜合來看,隨著“1+N”改革體系的逐步完善,資本市場制度環境將更加健全,這將推動資本市場實現高質量發展,更好服務於金融強國和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版權宣告: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絡。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絡我們。

相關文章